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厥阴脏寒证

 学中医书馆 2015-03-01
(二)、厥阴脏寒证:
原文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语译:病人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的,为厥阴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治疗。
提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成因:外寒直犯厥阴之脏,或肝脏内有久寒。
分析:干呕——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吐涎沫(有两种情况:一是口中泛出清涎冷唾;二是从胃中泛出清冷涎沫)——为厥阴寒盛,饮邪不化所致。
        头痛(巅顶为甚,痛连目系)——厥阴寒盛,饮邪不化,浊阴循经上扰清窍所致。
辩证要点: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方见阳明篇)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虚寒“食谷欲呕”;二见于少阴寒邪犯胃,胃气上逆,剧烈呕吐,出现“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三见于本条厥阴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三条表现虽不尽相同,但肝胃两寒,浊阴上逆的病机是一致的。
案例90——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
张某,男,75岁。2000年11月5号诊。
患者素有半侧头痛10年,每至冬季发作,发则头痛呈阵发性,痛不可忍,伴呕吐,吐出物为清水痰涎,发作1-2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服止痛片缓解,每天发作3-4次,经半-1月可自行停止。此次发作已两个月不见缓解,且多方治疗无效。特到本所求治。
刻诊:头痛阵发性发作,发时痛不可忍,疼痛在巅顶部牵及前额,兼呕吐清水痰涎,面色苍白,四肢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宜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20g,红参15g,生姜20g,大枣7枚。水煎服,4剂。
二诊:患者自诉服至第二剂时头痛呕吐已止,4剂服完已无不适感,二诊减量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头痛呈阵发性,痛势剧而伴呕吐清水痰涎,肢冷面白,舌淡苔水滑,脉沉弱。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能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故投之效如桴鼓。                            (余泽运医案)
案例91——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
患者,董某,女,35岁,2012年10月4日诊。
主诉:阵发性眼花,头痛5年。
患者诉:“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发作前先感眼前冒金星,随即出现头痛,疼痛以前额痛为主,疼势剧烈,不能忍受,并伴眩晕,剧烈呕吐,吐至胃内无物为至,呕吐止则头痛渐缓解,每次持续约半小时,每年发作2-3次。近半年发作频繁,约半月发作一次,久治无效,找你诊治”。
刻诊:诊脉弦弱,舌淡苔白,面色咣白,冬天怕冷,平时无病。
诊断:血管紧张性头痛。
中医辩证:厥阴肝寒上逆。
方选吴茱萸汤合头风散。
红参10g,生姜15g,大枣7个,吴茱萸15g,川芎30g。水煎服,4剂。
头风散1剂(方见前杂病验案案2),每服4g,2次/日,开水冲服。
10月9日二诊:服药2天眼花及头痛止,后未发作,药已中病,上方再服4剂。
11月24日诊:头痛眼花止后未发,随访至今,一切正常。  (余泽运医案)
案例92——寒逆头痛
苏某,女,12岁,本村人,2012年5月15日诊。
主诉:头痛,呕吐2小时。
患者素有头痛,发作则头痛剧烈,伴呕吐,屡止屡发。2小时前在学校听课时头痛突然发作,伴见胃痛,剧烈呕吐,其母急送本所就诊。
刻诊:头痛剧烈,呕吐不止,吐出物为白色涎沫,胃痛阵阵发作,面色苍白,四末冰冷,冷汗淋沥,口唇苍白略带紫绀。查:颈软无抵抗,病理反射(-),上腹部压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诊断:1血管性头痛;2急性胃炎。
中医辩证:厥阴肝寒犯胃之头痛。
由于胃痛呕吐剧烈,先注射爱茂尔+静点奥美拉唑60mg,待胃痛稍缓解时给吴茱萸汤加味。
太子参15g,吴萸12g,生姜15g,大枣7个,半夏10g,川芎12g,京子15g。
1剂,水煎服。
第二天病人面带喜色来告曰:头痛、呕吐已止,食欲大增,查见患者面色红润,胃部压痛消失,其母见前方疗效极好,要求再服2剂以防复发。
按:吴茱萸汤对头痛兼呕吐剧烈,吐出物为白色涎沫者,无论是颅内高压头痛、还是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只要符合肝寒犯胃之病机者,均有1剂知,2剂已之奇效。                               (余泽运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