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最近发现有人在统计古籍数字来和西方''同时代古籍''数字量来对比,以此PUA中国古典文化。

 紫霞照我 2022-05-24 发布于陕西
 一开始我认为这压根不必反驳。在我心目里,'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这种对比本身就很弱智。

且不论字多能否与价值画等号,现在互联网一天生产的作品量肯定超过古代典籍之和,但是经过一定的时间检验,未来99.99%都是垃圾。新媒体领域推进了20多年产生的佳作能写进教科书的或者经典也是没有的。放在整个大学而言,二战之后所有的高校哲学论述加起来未必就比5000字的《道德经》有多有价值和深刻。

比字数定高下,这个方向本身就很脑残。正是因为古代典籍字数限于书写介质的原因,一定是惜墨如金的,很多名家一辈子就写一篇论述,尽量精妙简洁,它的信息量才异常多和大,人们也很能很快背诵全篇进行刻录和传播,后人水平低总是用一堆话来解释说明也未必能够穷尽先贤的内涵。后来字数多的大多是书写介质改善雕版和印刷技术改良,导致字数扩大,但就思维的质量来说,并没有本质提升。

作为一个学西哲的,我最大的遗憾是读不到古代哲学的原著,基本上1450年之前的都是后人伪作和翻译,而且即使读再多遍,也完全记不住,甚至读的越多越难去做大段引用,要使劲查大部头资料,相当辛苦。

对比之下,能够阅读中华圣人们书写的原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而且中华经典都不长,抽点时间就看完了,温故而知新,比如《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中庸》这种可能要读个300多遍才慢慢有体会,结合在自己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进入,才能甘之如饴,不断滋养自己。

毫不夸张的说,越是优秀的文明他所呈现出来的深刻性,他的经典一定是优雅简洁隽永的,而越是文明程度弱的一定显得臃肿繁琐堆积的。很多人并不知道,人类至今智慧的唯一顶峰依然是春秋战国时期,越是读过书的越是在老祖宗面前自行惭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