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吴茱萸汤——呕吐,腹泻,肢冷

 铁毛l 2021-09-14

Image

41呕吐——闫云科医案

解某,52岁,田家庄人,在乡躬耕。呕吐已历月余,日不间断,有时吐出物系前日所食之物。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者,翻胃也,本属难治之病,于乡里服药数剂,毫不见效。自认已成癌症,大限将至,不再求治。其子大孝,素以承颜顺志为众称赞,泣恳赴并诊治。时余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进修,故有先诊之机。患者皓首苍颜,形容憔悴,舌质淡,苔白滑。询知呕吐物多为清水,少有食物,手足不温,脉象弦细。一俟诊毕,即悉知病因,谓之易治,无需找余师。之所以敢夸海口者,因观其脾胃虚寒,浊气上逆诸症大显,如呕吐清水、手足不温、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比比皆是。并无实证、热证兼夹,非丝萝藤缠,迷离复杂也。拟吴茱黄汤原方:吴萸10g 党参10g生姜10片红枣5枚二剂

二诊:呕吐止,手足转温,脉舌同前。原方三剂,呕吐再未发生,遂欣然归乡。

按: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为治肝胃虚寒之干呕、吐涎沫、头颠痛之方。临床使用以手足不温、呕吐清水、不欲冷饮、脉象弦细为标的。《临证实验录》

论:《金匮》呕吐三,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现在虽然没有误下,但脉弦为虚是没错。土败木贼,脉反见弦,故名曰虚。

Image

42呕吐便溏——班秀文医案

韦某某,女,40岁,家庭妇女。经行错后,量少色淡而质稀已3年,每逢月经将行或经中,眼脸及上肢微肿,时呕恶吐涎,大便溏薄,每日1~2次,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淡。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月经将行之时,相火内动,肝木横逆脾土,水饮溢于肌表孔窍。宜温阳补血,化饮止呕为治。具体处方如下:党参20g 吴茱萸3g制附子9g(先煎)炒白术12g当归身12g 川芎5g白芍药9g炙甘草5g大枣10g生姜6g每天水煎服1剂,连服3剂,并嘱以后经将行时连服3~6剂。

语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本例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水饮不化之变,故仿仲景温中补虚之人参汤、温中降逆之吴茱萸汤和补血之四物汤化裁而成,既能温中健脾,降逆化饮,又能收到养血扶正之功。(班秀文.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43呕吐(幽门痉挛)——班世民医案

某女,言称曾在沈阳某医院就诊,始朝食暮吐,后则呕吐频繁,甚则食入即吐,诊断为“幽门梗阻”,医生欲施刀以解,无奈患者因恐惧而拒绝,只得保守治疗,并以输液维持多日,苦不堪言。经人介绍求余诊治。症见其面色㿠白,倦怠无力,喜暖恶寒,频欲呕吐,上腹饱满,舌质淡,苔厚腻,脉微弦。四诊合参,此为中焦寒滞,脾胃升降失司,即阳明寒呕也。宗仲景之法,以吴茱萸汤原方加三蔻(草蔻、红蔻、草果)投之。1剂呕轻,腹满锐减。2剂吐止,诸症渐退。遂感饥饿,向其女索食,竞顿餐面条4两,仍嫌不足。众亲皆愕然,慌延余请定夺之。余谓之曰:大病初经,脾胃尚弱,骤然暴食,有损无益,当节度。病家言然,守前方再服2剂,诸症霍然,饮食如常,病者亲属皆雀跃而称谢。摘自:夏洪生,北方医话?班世民医案[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4.《经方治验消化病》

论:幽门梗阻,脉微弦,不是脉浮大,滑数,浮滑等脉,就可以却定不是宿食停积之梗阻,就是燥屎梗阻。这个更接近痉挛。没写二便,也可以排除胃反的大半夏汤。

Image

44呕吐——刘渡舟医案

周某,男,27岁。患慢性肾炎而住院治疗,症见:恶心呕吐,泛逆酸水,至夜间则发生寒战,全身振栗如疟,其人面色黎黑,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无力。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共服药五剂,呕吐与寒战皆止。唯肾炎化验仍有蛋白。《临证指南》

论:蛋白,这或是小便色白的症状,为少阴失藏,最先考虑就是水寒。少阴十七,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金匮》寒疝一,寒疝饶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此即是小便白,这应就是所谓的尿蛋白。

Image

Image

45呕吐——聂惠民医案

吴某,女,45岁。1975年初诊。素患慢性胃炎,时常因饮食不适而致呕吐,近十余日每天晨起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清水稀薄黏液,无臭,吞酸暖气、胃脘疼痛、胀满不适、畏寒喜暖、饮食不佳、二便如常,脉沉弦乏力,舌质淡苔白,形体稍胖,面色清白。证属寒湿留滞,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治以温中祛寒,降逆止呕。拟吴茱萸汤加法半夏、茯苓、炒白术。水煎温服服药三剂,呕吐减轻,胃尚有痛,前方加乌药,继进七剂,痛呕皆平。《聂氏伤寒学》

