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首服中的蝉及其符号意义

 掌染草2012 2022-05-2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摘要

历代首服中装饰物多样,其中蝉纹饰物造型精巧别致,具有独特的符号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蝉符号的历史渊源和寓意进行深层解读和剖析,总结其表现特征;从墓葬出土及绘画中的蝉纹金珰及附蝉首服对蝉的情感表达、含义象征进行归纳、整理。研究表明:蝉是古代中国首服的重要纹饰,并在作为首服纹饰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符号、思想符号及民族符号的构建。蝉饰不仅设计巧妙而且品种丰富,无论在佩戴身份还是种类用途都分化明细。其传播原因受官宦权位、雅士情感、黄老学说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纹饰的发展演变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作者: 林鹏飞, 牛 犁

作者简介:林鹏飞(199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

(江南大学 a.设计学院; b.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江苏 无锡 )

关键词:  首服;传统文化;蝉;社会文化;符号意义;服饰


研究背景

蝉作为中国艺术作品中的经典意象,无论是从《诗经》到宋词,还是从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到地位象征含义的佩蝉,蝉都是高洁品行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这也为蝉形象在中国古代服饰品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考古挖掘,许多实物遗存的现世,为蝉纹饰物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研究空间和实物参考。在蝉饰的研究中,赵燕林[1]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珥貂大臣服制为研究点,梳理了从魏晋到唐初貂蝉冠的服制脉络,同时对传世绘画和考古资料中的珥貂大臣进行了对比考证。刘川渤[2]指出冠蝉制度始与战国赵武灵王效仿胡服饰貂蝉,一直延续至明末。其使用形式初为金珰附蝉,而后演变为进贤冠加笼巾附蝉,证实附蝉形式、样式和使用者的变化折射出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审美意识、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朱超龙等[3]对战国至汉晋时期的金珰中的蝉珰和金颜区别及纹饰风格变化进行了详细解读。另外李新伟[4]从考古学和宗教学的角度,解读蚕、蝉等昆虫“羽化”和“蜕变”在萨满式宗教和社会上层象征权位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再如杨金萍[5]从医学的视角解读了古代纹饰画像中蝉的生命文化内涵,既有宗教重生羽化信仰,又有医药法象妙用,这为本文对蝉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石家河文化遗址当中都有蝉饰的出土[6]。作为祖先心中神圣而又神秘的圣洁灵物,在青铜器、翡翠玉石器物、貂蝉冠、金珰、金蝉玉叶等各种珍贵材料的出土文物中,蝉纹与蝉意象都为造型艺术创作中的关键元素。中国人特别注重首服,通过各种工艺技法将蝉呈现在首服当中,不仅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趣,更是人们对蝉文化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内心表达。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对中国古代首服中的蝉形象开展多方面的分析和解读,挖掘其应用寓意和符号价值。

蝉符号的历史渊源与寓意表达

图片

蝉符号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艺术参考价值非常之高。正如《中国吉祥图案的研究》所言,人们对于蝉符号的应用非常广泛,不限对自然界生物的单纯物种描述,更多的是背后多重的情感表达[7]。

1.1 蝉符号的历史渊源

纵览中国古代典籍,对于蝉的记载颇为丰富。蝉的别名有莨绸、知了、爬爬、肉牛、蝉猴、蛭蟟等。《尔雅》中有:“绸,娘绸,蟾绸,蛾茅绸,蜘马绸,蜕寒绸。”蜘马绸是所有蝉的种类当中体积最大的一类,而蜕寒绸则是最小的一类。由《尔雅》一书可知,蝉的生存环境和分布范围非常广,包括温带和热带地区,以及干旱沙漠地区都有其身影。关于蝉的生活习性,在《庄子》《礼记》《楚辞》等史书传记中都有相关记载:蝉性高洁只食晨露,犹如仙人一般不染红尘,高洁不屈。蝉的生活方式,引发了古人的联想,将其与人们的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从《诗经》到“咏蝉三绝”,人们对蝉符号的运用从最初对物象的表述,发展到情感的寄托表达蝉所表达的内涵也愈来愈丰富和充沛。

