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古今研究:粟米(二)

 秋琰 2022-05-24 发布于辽宁
文章图片1

粟芽:为粟的发芽颖果。

一、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粟芽健脾,消食,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2.《名医别录》:“粟芽味苦,无毒。寒中,下气,除热。”

3.《日华子本草》:“粟芽除烦,消宿食,开胃。”

4.《本草纲目》:“粟芽消导米面诸果实积。”

5.《山西中药志》:“粟芽健脾,消食。治食滞胀满,食欲不佳。”

6.《中华本草》:“粟芽味苦;性微温。归脾;胃经。健脾;消食。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二、现代研究

成分:本品颖果含15.9%蛋白质,63%-70%碳水化合物。基中游离糖0.46%-0.69%,淀粉56.0%-61.0%,纤维素0.70%-1.08%戊聚糖5.50%-7.20%。70%乙醇提取物中含木糖(xylose)1.5%-4.3%,果糖(fructose)8.6%-15%,葡萄糖(glucose)9.9%-15%,蔗糖(sucrose)31%-35%,麦芽糖(maltose)9%-11.0%,棉子糖(raffinose)8.6%-12%,麦芽三糖(maltotriose)5%-6.1%及高级低聚糖5%-9%。水溶部分中主要含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还含少量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和葡萄糖(glucose)。另外,本品芽和颖果中还含氢氰酸(prussic acid)。

文章图片2

粟糠: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种皮。

《中华本草》:粟糠味苦;性凉。主痔漏脱肛。

粟米泔:为淘洗粟米所得的泔水。

1.《唐本草》:“粟米泔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臭泔止消渴尤良。”

2.《本草拾遗》:“粟米泔主霍乱,新研米清水和滤取汁服,亦主转筋入腹。酸泔,洗皮肤疮疥,服主五野鸡病及消渴。下淀酸者,杀虫及恶疮。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

3.《中华本草》:“粟米泔甘;凉。归脾;胃经。清热止泻;止渴;杀虫敛疮。主霍乱;泻痢;消渴;疮疥。”

4.《本草易读》:“粟米泔饮服止霍乱烦渴,洗浴疗皮肤瘙疥。”

粟糖: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子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

《本草纲目》:“粟糖主痔漏脱肛,和诸药熏之。”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