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丨延津】王文辉丨童年拾忆

 智泉流韵原创 2022-05-24 发布于河南



童年拾忆
 
作者/王文辉
 
 
童年就像一串串紫色的风铃,轻风吹拂起,奏响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童年如画家手中的水墨画,无需雕琢,尽显生命的原色;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长大的,那里有我缤纷了的童年记忆,每每想起,在我的心里便荡起一层层涟漪。
 
 
摘金银花
 
记忆中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事,那时十来多岁。因家庭拮据,放学后这些家庭不太宽裕的孩子,三五成群,步行三公里,去一个姓杨的师傅的金银花地里给他摘金银花。远望去,金银花葱葱郁郁,它的叶子椭圆形,翠绿翠绿的,毛茸茸的。花朵和花蕾星星点点,散布在藤蔓中。它不仅颜色清新可爱,而且姿态优雅。黄花似金,白花似银,并蒂开放。刚刚开放的就像白白的兰花指,映着阳光散发出点点幽香。一段时间后,并蒂中的白花渐渐变黄,香味也开始馥郁起来。自此,枝枝对对,金银辉映。我们每人一个挎包,灵动的小手在金银花上下翻动,那些被我们采摘下来的金银花骨朵,像一个个熟睡的婴儿,安静地睡在我们的挎包里。孩子们都喜欢聚堆,两三个孩子围在一棵金银花旁,边说边侃,既打发了时间,又促进了感情的交流,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专门称秤的杨师傅站在金银花地的中间,看护着这些孩子,看护着金银花。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了下来。此时,杨师傅是最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孩子们围成一团,一个个把自己的挎包递上。
“杨师傅,给我称称吧,我还要给圈里的猪打猪草呢!”
“给我先称称吧,我还要回家造饭呢!”
……
“别急,别急,你们越是这样,秤的就越慢不是?”
接着孩子们不再叽叽喳喳了,乖乖地配合杨师傅把金银花赶快称了。
“杨师傅,你的秤要称得高点,不要压秤啊!”大牛心眼多,朝伙伴们使个眼色。
“对,称的高点。”孩子们随声附和着。
“不会亏了你们,你们这么小就知道自力更生,杨叔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杨师傅笑着说。
拿着挣到一元或两元钱,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盘算着花一毛钱买冰棍,花两毛钱买喜欢玩具,剩下的放在存钱罐里攒起来。一路上,我们吹起了响亮的口哨,唱起了快乐的歌曲。
 
割麦子
 
记忆中每到六一前后,农民就开始繁忙起来。大人们起早把镰刀“沙沙沙”磨得锃亮,然后提上一壶水,匆忙地赶到地里。我是随着大人一起上地的,因为夏天雨水多,麦子要抢收,不然淋在地里是要发芽的。
到了地里,分配好任务,大家就开始干了起来。太阳慢慢地从地平线爬上来,温度越来越高。大人们头包毛巾,挥动镰刀,割下一绺绺金黄,收获满心的希望。麦子听话似的在大人的手中割下,静躺,像完成使命般。小孩子割得时间长,喊着:“让我歇会,我的腰。”大人回过头,用胳膊上的毛巾擦把汗,打趣道:“你哪有腰啊!喝口水歇会儿”语气中夹带着关怀和心疼。
“冰棍,冰棍!”远远地传来了叫卖声。这声音此时显得多么的动听。
“妈,我去买几个冰棍,给你们解解渴。”说罢跨上洋车,一溜烟没了踪影。
“这孩子,又耍滑了。”大人语气中带着嗔怪。
一会儿功夫,孩子骑着车“飞”回来了。手里拿着几个让人垂咽欲滴的冰棍。
大家坐在地头,吃着爽口的冰棍,此刻心里甜滋滋的。
太阳转到头顶,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脸上的汗直往下淌,看着一上午割下的不少麦子,心里却笑了。
 
打猪草
 
在九十年代初,打猪草是农村孩子最常见的活儿。下午放学,孩子们匆忙跨上篮子,几个人一起邀约打猪草。印象中姐姐和我在春天的田野里打猪草。姐姐眼疾手快,面条稞,水萝卜稞……姐姐那两条美丽的麻花辫不时摆动,那灵活的手不停地在青绿的麦苗间翻动。
太阳快要落山了,姐姐打了满满一大篮子猪草。再看看我,篮子里还没打一半呢。姐姐不做停歇,赶忙帮我的忙,手脚麻利的姐姐终于赶到天黑前帮我打了满满一大篮子。
田野的傍晚,空气里弥漫着麦苗的味道。
“姐,我帮你挎篮子吧。”我看着姐有些疲惫的脸说。
“不用,你正长身体呢,咋能把俺家高材生压不长呢。”姐宽慰道。
我不再多言,此时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
“姐,天黑你怕吗?”
“不怕,我身边不是有个小男子汉!”姐姐底气十足,带着骄傲的口气打趣道。
到家天已经全黑了,猪已经在圈里乱叫起来。看到姐把猪草扔给猪,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啧啧”的嚼菜声。
 
人生如流。童年,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插着一双可爱的翅膀向时间这个天空缓缓飞去;童年又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连在一起就像一天美丽耀眼的项链,闪亮在记忆的长河里。美好的童年金色时光虽已离我而去,但每每回忆起这五彩缤纷的童年,我的脸上总挂着笑意。这些童年的美好的记忆也将镌刻在我的心底,直到永远!
 

作者介绍

王文辉,河南延津人,农村小学一级教师,曾在《今日头条》、《语文新圃》、《品读延津》、《卫辉慢生活》、《卫辉观察》《故道文苑》《灯花物语》等平台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平时喜欢写些小文,收藏生活中的点滴,善于从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平顶山市诗词楹联学会;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王海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