1.2 蝉符号的寓意表达

古有蝉衫之华丽、蝉冠之显贵,亦有蝉鬓之缥缈。蝉作为自然界的生物,因其美好寓意而为世人所追崇。作为饰品,外在造型姣好,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于耿介文化价值的追求和渴望;作为丧葬用品,因其生命历程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关注,以及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寄托了人们的需求和渴望,即能像“蝉蜕”那样,实现“转世”和“再生”的愿望。对于士官大夫、达官贵人,蝉是高贵、傲骨、忠洁的化身,对于文人雅士,蝉是闲愁哀怨、感时伤叹的寄托,不同的情感表述依附于士人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与他们自身的身世生活经历和创作心态相连。因此,蝉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更是诗人、词人们的情感寄托。

蝉的象征寓意远不止于此,在有的学者看来,蝉饰纹样在出现时往往呈横排或纵列形式条带状,将蝉“转世轮回”的赋性联系起来,被认为象征着权力的代代相传与力量的永恒不息,现在所说的“蝉联”也是由此而来。另外蝉的数量多,符合古人注重繁殖的心理倾向,因此蝉纹在古代也有强调民族繁衍的寓意。还有人认为,在口中含蝉是为了让死者在阴间不失语言能力或是食物不断[8]。

但无论是何种因素,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或是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可以肯定的是,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而且,任何一种蝉饰所包含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意象的组合,通过多角度表达自己最美好的祝愿。

历代墓葬出土及传世画作中的蝉纹金珰及附蝉首服表现

图片

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寓意,蝉符号被广泛运用在首服中,成为中国古代首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搜集历代资料,整理墓葬出土及传世画作中的蝉纹金珰及附蝉首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墓葬出土及传世画作中的蝉纹金珰及附蝉首服

Tab.1 Cicada-patterned golden bamboo and cicada headgear unearthed from tombs and ancient classic paintings

图片

续表1

图片

由表1可知,东晋至宋明时期蝉纹饰物种类繁多,尤以宋明时期为甚,从传世画作和墓葬出土实物中可以发现宋明两代附蝉饰物最多。从数量及种类看,共收集蝉纹饰物13种,包括冠9顶、金珰2块、蝉腹巾1顶、金蝉玉叶簪1枚。从应用载体看,可分为冠、巾、簪三大类,冠与巾为男性首服,簪主要为女性佩戴。从其所有者身份来看,主要是官、士、妇3种群体。官员戴冠以彰显身份地位,等级不同所佩戴的冠亦有所不同,其中地位较高的权臣戴貂蝉冠,至于王室成员则戴七梁冠、远游冠或步摇冠;士人多戴蝉腹巾来显示自身人格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而妇人多以发簪佩戴于发髻之上,与平民相比贵妇所戴金蝉玉叶更显其品行高洁、身份尊贵。这些深层含义的表达和优良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通过对墓葬出土及传世画作中的蝉纹金珰及附蝉首服等图像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代表了权力和操行。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远游三梁冠,黑介帻,青绥,皆诸王服之,亲王则加金附蝉。”[12]除此之外,《后汉书·舆服志》《晋书》《宛委余篇》等都有对附蝉冠饰的记载,蝉冠已成为一种荣权的象征。同时,蝉纹金珰的使用亦是民族融合展现,例如辽宁北票县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步摇冠附蝉金珰,其兄冯跋的帝位是通过燕惠懿帝高云(慕容云)间接承袭于慕容鲜卑的后燕政权[13]。冯素弗墓中的树状步摇冠是鲜卑慕容一族最珍贵的冠饰,而附蝉金珰与步摇冠的结合,体现了汉与鲜卑相互间的文化影响。

