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若悟369 2022-05-24 发布于安徽

30钱,揭开了一个深藏三千年的惊世谜底——“中国”

1963年8月,陕西宝鸡一位陈姓村民,在一场大雨后,无意间在因下雨而坍塌的后院土墙上发现有一道亮光,于是就用锄头挖掘,果然就刨出了一个铜器。

看着这像个铜花瓶一样,浑身是泥,黑不溜秋的东西,村民显然认为它无甚价值,就放家里权当摆设吧。

两年后,村民觉得铜器放家里占地方,索性就拿到废品收购站去,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购站。

这家收购站主要业务就是收购各类废弃金属物,然后再拿去冶炼钢铁。

如果接下来的事情就这么发展了,那么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于整个史学界来说,都绝对是一个无法估量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因为这件铜器里就藏着一个深埋三千年的谜底——“中国”。

当时被卖入废品收购站的铜器

就在这件铜器被卖入收购站不几天,宝鸡博物馆一个叫佟太放的干部路过,看到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

佟太放见这个铜器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马上向馆长汇报。

随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佟太放最终以收购站当初的收购价格30元,买下了这尊铜器。

佟太放把青铜器拿回博物馆后,馆长立即召集相关专家进行研究。结果没让人失望,这果然是一件珍贵文物,是西周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因此该青铜器被定名为“何尊”

更意外,更惊喜的是,后来还发现在青铜器上有122字铭文,这些铭文清晰地记载了周成王决定营建东都洛邑(洛阳)之事。此前,关于西周历史是否真实存在,一直缺乏有力的文物证据,而何尊的出现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缺。

最最重要的是,铭文中有段文字为“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为居中国而统万民

当看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考古学家们瞬间心情激荡,就像是穿越一段三千多年的羁绊,看到了一个深埋千年的谜底。

这是已发现的“中国”二字最早的来源,也是何尊这个青铜器的最高价值所在。

何尊上的“中国”二字铭文

最开始的“中国”,指的就是洛阳。

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其中位于母亲河黄河中下游,水土丰茂,千里沃野的“豫州”(大部分位于今河南地带)位于九州最中央,所以也称为中州、中原

当初周武王伐纣,把商朝灭了后,也基本接手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但这时西周的都城在西部的丰镐(今西安附近),离东部广大的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不利于统治。

所以周武王便决定在位于九州中心的豫州择地建立新都城,便于掌控四面八方,而选址就位于今洛阳。

可惜周武王这一想法尚未实现便突然病逝,由他的儿子周成王则继承了他的遗愿。

禹贡九州图

周成王即位后,便让辅政的周公负责营建新都城。

据《逸周书.作雒解》及《史记·周本纪》中记述,周公在营建新都时,为了向诸侯百姓阐明建造新都的重要性和决心,曾发诰说:

“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为天下之大凑”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土中,便是大地中心的意思。天下之大凑,意思是这里是八方交集、诸侯朝会的中心。

而此天下之中,便是说这里是天下中心,四方入贡的道路里程都是均等的。

新建造的都城被命名为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洛邑营建好后,周成王便从丰镐迁居于洛邑。在青铜器何尊上的122字铭文中,开篇便有周成王迁居洛邑的记载。

随后铭文又记载了周成王对宗室小子的训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就是居住在中国,统治万民的意思。

“中”,是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

“国”,最早的意思就是指疆域、地域。当初武王灭商后,大肆分封天下,让宗室或功臣按地域建立自己的领地,称为诸侯国。

而诸侯国分布在洛邑的四周,拱卫位于中央的都城。所以周成王自称其居住地为“中国”,最中央、最中心的那片地域。

所以在这里,“中国”可按字面意思理解为最中央、最中心的城邦或地域。

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由来,更多代表的是地域或天子居住之地。而后随着“中国”这两个字的不断运用,渐渐地便开始产生了一些神奇的演变。

中国,代表华夏,代表文明中心。

欲说中国,先说华夏

在古语中,是同音同义相互通用的,华就是夏,夏就是华,二者连用有强化的意思。“夏”得名于古夏水(汉江)。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所以又称中华、中夏

当时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就称为“华夏族”,而称位于四方的族群为夷蛮戎狄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而华夏族则居于中,称为中华、中国。在《孟子·梁惠王》中就有记述,称:“莅中国,而抚四夷”,意思就是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族群。

在周成王之后,周朝就开始大量使用“中国”的称谓。而此时,“中国”所代表的含义主要有四个层面——

  • 地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
  • 政治意义上的“天子之国”;
  • 民族意义上的“华夏民族”;
  • 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文明”。

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一词的内涵逐步从地域上跨出了中原,指代华夏民族整个居住地和所建立的国家。

由于华夏民族得天独厚,一直居住在气候丰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之地,所以较早地进入了城郭农耕社会。而四夷因自然条件所限,多以游猎畜牧为生,大多居无定所。

所以,由于生产力的领先,华夏文明是大大领先于周边民族的,这也让周边四夷对中国文明无不心向往之。

《战国策·赵策》中记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一段对中国的论点:“中国者,聪明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

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一词逐步从地域中心演变出了“政治中心”、“文明中心”的内涵。

司马迁为“中国”二字赋予了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从两汉时期开始,“中国”二字便成为了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通称。在此,司马迁和他所著作的《史记》居功至伟。

在司马迁的笔下,“中国”不仅是当时与匈奴对峙的汉朝的名称,他还把在此之前的古代所有王朝都称作中国。

在司马迁的眼中,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的人们,不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斗争与厮杀,他们始终有一个不变的身份,那就是炎黄子孙

从三皇五帝到商周秦汉等一系列相连续的王朝,它们始终都有着相同的文化和不变的传承,需要有一个能贯穿整个历史各个朝代的通称,因此司马迁便把它们都通称为——中国。

中国,代表正统。

汉朝以后是三国,三国之后是西晋,西晋之后便是一段长达100多年的五胡乱华大分裂时期。

最终,鲜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东晋大将军汉人刘裕篡了东晋建立宋朝,雄踞中国南方与北魏南北对峙,史称“南北朝”

其间,南北矛盾中以民族矛盾最为激烈,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中华正统,认为自己才是中国。南朝斥北朝为索虏,北朝则骂南朝为岛夷。

南北朝双方都以“中国”自居,这种争端直到隋朝统一了南北才得以解决。

到后来宋、辽、金对峙的时候,同样各自都称自己为“中国”,好似只有“中国”才是顺天承命,才是正统。

隋朝思想家文中子所说:中国乃“五帝三王所自立也,衣冠礼义所自出也”。“中国”代表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最高水平。所以每当在分裂时期,各路政权都纷纷标榜自己是“中国”、“中华”。

“中国”正式成为对外官方称谓和国号。

对外官方文件上首次使用“中国”的是明朝,这也算是在国际政治交往中明确称为中国的开始。

如明太祖赐日本国书中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万历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

这时,“中国”两字已经含有国家名称这一政治意义了,通常都是作为“明朝”的代名词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并称。

所以,在明清时期,西方人通常都以“中国”、“中华”或“中华帝国”来称呼中国,而不是用明朝或清朝。

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的是在清朝,当时康熙皇帝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一个《尼布楚条约》,使用的国名就是“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正式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但“中国”真正具备全体中华民族的含义,是在清朝晚期,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我们的国人开始以中国人自居,替换了以前的秦人、汉人、唐人、清人等按朝代的称谓。

此时,“中国”正式被赋予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概念。

后来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朝统治后,在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简称为“中国”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则真正成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代名词。

中国,3000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

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