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 《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扎心的台词: 这世间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偏偏,世间患这种病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还病入膏肓。 2020年,一个年轻的女孩就被“穷”逼上绝路。 她的父亲得了重病,急需40万做手术。 但,家中“穷“”字当头,别说40万,就是4万块,她们也拿不出来。 于是,当年,这个95后女孩独辟蹊径,在网上发布一条视频。
短短一个小时,这条视频的留言已超过20万条。 有人质疑,此女打着“卖身救父”的噱头,恶意炒作,博取社会大众的同情。 也有人认为,这是大孝之举,值得钦佩。 当然,围观者中,看戏之人居多。 (冯双双) 在一片乱哄哄的口水战中,这个95后女孩一夜之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她叫冯双双。 自那时起,一直戴着“卖身救父”的“桂冠”。 如今,事情过去两年,她“卖身救父”的结果如何? 父亲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她过得怎么样?真的嫁了吗? 冯双双是个农村女孩,来自河南平顶山。 她的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家中还有年迈的奶奶和幼小的弟妹。 人多田少,光靠种地,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为了改善家里穷困的现状,冯双双的父亲赶着打工潮,进城务工。 而母亲,则负责守好大后方。 男主外女主内,是典型的农村家庭模式。 作为农村人,夫妻俩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所以,即便生活艰难,他们也咬紧牙关,坚持供孩子们上学。 冯双双并不是一个会读书的天赋型选手,虽然在学习上很刻苦,但成绩始终不出彩。 2013年,她高考失利,向父母提出要外出打工。 但父母认为,她应该再复读一年,争取明年能考上大学,哪怕考上二本都行。 可冯双双态度坚决,拒绝了父母的建议:
(冯双双) 随后,冯双双到郑州投奔表姐,去一家服装店做营业员。 干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这份工作没技术含量,工资起伏幅度也不大。 就是干得再好,也挣不了多少钱。 她想多挣钱,早点帮衬家里。 2014年,美容行业发展火爆,许多从业人员的工资也比许多行业高。 况且,做美容的话怎么也是门技术活,所谓“一技在手,吃喝不愁。” 于是,冯双双果断辞掉营业员的工作。 她没钱去专业的美容培训班学习,便去了一家美容院做学徒。 都说做学徒很累很苦,但对冯双双来说却不尽然。 出身农村,苦活累活都干过,跟在大太阳底下干农活比,美容店里的条件已经强了太多倍。 在许多人抱怨天天干杂活,又累又没报酬的时候,冯双双却干得津津有味。 先学技术后赚钱,不付出点儿辛苦,凭什么能学到东西。 因为能吃苦,肯学习,加上冯双双的性格又好,她得到不少小姐妹的帮助。 5个月后,她顺利转正,成为一名新手美容师。 转正后,冯双双开始每天琢磨,怎样服务好顾客,怎样才能拿到高工资。 她想多存点钱,早日让父母和家人过上好日子。 因为长相清秀,又有销售经验,做美容的手法到位,冯双双很讨顾客欢喜。 她的业绩越来越出色,老板对她青睐有加,工资自然水涨船高。 甚至有些时候,她的工资会比其他小姐妹多上几百块。 钱,让她心情愉悦,也让冯双双更有奔头。 2020年,冯双双25岁。 她早已凭借多年努力,在美容行业站稳脚跟,收入稳定。 冯双双期待的好日子正在慢慢到来。 然而,母亲打来一个电话,这个家庭刚刚探头的幸福又被打回原形。 母亲哽咽着说:
如五雷轰顶一般的消息,让冯双双渐渐有了起色的人生,顿时陷入一片黑暗。 是啊,她该怎么办? 经过一系列检查,冯双双的父亲被确诊为: 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不全、高血压3级(高危组)。 病情十分紧急,医院建议他们转院郑州治疗。 远在老家的母亲没了主心骨,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昏迷不醒的冯父) 冯双双快刀斩乱麻,接受医生建议,将父亲转院郑州。 一到医院,父亲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医生通知冯双双:
冯双双和母亲都认为,只要能把父亲治好,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 愿望是真情实意的,现实是冰冷残酷的。 每天的医药费、治疗费、住院费等,一天下来就要一两万块钱。 与其说是在治病,不如说是在烧钱。 为了省钱,冯双双和母亲在医院楼道里打起了地铺。 虽然一直在持续治疗,但父亲的病情不见好转,反倒有所加重。 更糟糕的是,家里的积蓄见底,眼看已经无力支撑父亲的治疗。 冯双双把周边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还是筹不齐给父亲后续治疗的费用。 医生的一段话,又给冯双双不堪重负的生活雪上加霜。 医生说:
20万+20万=40万。 这,无疑是天文数字。 况且,现实情况难以把握,真用起钱来,只会有多无少。 母亲崩溃大哭,想做手术却没钱,而不做人就没了…… 在生死面前,人生不再是单纯的向左向右走,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关于金钱的考验。 父亲恢复意识后,得知自己的病情,趁妻子和女儿不注意,偷偷地拔掉了身上的管子。 好在冯双双和母亲发现及时,才没有酿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冯双双对病床上的父亲说:
有句话说,父母是挡在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墙倒下,我们就会直面死亡。 而在渐渐老去的父母面前,儿女们又何尝不是一堵墙,一堵挡在父母与死神之间的墙。 (正在医院楼梯口休息的冯母) 虽为女儿身,但冯双双迎风而立,全力以赴地为父亲遮风挡雨。 为了防止父亲再想不开,冯双双和母亲24小时不离身的轮守在病房。 她不怕身体辛苦,没钱才是最大的苦,是内心煎熬、无能为力的苦。 能借不能借的,她都借过了;有希望没希望的,她都试过了。 可离40万,还相差甚远。 母亲常常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楼道里哭,作为一个农村妇女,看着丈夫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眼见女儿低三下四地凑钱。 她的内心,像是被汽车来回碾压一般刺疼。 本该是父母为女儿撑起一片天,却不想,女儿反而要为父撑起一片天。 自己到底该庆幸,还是该可悲? 医生和护士建议,冯双双可以通过公益平台筹钱,这对解决大额手术费用很有帮助。 医生的话,犹如沙漠里的甘露,让冯双双和母亲看到了一丝希望。 随即,他们向相关平台申请筹钱,祈求能早日凑足父亲的治疗费。 然而,在这个爱心都可以成为商品的社会,人们对这样的新闻近乎麻木。 几天下来,转发的都是亲戚朋友,捐款人寥寥无几。 冯双双再次陷入绝望中,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想着怎样才能凑足40万。 医院就像一面镜子,照尽世间人情冷暖。 穷,成为许多人面对病魔时最卑微的姿态。 日思夜想之后,冯双双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卖身救父。 2020年5月,某一天的晚上10点左右,冯双双在网上发布一条视频。 她在视频中哭着说:
古有董永卖身葬父,今有冯双双卖身救父。 除了尊严,再没有什么能换来给父亲治病的钱。 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即使放弃尊严、放弃幸福,对冯双双来说,又有何难? (冯双双的父亲躺在病床上) 这条视频迅速爆火,网友纷纷发声。 除了同情,随之而来的还有恶意揣测。 许多人心疼她,可他们也是和冯双双一样的普通人。 40万,同样是他们眼中的天文数字,谁又能一次性拿出那么多钱呢? 有人怀疑她蹭流量炒作自己,想通过卖惨博取同情和关注。 也有人被冯双双的孝心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无偿捐款。 母亲知道女儿所做的这一切后,躲到楼道里默默哭泣。 一边是性命垂危的丈夫,一边是女儿的幸福。 她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挽救丈夫,同时又能保住女儿的幸福。 与此同时,冯双双卖身救父的视频引起媒体者注意。 为验证真假,记者主动上门拜访。 面对记者,冯母哭红着双眼说:
媒体开始跟拍冯双双,这个95后女孩“卖身救父”的故事细节被媒体分享出来。 这件事被证实后,越来越多的人伸出援手,都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拉一把这个孝顺的女孩。 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冯父的治疗费在短短几天内就已筹齐,甚至超过40万。 随后,冯父第一时间被送进手术室,手术非常成功。 2020年8月,冯双双的父亲终于出院了。 只不过,还是需要靠大量的药物来维持健康。 当初,冯双双许下的“卖身救父”的诺言,至今都没有人上门,向她讨要任何回报。 他们在感受到社会大爱的同时,还把多出来的善款捐给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冯双双和母亲一同照顾父亲) 而冯双双面对未来,也有了新的人生规划。 她想做一名护士,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还可以用专业的知识帮助父亲恢复健康。 2021年6月,冯双双通过考试进入河南一所卫校学习。 如今,距离她“卖身救父”的视频事件已经过去两年。 但仍有人质疑,当年的冯双双就是在炒作。 对此,她曾解释:
今年,27岁的冯双双正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有人说,冯双双是现实版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她对父亲的孝,让人动容。 也有人认为,冯双双牺牲自己的幸福,为父亲换取健康,是一种并不可取的做法。 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又愿意去走这条路呢? 冯双双卖身救父的故事,又让我想起曹于亚割肾救父的故事。 那个故事,同样让人落泪。 2006年11月,19岁的曹于亚正在备战高考。 正在埋头努力的她,突然接到父亲曹洲德患上尿毒症的消息。 曹于亚出生于四川邻水,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每年春节时才能回家。 而曹于亚和弟弟妹妹,从小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作为家中老大,曹于亚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有人说,从小就识得人间疾苦的孩子,往往是最懂珍惜机会的。 曹于亚即是如此。 在学校,她是三好学生;在父母眼里,她最懂事。 (曹于亚) 可是人生无常,谁都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就在一家人齐心协力地奔向好生活时,曹父却倒下了。 因为长时间艰苦劳作,曹父的身体越来越差。 每次,家人劝他去检查,他总说:“没事,小毛病。” 却不料,小病拖成大病,曹洲德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并且两个肾都已经开始衰竭。 而医生给出的唯一办法就是:换肾。 但,想要换肾谈何容易? 50多万的治疗费,对于一辈子以打工谋生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还有那可遇不可求的肾源,更是一座大山。 有人为了找到合适的肾源,要等上一两年,甚至更久。 曹洲德想:既然是命里注定,那还不如不折腾,省点钱给孩子们上学。 母亲彭素碧将父亲的想法告诉了曹于亚,曹于亚完全否定了父亲的这种想法。 她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爸爸,那家会是什么样子。 她对父亲说:
病床上的曹洲德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小棉袄长大了。 只是病魔并没有给他喘息的时间,随着病情持续恶化,他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 有一种想法,突然在曹于亚的心中油然而生:
曹于亚越想越觉得可行,随即,她找到医生表示:
医生认真地看着眼前这个穿校服的女孩,告诉她:
曹于亚坚定地对医生说:
曹洲德和妻子听到女儿要割肾救父后,怎么都不愿意。 (曹于亚和父亲曹洲德) 曹洲德说:“我四十多岁了,而你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不能毁了你的一生。” 曹于亚的母亲更是不同意女儿割肾救父的行为,丈夫重要,可女儿也同样重要啊! 要是手术不成功,她不仅没了丈夫,说不定也会失去女儿。 双方都不肯让步,曹于亚对父母说:
女儿的懂事和孝顺,让这对正经历着人生劫难的夫妻,感到阵阵心痛。 与此同时,医生也在给夫妇俩做思想工作。 在医生和女儿的劝说之下,夫妇俩终于松了口。 曹洲德在手术同意书上颤抖着手签下自己的名字。 母亲为了尽快凑足手术费用,又一次次地东借西求,四处借钱,甚至卖掉新修不久的新房。 2007年1月,曹于亚和曹洲德父女俩同时被推进手术室。 幸运的是,手术十分顺利,曹于亚也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成功向父亲捐肾的第一人。 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接下来的康复期才是最关键的。 没有了房子,一家人连个落脚地都没有,只能借住在亲戚家。 而每个月,光是父亲的医药费就需要4000多元。 无奈之下,母亲只得带着弟弟外出打工。 妹妹因为年纪尚小,被暂送到亲戚家。 虽然曹于亚才做完手术,但照顾父亲的责任也只能交给她。 为了不耽误学业,又能照顾父亲,思前想后,曹于亚向学校申请,带着父亲一起上学。 学校感动于曹于亚的孝心和责任心,特意安排出一间教师宿舍,给她和父亲住。 (曹于亚与学生们) 不仅如此,学校还免除她的学杂费,为她组织捐款,以解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曹于亚捐肾救父的消息不胫而走。 当地政府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先是将他们一家纳入农村低保,后来又亲自为曹于亚颁发了31000元的慰问金,以示帮助。 但由于缺课太多,又要分心照顾父亲,原本成绩优秀的曹于亚高考发挥并不理想,成绩仅在省控艺术类专科线。 相关部门鉴于曹于亚同学思想品德十分突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顽强拼博的时代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2007年7月18日,结合当地建议,相关部门以“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为由,给予曹于亚奖励。 当地录取领导小组在认真阅读和了解过曹于亚的事迹后认为,曹于亚同学感人的至孝至爱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给予曹于亚同学政策性加分20分。 加分后,曹于亚的成绩达到她第一志愿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调档线。 (曹于亚) 而学校也欣然同意录取曹于亚为2007级新生,并且还免除她三年的学费和住宿费,让她没有任何负担地上大学。 同年9月,曹于亚还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对于荣誉,曹于亚坦言:
不过,最让她开心的是,父亲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而打工还债的弟弟,也在社会的帮助下重回校园。 曹于亚并没有因为获得的特殊待遇而骄傲,反而以此激励自己。 在校期间,她的各项表现都很突出。 她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佳“留守学生自强之星”、 四川省十大“感动校园”人物、四川省优秀青年等。 与此同时,她还是一名志愿者。 2008年迎奥运知识竞赛、5·12地震赴灾区慰问演出等各类活动中,都活跃着她的身影。 凭着出色的表现和优异成绩,她还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0年,她被学校推荐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继续深造。 毕业后,曹于亚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的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她希望能呆在父母的身边,尽好孝心。 更希望用知识,回馈家乡和社会。 2014年,曹洲德的身体已经慢慢恢复,懂医术的他在丰禾镇开了一家名叫“感恩堂”的理疗馆。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对于有低保、五保等的理疗者,曹州德都会优惠很多,甚至免费。 在外地打工的母亲彭素碧,也回来帮着丈夫打理这家店。 因为夫妇俩为人和善,手艺好,生意很不错。 对于现在拥有的一切,曹于亚说:
(曹于亚一家人) 如今,15年过去了。 曹于亚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兑现着自己回馈社会的诺言。 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家人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孩子想到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 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的乐趣和自由。 那儿女存在的意义呢? 当父母想到孩子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同样有力量,有温暖? 在残酷的现实逼迫下,冯双双和曹于亚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父亲重生,给予父母一生的感动,也给予世人正向的能量引导。 生女如斯,父复何求?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但愿我们所谓的孝顺,不是失去时的顿悟,不是回不去时的忏悔。 孝顺,应该是有温度的。 到底多少度,取决于儿女的珍视程度。 我们曾经是儿女,我们也必然是父母。 血缘亲情,一脉相承。 在亲情这条路上,但愿我们都是带着温度去行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