此外,《晋书》和《北史·王云传》均有对女子着貂蝉的记载,王澄曾上书谏道“高祖、世宗皆有女侍中官,未见缀金蝉于象珥,极鼷貂于鬓发。江南伪晋穆何后有女尚书而加貂挡,此乃衰乱之世,妖妄之服……”[14]可见女子着本为男子之“貂蝉”被称为“妖妄之服”,是帝国没落的象征。敦煌前凉(东晋时期)氾心容(女性)墓中出土的蝉纹金饰,就是对六朝女性使用“金珰附蝉”的佐证[15]。

蝉的形象在历代首服中的符号体现

图片

对于纹饰的阐释不仅在其高超的技艺上,每种带有多重含义的符号,其艺术附加值远超过本身存在的价值。蝉纹所表现的意象不仅象征忠贞廉洁与权力地位,而且代表高洁风骨与长生追求。本文从三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蝉符号的“所指”,并对蝉所表达的多种意象进行详细解读。

3.1 清廉忠贞与权力地位的象征

蝉以居高饮露、廉洁忠贞的形象在世间广泛传播,为人们所崇拜。晋人陆云撰《寒蝉赋》:“至于寒蝉,才齐其美,独未之思,而莫斯述。夫头上有绥,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16]《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金子质地纯正高贵,不易融化,用金制蝉,“金蝉”兼具了金子和蝉的双重优良品质,纯正、圣洁、高贵,这些美好的品质,正是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品格。用金蝉作为冠饰,其目的不言而喻,以突出、塑造优良品格。因而,在古代历朝历代中,皇帝身旁的侍中、散骑常佩戴附蝉冠饰,时刻警示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是必须洁身自好,约束言行。

官员戴的冠,如貂蝉冠、武弁冠、通天冠、远游冠、七梁冠等,用蝉作为装饰纹样亦是取其中“清虚识变”的含义,用附蝉金珰附在冠冕上意为时刻提醒官员要保持清廉忠贞高洁的品质,在为人处世方面要果敢、坚韧不拔。从秦汉到宋明时期,在中国古代首服文化中,穿戴附蝉冠饰成为朝廷要臣的标志,也逐渐演化为地位权力的象征。

貂蝉冠用织藤和漆制作,冠上饰附蝉金珰,并插貂尾,为三公、亲王等官位最高者所戴,加在进贤冠上。根据《汉官解诂》文中记载,秦朝统一六国后,将六国冠服纳入新王朝的服制当中,赵惠文冠就在之列,初始为武冠,冠前并未有蝉纹,后秦统治者对此加以改造,附上蝉饰,专用于近臣,又因朝廷近臣多为文官,因此,本来属于军人所佩戴的武冠,在纳入秦朝的服制之后变为士人的冠服。《释名·舆服》中有:“貂蝉,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焕,外柔易而内刚劲也,蝉取其清虚识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另《明臣图》中宋代名臣韩琦之为与其他官员相区别,彰显其尊崇地位而附蝉于冠前。可见蝉冠为皇帝身边近臣侍中等人所佩戴。

宋代笼巾多用细藤编成,如透明蝉翼,左右各饰一片,饰以金蝉。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冠冕完全摆脱了刖趾适履的奢华与豪阔,变得井然有序、制式简便、倡导合体舒适,同时包含着真理与美好的成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它们是历史的化身、无声的表达。至明代,貂蝉笼巾的流行实际是对宋代朝服制度的承袭[11]。

