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追问:语文学科是干什么的? ——曹光灿先生《中学语文教学理论新探》读后之二 唐建新 这是一个跨世纪的追问,语文学科是干什么的? 由于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仅仅独立百年的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独立百年以来,前半个世纪遭遇民族斗争,后半个世纪前27年进行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之后的二三十年又急于从事经济建设,虽有百年的时间,却没有来得及认真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作用,至今为止,本世纪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仅仅以打比方的“工具性”和无所不包的“人文性”来指称语文课程的性质。 其实,这个问题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讨论。《新探》中将1950到1980年代的论争的具体问题归结为“文道之争”“知识与能力之争”“语文课与文学课之争”“语文课与语言课之争”“智力之争”等等。《新探》对这些观点逐一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不能够成立的理由。 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三个基本观点: 具体的语文教学目的是由主观选择、规定的;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要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结构,便具有了不同的具体性质。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主观选择的语文学科具体教学目的决定着学科的具体性质。并认为,只要摆脱了学科性质决定论的纠缠和羁绊,认识便可以清晰起来。即语言工具性是学科的主要性质,而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只是学科的一般性质。 《新探》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论证,指出了语文学科不可能被其他学科替代的自己学科所唯一独有的学科主要的本质属性是语言工具性。 纵观近些年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讨论,大多还没有走出当年的讨论水平。这也是不少人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的症结所在,即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国家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课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程,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进行认真严肃的研究。 由于语文学科性质不清楚不明晰,自然就决定不了语文教学目的,反过来,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观选择性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具体目的,而这具体的语文教学目的自然就呈现着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也就是语文学科的科学性社会性严重匮乏所引发出的学科教学至今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外延与稳定的内涵,没有自己学科的系统构成。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与教学过程的盲目性自然在所难免。这就自然使得一些人缺乏语文教学的历史常识至今要求把语文课统统上成文学课,高考只考一篇文章的语文教学观念大行其道,大有市场。 难怪有人说,语文教师命苦,在不清楚应该干什么的情况下要求大家去顽强拼搏。 真希望我们的政府尽早重视本国的母语教育,及早投入巨资集中人力花费时间开始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弄清楚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干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