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175』张某,男,36岁,病历号129952。 1964年7月4日初诊:患有肝硬化,慢性腹泻已有二年之久,不思饮食,右胁下时有疼痛,腹胀满,嗳气,口苦,腹痛,便溏,日3~4行,苔黄厚腻,舌尖红,脉弦。统观以上为证,当属肝胃不和,而胃之有病尤甚于肝,先为调胃固肠,以实脾胃。 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干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三付。 7月11日复诊:食量增加,食欲渐振,脘腹胁下之疼痛胀满俱有减轻,但尚未尽除,有时感觉脘中烦热,欲食生冷,头仍晕,大便日1~2次,较稀,便时微有下坠感,睡眠佳,苔根黄腻,古尖偏赤,脉弦,上方党参加至四钱,三付。 7月15日三诊:脘中烦热大减,已不太思生冷,大便日一行,软较稀,有时尚有下坠感,脘中仍感痞闷不舒,胁痛未发,食量尚可,近日头晕较甚,夜寐欠安,苔根略腻,舌尖赤,脉弦,上方加吴茱萸二钱,三付。 7月18日四诊:胃脘烧热痞满已痊愈,不思生冷,食欲增加,腰部疲楚,肠鸣腹泻,无腹痛,大便日二次,色浅褐,小便正常,头晕减轻,舌苔黄腻,脉弦,上方吴茱萸加至三钱,三付。 7月25日五诊:诸症逐有好转,食欲倍增,但肠鸣便溏犹未尽除,故再与上方消息之,三付。 『分析』 前后五诊的治疗基本类似,都是采用半夏泻心汤或者半夏泻心汤合吴茱萸汤。 综合而言,病家胃脘部烦热痞闷、纳一般、便溏、肠鸣、舌尖红,这是半夏泻心汤证;头晕、肠鸣,这基本是吴茱萸汤证。 有两点需要慎重考虑: 1、第一诊时病家胁痛、纳差、嗳气、口苦、脉弦,这类似于少阳病,并且少阳病也会导致腹痛、便溏,因为苔黄厚腻、腹痛、腹胀满,这应该是大柴胡汤证,胡老却未从少阳论治,不明其因。 2、后面三次诊疗,胡老都合用了吴茱萸汤,这是出于寒湿严重而定的,如果病家没有明显的水气上冲之象,也就是没有如作舟船、呕吐涎沫等象,可能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直接选用生姜泻心汤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