3.2 文人风骨与洁净雅士的代言

在首服中文人雅士常佩戴巾,一方面用来装束头发,另一方面以示文人身份、品德代表。据《汝水巾谱一卷》记载有32款巾,其中蝉腹巾便在其中,书中言:“取其圣洁白净之意,文人佩戴蝉腹巾。”[17],意在表达己身高洁之志抑或是怀才不遇的离愁别绪。在古代文学歌赋中蝉以独特的典型性——音色哀婉凄切、饮露高洁、不食尘埃而为各路文豪所借物抒情,使之成为具有深情浓意的意象[18]。晋郭璞《蝉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中蝉为高尚美德的化身。虞世南《蝉》:“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垂”指代宦官,暗示自己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以居高自远结尾揭示主题;宋寇准《新蝉》:“寂寂宫槐雨乍晴,高枝微带夕阳明。临风忽起悲秋思,独听新蝉第一声。”宋张来《新秋》诗道:“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闻蝉悲秋,纷至沓来,蝉、秋、悲、同气一体。《在狱咏蝉》为骆宾王身陷囹圄在监狱中所作,听到蝉鸣,伤感之情不禁流出,由蝉及己,多次贬谪,仕途坎坷,表达内心的哀伤与感慨,以及对朝廷昏暗的愤恨。

从这类作品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子将自己怀才不遇,罹难贬谪的凄凉沧桑、哀伤时逝、命运困顿的凄苦之情融入作品当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蝉符号为载体来自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符号在这一意象中代表着古代诗人词者对哀时伤叹的生命的理解,是对生命忧患意识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对怀才不遇、命运困顿的感悟,而将蝉的形象体现在巾上正是文人雅士对这种情感的外化。

3.3 永盛不衰与长生之梦的寄托

在汉魏六朝赋中对蝉意象的解释还有寄托着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19],这与叹时伤逝的生命体验相关联[20]。在道家,黄老学说思想有羽化、蝉蜕登仙之说,蝉蜕即蜕皮重生。蝉意象的长盛永生和道家所宣传的长生之梦相契合,常用蝉蜕皮重生来表达得道成仙或者羽化飞升的道家思想。蝉作为道家的符号因而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汉代的尸解观念出现,《论衡》中记载“夫蝉之去复育……可谓尸解矣”,对尸体解剖保存如同金蝉脱壳达到灵魂与肉体的飞升,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形态或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生命。此外,在古人祭拜安葬逝者的情况下,经常会在死者嘴中放一颗葬玉,又名唅蝉,如同蝉一样入地冬眠,来年复苏钻出地面羽化飞升,寄托着对死者永生不灭、转世重生的美好心愿。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有M1出土翡翠蝉形饰品(即“金附蝉”),石楬中将翡翠标注为彩石[21],为贵妇所佩戴。另有江苏吴县木读区焦山乡五峰山博士坞村墓葬考古发现有金蝉玉叶(表1),金蝉全身通透明亮、金光闪烁,头向前伸,眼睛凸出,头颈用横竖线勾勒;蝉身刻有八层平行减横的凸纹,每一层都有无数竖向短线来表达细节[22]。金光闪耀的蝉栩栩如生屹立于玉叶之上,形象逼真,圆润光滑,似在奏鸣。

金和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至今为人们所推崇,被视为神圣与伦理道德的象征,这与蝉符号所代表的意象相契合,将蝉与金玉结合打造金蝉玉叶,寄予吉祥长寿的祝愿。在古代,人们追求长生,造炉炼丹,从道家老庄到帝皇秦始皇,再到唅蝉和金蝉玉叶伴葬,无一不是为此,可谓非常明显。

结 语

图片

蝉作为被赋予独特文化内涵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经典意象,经不断演化变形,逐渐成为社会文化和艺术创造的设计源泉,传递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及对人生的思索感知。将蝉纹与冠、巾、簪等不同时代、不同形式及功能的首服结合,既有对高洁忠贞的向往及权力地位的展现,也有对文人风骨及雅士高洁情感的表达,还有对永生不衰与长生之梦的寄托,体现出中国传统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理念。这是人们认识自然、感受生活的直观表达,反映了从古至今人们面对自然事物展现出的对时代、社会、哲学及人生的态度,也指导着当代服饰的纹样设计。

(参考文献略)

PDF下载

来  源 | 《丝绸》2022年 第59卷 02期 

发  布 | 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新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