分享

“鲁北情”有奖征文| 许春波:这片黑土地不会忘记

 昵称73531636 2022-05-24 发布于北京
【鲁北情征文】


这片黑土地不会忘记
许春波
在我家乡松嫩平原上的肇东,有几个以数字作为名字的村庄,如四村、七村、十三村、十九村等。这看似普通的村名背后,却有着极不普通的历史,那是一段令人不会忘记的历史。
1980年代,我到本县西北部乡镇村屯开展牧业工作。开始接触到四村、七村等,心中颇感兴趣,别的村屯都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如富荣、荣兴等等,可这几个村咋用数字为名?而且是跳跃性的数字?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村庄是50年代的移民新村,村民都是当年来自山东的垦荒队员及其后代,是地地道道的“山东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几个移民新村的来龙去脉有了进一步地了解。我查阅了本地的县志,也读到了《肇东报》刊发的相关专访等。于是,关于移民新村当年的历史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1956年早春,塞北的松嫩大平原,乍暖还寒。在滨州铁路一个单字“宋”的火车站,一群群衣着不很厚实的青年兴奋地跳下闷罐火车。虽然,他们也都穿着棉衣,可一个个却被冻得直蹦,“咋这冷啊!”原来,这是来自山东省巨野、单县的青年垦荒队。他们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开垦北大荒的号召,千里迢迢集体来到黑龙江的肇东,要在莽莽荒原上建立起一个个“社会主义农庄”式的新村,也就是后来的移民新村。
当青年垦荒队员们坐上接站的大马车,迎着刺骨的寒风,走了二三十里路,才到达了一个个目的地。迎接他们的是一片一望无际、四无遮拦的大荒原。风中摇摆着的衰草丛中,一排用草苫着的、由木板支起三角架临时搭成的“窝棚”,就是垦荒队员们最初的家。由此,垦荒队员们开始了艰苦创业的苦乐年华,也开启了他们鲜为人知的难忘岁月。


据当地的史料记载,这一批山东青壮年垦荒队员,一共有5135人,年龄大的30岁上下,小的只有十四五岁。队员们凭着青春的苦干,克服了重重困难,当年就在茫茫草原上开垦荒地8万亩,并在当地政府提供建材情况下,自己动手建起了1556间住房,于是19个以数字为村名、从北向南依序排列的移民新村,就这样在大荒原中建立起来了。
如今,虽然60多年过去了,沧桑岁月带走了许多人和事,可这片深情的黑土地,却一直在默默述说着那段艰难困苦,松嫩大平原,始终没有忘记垦荒队员们奋发励志的一幕幕光荣历史。


睡在羊草垛里的“狼”
初到北大荒,寒冷是给队员们最深刻的印象。最初的“马架子”窝棚,无论苫围得怎么严实,也还是四下透风,冻得队员们刺骨难耐。窝棚里没有炕,只能在地上铺一层干羊草当床。晚上,蜷在被子里冷得一半会儿睡不着;早晨醒来,每个人的被头上都挂了一层白霜。
只有14岁的喜子,来时连被子都没带。晚上冷得直哆嗦,怎么也睡不着,没办法,他就偷偷地遛出窝棚,在窝棚旁的羊草垛掏了个洞,钻进去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饲养员去抱草喂马,发现草垛里在动,误以为是有狼,急喊来了窝棚里的队员。当手持刀叉、棍棒的队员们把草垛围起来,挑开了羊草,才发现这“狼”原来是他们的喜子。


几人手持铁叉上茅房
队员们之所以误将喜子当成了狼,那是因为狼是他们最经常的陪伴。平日里开荒,大白天总有狼群尾随。拖拉机翻出的新草根,成了狼群贪婪啃噬的食物。有时队员们在拖拉机后边扶犁,一回身看到十几只狼就在身后不远处,吓得急忙躲进驾驶室。
白天和狼打交道不说,夜晚更是令人生畏。垦荒队的窝棚周围,总有狼群出没。一到夜深人静,就听到“嗷嗷”的狼嚎声,令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如果有谁起夜,不敢单人出去,就只好叫醒身边的弟兄。常是一个人撒尿,得有几个手持铁叉的护卫在一旁警戒。


水土不服折腾肚肠
晚上不敢单人上茅房,可队员们却偏偏被折腾勤起夜。原来初到东北,队员们饮食不习惯,水土不服,再加上一顿饭端起碗还没一会儿,饭菜就凉了。队员们经常拉肚子,起夜也就频了些。
看到队员们被折腾的连拉带吐,领导和当地政府就想办法调理伙食,尽可能减少当地习惯的小米饭,为队员们做他们喜欢吃的玉米面饼子,时而增加一顿白面馍馍。队员们也在适应中加快了吃饭速度,赶热吃完饭。


大水淹不没垦荒情
垦荒队员们满怀激情开荒种地,可老天却偏偏作对。1956和1957年,松嫩平原连遭洪涝,19个移民新村的大片垦荒地严重受淹。19村的“老水哥”,带领大家日夜奋战挖排水壕抗涝,保住了大部分荒地。可许多新村却在内涝面前无能为力,大片大片的开荒地又变回成草原。看到辛辛苦苦开垦的荒地被淹的颗粒无收,许多队员流下了热泪。可大水吓不倒垦荒队员,他们重新拆分并村,继续坚守在垦荒一线,最终,19个移民新村最终保住了8个。

60多年来,移民新村的垦荒地早已经变成了万亩良田,经几代人的努力耕耘,连年丰产增收。各村的景象也日益繁荣,房新林茂,街宽路阔,牛羊肥壮,笑语欢歌。村民们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
移民新村的故事,多少年总在我心中萦绕。我将垦荒队的往昔整理编进了本地的文史资料,还原了松嫩平原上移民新村那段光荣的历史,也让垦荒队员们远去的身影,定格在这片黑土地上,让后人都能记住山东青年垦荒队远离家乡投身北大荒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许春波,网名:春波秋雨。黑龙江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绥化市作协会员、肇东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文学作品散发在《诗刊》《中国诗赋》《中华诗词》《中华文学》《文化中国》《小小说月报》《岁月》《北极光》等各级文学报刊及网络平台上。有部分作品文学获得大奖赛奖项,许多诗文被汇编入多部文学作品集。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