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凡善学非凡品(散文)

 吴越尽说 2022-05-24 发布于浙江

了凡善学非凡品

作者:吴莲声


       芦墟古镇的泗洲禅寺,是一座建筑在环水沙洲上的清幽寺院,内中有一座袁了凡(袁黄)纪念馆,场地不大,详细陈列了袁了凡的生平事迹。近日,笔者有幸造访泗洲禅寺,瞻仰其风采。

       袁了凡前半生的政治生涯并不复杂。他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授宝坻知县,任上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群众的水患和粮荒。除了良好的政声,他也是位颇有锋芒的人物。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侵占朝鲜,觊觎中国,明神宗朱翊钧派李如松出征,当时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袁了凡随军出征,策划平壤大捷,还亲自统兵以寡敌众,与倭寇奋勇作战。天启元年(1621),朝廷追叙他的功绩,赠尚宝司少卿的正五品武官衔,所以在各地的袁了凡纪念馆、祠堂中,其形象既有文臣执笏的,也有谋臣执扇的,甚至有武将顶盔掼甲的。

       不过,袁了凡的事迹、著作、思想至今仍活跃在全球华人世界里,原因在于他致仕还乡的最后十五年人生。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非常坚强,国破家亡之际,往往是他们奋战到最后一刻时,甚至在改朝换代之后,他们也宁可怀瑾握瑜,将自己的人生信条、奋斗抱负著书立传,流于后世,避免现身遗臭万年的《贰臣传》,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灵魂又非常柔软,一旦遇到仕途、人生的失意,就想着离群索居,追求内心王国的圆满。当然,也有像王安石、欧阳修那样能历经“三起三落”的政治家,为实现自身理想九死不悔。

       袁了凡是特别的:他的致仕是因为上司的无端指责,但对此他表现得非常洒脱,没有怨天尤人的满腹离骚,没有退思己过的小心翼翼,而是在晚年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第三条路——对命运的探讨!

       命运,在当时是与皇权并驾齐驱的神圣存在。不同于西方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中国古代的叙事逻辑更倾向于命运悲剧。大到一个王朝的兴衰,小到家族、个人的寿命,都逃不出命运的安排。这符合统治者们继承前代法统的理论需要,遂成为千百年来的思想霸权。但是,袁了凡却勇敢地提出“命由天造,福自己求”,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如何掌握命运,袁了凡进一步主张隐恶扬善,以德行积累福报,并把每天做的好事与憾事分门别类,做成“功过格”,用以警醒自身、规范行为,达到提高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在荒岛上独自求生的鲁滨逊,把生存条件的利与弊做成资产负债表的形式——鲁滨逊因为在“利”这一栏里认为有上帝的保佑,坚定了他活下去的信心;袁了凡则认为通过道德自律,经常地行善积德,就能改变当下(并非后世)的命运,过不一样的人生。在做人、治家、为官等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也必须这么做下去。他把这些认知理念、具体做法以及身边公案,都写进了《了凡四训》一书中,形成了著名的善学思想,供全世界学习研究至今。

       今人来看,这种思想还有所局限,但是在当时却是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桎梏的创举,甚至产生了朴素的“平等”思想的萌芽——试想,假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就并非大逆不道,而“君权神授”就站不住脚了——虽然,袁了凡并未在此方面做过多引申。也可能因此,“功过格”的存在,受到了同时代大儒如黄宗羲等的强烈批评,认为是“与鬼神做交易”。但是他的这一思想,在江浙民间已然广为流传,并有不少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比如,嘉善士绅陈龙,就在嘉善筹建同善会馆,成为中国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苏州吴江人施则敬,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等等。

       今天,对袁了凡善学思想的研究仍在世界各地继续。多做好事、日行一善,犹如古人对于修身的主张“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契合,相信袁了凡的善学思想,也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传承不绝,熠熠生辉。

2022-05-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