46呕吐(幽门痉挛

田某,男,2个月。生后即见呕吐,多在进乳或饮水后4~5分钟即喷吐而出,吐物清淡无臭,延50余天呕吐未止,在某医院诊为“幽门痉挛”。予解痉镇呕剂治疗无效。诊见患儿面色晦黯,精神萎顿,形体瘦弱,哭声低微。检查:心肺无异常,腹胀而软,可见逆满动波,,舌淡苔白,指纹淡红。证属脾胃虚寒,浊阴上逆,治以温胃降逆止呕。处方:

吴茱萸、党参各0.6克,生姜1.2克,大枣1枚,黄连0.3克。水煎至50毫升,分次顿服。

服药2剂,呕吐减轻,继进2剂吐止,食欲转佳。(天津中医医院儿科继承组,吴茱萸汤的应用验.新医药杂志,1979,2:48)

按:患儿呕吐物清淡无臭,兼有腹胀而软,舌淡苔白,指纹淡红等,系脾胃有寒,胃失和降;进乳或饮水即吐,系胃有湿热。此体虚标实之候,故2.吐泻(急性胃肠炎)《经方临证集要》

论:才两个月的男婴。此医案挺难得。小儿呕吐,小儿腹泻,小儿感冒,都是很难辨证的,用药也是很难。

Image

47吐泻(急性肠胃炎)——郭夫虹医案

夏某,男,40岁,农民。素患胃疾,又食生冷瓜果,初始脐痛,稍顷则恶心呕吐,兼有大便泄泻如水状,1日10余次,从早到晚频吐不止约20余次,吐物初见水食,后为黏沫。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身倦,言语低微,精神恍惚,两脉弦细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证属胃中虚寒,中阳不宣。拟吴茱萸汤1剂,水煎分3次服下,每半小时服1次。

第2天复诊:脉来见缓,呕吐已止,但思睡。又以此汤减半,服后上述症状均消失;再用香砂六君子汤养脾胃以善后。4天后,患者体健如常。(郭夫虹等,吴茱英汤的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1964,10:14)

按:吴茱萸汤乃暖肝胃、降浊阴之剂。据笔者经验,凡因恣食生冷所致的胃肠道疾患,用之多效。本案亦由贪食生冷,中阳不振,清浊相干,乱于胃肠而起,故服此汤2剂吐泻俱止。《经方临证集要》

论:恣食生冷,不就是胃伤寒吗?恣食生冷,不是伤食停积,就是伤胃呕逆。

48肝寒呕吐

友人汤聘三之少君子惠侨寓肖垣,患呕吐之证,医认为胃火上逆,屡用清降,其吐愈甚。因吐,气逆上焦,略现热象,复用泻火之剂,以致饮食不下。缠绵数月,势甚危殆。适余因公晋省相延诊视,细审其脉,两寸微洪,两关沉迟。系上热下寒之象,乃肝阳不足,阴气上逆,须用温肝降逆之剂,苦寒大非所宜,遂用吴茱萸汤以温之,药宜凉服,两剂吐平食下。随用温中健脾调理而愈。《温氏医案》)《名医经方验案》

论:本案不是肝寒呕吐,而是胃寒呕吐,胃寒则阴阳不相顺接,变顺为逆。。

49呕吐足冷汗出畏寒——林珮琴医案(清)

李妪,由腰痛续得寒热呕吐,汗出畏冷寸关脉伏,两尺动数。思高年水谷不入,呕多胃气先伤,况寸关脉不见,阳气已虚,足必时厥,宜其汗出而畏冷也。自述胫寒至膝,乃用煨姜汁热服,呕定。即与粥汤,右脉略起,因与吴茱萸汤,脉症悉平。出处:《类证治裁?呕吐论治》卷二。《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寸关脉伏,两尺动数。这不就是胸中冷吗?《金匮》呕吐四,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胸中冷者,病因胃寒也(理中丸提纲)。十为阳而脉伏,这不就是阳气不足吗,脉之不及。阳虚之脉。两尺动数,此是脉滑阴实,不能温升肝木,木气郁动之义。阳脉之脉,加足必时厥,这是中寒。

50呕吐腹泻,四肢发冷——赵寄凡医案

患者马某,男,78岁。因吃拌河蚌,呕吐食水不止,后为黏沫,大便亦泻稀水,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家属非常恐惧,意见不一,有的要去西医院急诊输液,有的说先服中药。赵氏看过病人,认为患者年老体弱,平素脾胃虚寒,又进食河蚌大凉食品,乃属两寒相加。寒邪上逆,故呕吐不止;脾阳虚,故下利清水;中阳不振,阳气不能达于周身,故四末发凉。给吴茱萸汤1剂。

吴茱萸10g,党参10g,生姜20g,大枣7枚。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半剂,1小时后,患者安静吐止,又进半剂药后,四末转温,安静入睡。第二天可进食米浆而不吐。又将吴茱萸汤1剂分2次服完,病愈。出处:《津门医粹》。《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因吃河蚌,不是伤胃寒病胃反,就是伤食停积。胃寒则吴茱萸汤温之,停食则大承气泄之。78岁的老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呕泄不止,是不是很吓人,这即像少阴亡阳死证,也像厥阴亡阳死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