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临床应用(五苓散胃中停水,吴茱萸汤头痛,真武汤发作性嗜睡)

 柴桂苓 2018-03-09
五苓散   胃中停水
汪某, 男,47岁。胃中停水反复发作2年余。2年前无明显诱因觉胃脘部饱胀感, 自觉胃中有水, 转侧时有水声, 饮水后饱胀更甚。纤维胃镜检查提示胃窦炎。病初服用胃复安、 吗叮啉等尚可好转, 继则无效。需到医院抽出胃液才渐好转。诊见: 胃脘胀满, 不思饮食, 面色萎黄, 神情倦怠, 胃中有振水声, 伴口干不欲饮, 大便如常, 小便涩少。舌淡红、 苔白, 脉缓。证属脾阳不运, 水湿内停。治宜温阳化气, 健脾利水。以五苓散加味: 泽泻、 茯苓、 党参各15g, 猪苓、 陈皮、 白术、 桂枝各 10g, 砂仁6g。水煎服。3剂后, 小便通利, 脘腹胀满明显减轻, 进食可, 但仍不欲饮水。继服6剂, 诸证消失。后以香砂六君子丸调理半月, 随访3年无复发。     
        按: 陈恭博云: 五苓散, 转输脾气, 下行四布之方也, 凡脾不转输, 烦热而渴, 小便不利者用之。 ” 方中茯苓、 白术补脾气, 猪苓、 泽泻利水道, 桂枝通经解肌, 合以为散, 使其水津四布, 五经并行, 脾机一转, 诸证悉平矣。 ”本案主要为脾气虚弱, 脾阳不运而致水停中焦, 故加用党参、 砂仁健脾醒脾。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益气, 利水渗湿之功。



吴茱萸汤   头痛
刘某, 女,35岁。发作性头痛10年。 10年前产后受风致头痛, 初服祛痛片有效, 但随后头痛时作, 以巅顶部为甚,伴目眩、 恶心、 呕吐涎沫, 服解热镇痛药不效。诊见: 头痛连脑, 目眩神昏, 恶心呕吐痰涎, 口淡不渴, 不思饮食, 痛甚时手足厥冷, 心烦不宁, 二便如常。舌淡、 苔白润, 脉弦迟。证属厥阴寒浊上扰清窍。治宜温肝暖胃, 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加味: 吴茱萸、 人参、 川芎、 当归、 半夏、 全蝎各10g, 生姜 20g, 肉桂6g, 大枣4枚。水煎服。3剂后头痛减轻, 呕吐止。继服5剂, 诸症悉除。后以上方加减调理10剂, 随访2年无复发。
         按:《伤寒论》 云: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燥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患者由于产后肝血亏虚, 感受寒邪, 致肝胃虚寒。阴寒之气循经上冲巅顶, 发为头痛; 胃失和降、 浊阴之气上逆, 则呕吐痰涎; 阳虚寒凝则口淡不渴、 不思饮食; 阳虚不达四末则手足厥冷; 苔白润、 脉弦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脾胃经, 能暖肝温胃止痛; 配生姜、 肉桂、 半夏辛散温胃降逆止呕, 人参补气健脾扶正、 川芎、 当归、 全蝎活血祛风; 大枣甘缓和中。诸药合用, 共奏暖肝温胃、 活血祛风之功。



真武汤   发作性嗜睡
高某, 女,22岁。嗜睡近半年, 常在上课时伏案而眠, 呼之即醒, 继又入睡。近1个月常在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入睡,有时连续睡眠48小时仍有困意。曾在某医院神经内科诊为“ 发作性嗜睡病”, 服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诊见: 面色无华, 神疲食少, 倦怠懒言, 恶寒背冷, 手足不温。舌质淡、 苔白滑, 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 阴寒内盛。治宜温肾助阳, 健脾升清。以真武汤加味: 制附子 (先煎)30g, 茯苓15g,白术、 石菖蒲、 枳实、 生姜、 荷梗各10g, 白芍12g, 细辛6g,水煎服。6剂后精神转佳, 已能自行控制入睡, 手足渐温。续服10剂, 嗜睡告愈, 诸症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按: 发作性嗜睡病属中医 “ 嗜睡”、 多寐”等范畴, 多与阳虚阴盛或脾虚湿阻、 清阳不升有关。 《灵枢· 寒热》 说: 阳气盛则目, 阴气盛则瞑目。 ” 《伤寒论》 有 “ 少阴病, 脉微细, 但欲寐”, 认为但欲寐是阳虚阴盛, 阴阳失调所致。真武汤主治肾阳衰微、 水气内停之证, 且以温壮肾阳为主, 与本案阳虚阴盛病机相符合, 故投以真武汤加味治之。方中用附子、 细辛峻补肾阳, 破阴散寒; 茯苓、 白术健脾燥湿; 白芍敛阴, 以防温燥之品伤阴; 石菖蒲化湿开窍宁神; 枳实、 荷梗升清降浊。诸药合用, 使阳复寒蠲, 阴阳相和则嗜睡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