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就是把总结变成有形之物,以便于存储、展现、交流、提升。固化的形式有工作总结、交流材料、上报信息、工作清单、课程、文章等等。前面讲过“四化”工作法,其中的“责任清单化”,就是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平时工作经验都在脑子里,应用时见招拆招,系统性不强,而清单能把零碎的经验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这个过程就是总结,清单就是固化后的经验成果。为何课程也是一种总结?台湾学者李敖曾经说:“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就写一本书。”我的经验是:“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就讲一堂课。”因为课程有一定体量,会硬逼自己去扩充、梳理、提升;讲课不能含糊其辞,所以硬着头皮也要把事情搞清楚,这样学习效果更好。我每年备课十几个,很多没有讲授,我的目的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所学固化下来。写文章类似。我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100多篇“党校工作手记”,内容涉及党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本质是自己在党校工作15年的工作总结。后来省委党校徐闻校长看到了,还做了肯定性批示。第一要归于“常”,就是用最通俗、最简练的语言表达,而不是金句。金句的价值指向是传播。老子曰:“知常曰明。”知道最平常的东西(道),才会成为明智的人。平常的成语、俗语都是经验的固化。“老古话,没错说”这句话也是一个经验,因为经常说的东西,经时间洗练能留下来,一定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古代巫和医是合一的,古人生病了,不仅用医的方式治疗,还会请人“跳大神”。现在“跳大神”(巫)没了,因为它不管用,而医学保存了下来了,所以保存下来的一定有其道理。知道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辛弃疾有一首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轻时“为赋新词强说愁”,追求的就是讲金句,而真正的经验就是大白话,就是“天凉好个秋”。一个孩子说天儿凉了,一个老人家说天凉了,含义是不一样的,因为经历不一样。总结固化之后,是理解基础上的知道,跟教科书式的知道是不一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底层逻辑的解释力是最强的,能够一通百通,指导的面非常广。比如资源有限。这个底层逻辑可以解释很多东西:为什么要竞争?因为资源有限,而每个人都想得到。呼吸是不需要竞争的,因为空气是无限的。商业的逻辑、权力的逻辑底层都是资源有限。另外一个底层逻辑是人会死。如果我们都能长生不老,如今的很多逻辑都会变。任何着急都是没有必要的,时间无限嘛!更没必要搞什么时间管理。社会伦理也会发生巨变,抗疫英雄白晓卉之死让我们难过,而如果人不会死,这种道德感、崇高感、惋惜感可能都不存在了。那时医学的方向恐怕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如何帮助人死去。方清平有个单口相声《死不了》,就把人人不死的情况推向了极致,闹出很多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