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整合涉农资金,优化政策,完善机制,抓实“投入、保障、收益”三个环节,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0年至今,全县共整合涉农资金204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2213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2497台;组建“一村一铁牛”合作社352个。组织开展了工厂化育秧、机插或机抛、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5.14万亩,受益农户1066户,带动村集体村均增收1.2万元。 第一,多措并举筹资金,增加投入。用好上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办理流程,简便程序,采取“上门帮办”等方式,最大程度方便购机群众。梳理财政补贴农机品目,通过乡、村、组等宣传渠道及时向群众推送,激发群众购机热情。出台本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本县主导产业特点,在上级补贴政策基础上,梳理县内农机具需求,整合扶贫资金,出台县级累加补贴政策。出台了“对已注册登记并由乡镇确定的种粮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外,再由县级扶贫资金累加补贴购机价格的20%。每个行政村的一村一品合作社新购1台中型拖拉机,除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外,再由县级扶贫资金累加补贴购机价格的30%。资产归村集体,农机服务收入纳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支持鼓励发展种粮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对合作社、种粮大户双季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新购置农机,除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外,再从县级扶贫资金中增加补贴购机价格的20%。”等多项政策,极大撬动了社会投入。 第二,多管齐下优服务,夯实保障。大力发展农机维养服务。整合省级专项资金60万元,创建赣州市首家集“全程机械化与信息化服务、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维修保养与存放、农机人员培训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做好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培训以及信息对接等服务,切实解决全县农机具的“后顾之忧”,目前已开展服务500余机次。强化技术推广示范。坚持服务前移、技术下沉,创新培训模式,做实做细农机操作技术培训。一方面,突出农机安全生产,定期组织农机手和有购机意愿的群众,进行机械常识、安全法规等安全培训,并给予考核合格人员颁发证书,将安全工作做在前面。另一方面,定期摸排农机手的技术需求,主动联合农机生产经营企业,采取“带机下乡、送教上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将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2020年以来,全县共培训3期,培训农机手68人次,打造一批懂农机、爱农机、服务农业的专业农机手。大力支持抱团发展。统筹布局,引导“一村一品”合作社差异、互补地购置农机具,联村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最大发挥资金和农机效益。如2022年,该县段屋乡整合9个“一村一品”合作社,成立段屋乡振腾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统筹资金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稻谷烘干场,实现了从水稻生产育秧、翻耕、田管、收割到烘干全产业链机械化,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入。 第三,多效叠加促增收,实现“四赢”。一是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于都作为劳务输出大县,“老弱病残妇幼”是留守农村的主力,劳动力一直是粮食生产的瓶颈。该县推进农业机械化大提升、大进步,创新发展代耕代种、农业托管等服务,极大的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如今年春耕生产时期,各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代耕代种”服务协议1760份,服务群众2025户,开展代耕代种服务15800亩。二是促进生态日益向好。推进农业机械化,创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托管模式,为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了良好条件,有效推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减量增效。2021年,该县实施统防统治面积25713亩,实现农药减量20%,化肥减量15%。三是经济上带动多方增收。通过政策奖补等方式,引导各行政村的“一村一品”合作社购置农机,开展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在解决“有地无人种”“想种种不好”难题的同时,较好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今年以来,全县352个“一村一品”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服务49800亩,实现托管收入597.6万元,村均增收1.5万元。四是促进脱贫户增收。一方面,积极鼓励农机合作社雇佣脱贫户进行劳作,为滞留在家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按当前农机手300元/天的均价,脱贫户每年可增收2.1万元(预计工作70天)。另一方面,按照“一领办三参与”管理模式的“一村一品”合作社的托管服务收入,按20%的比例提取给予脱贫户二次分红,户均可增收600元/年。 来源:于都县委改革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