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难忍或是消渴症“治痒降餹穴”滋阴润燥

 華夏漢禮堂 2022-05-24 发布于广西

   当天气变得干燥的时候,人体的皮肤就会开始缺水,因此会变得更加敏感,时常都会出现瘙痒或者脱皮等的症状,有时候奇痒难忍了就会用手去抓,但是过一会还是会很痒,皮肤瘙痒难耐,可迅速止痒的穴位在哪个位置?

   皮肤干燥、油脂分泌减少未必是皮肤瘙痒的罪魁祸首。还有一种情况需要高度警惕——消渴症并发皮肤瘙痒。传统中医认为全身性瘙痒多因肝旺血虚所致,肝旺则风从内生,血虚则肌肤失养,风胜血燥,风动作痒。外阴、肛门瘙痒多因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蕴阻肌肤,不得疏泄而作痒。糖尿病患病日久,治不得法,气阴两虚,久而成瘀,瘀久化热,或阴虚血燥,肌肤失养,或阴虚生热,蕴生热毒,或湿热邪毒,皆可导致皮肤瘙痒的发生。所以在治疗上多以疏肝理气、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祛风为主。

    还有多因年长后气血两虚,肤失濡养,肝风内生所致;多与肝、脾、肾功能不足有关,因血虚生风导致。因搔抓止痒易产生伤口,增加感染机会。建议可按压脾经、肺经和大肠经的对应穴位,在不伤害皮肤的情况下快速止痒。走脾经,可补血、活血、调理津液代谢的三阴交穴、血海穴和阴陵泉穴;走肺经,可缓解上呼吸道干燥的鱼际穴和尺泽穴,其为肺经合水穴;走大肠经,可同时改善排便干燥、口干舌燥、胃火旺盛的曲池穴和合谷穴。

      臂臑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位于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取穴方法:取坐位,垂臂屈肘,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具有通经通络、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清热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瘰疬、手臂肿痛、上肢不遂、肩周炎;上肢活动不利、疼痛、麻木,肘臂挛痛等运动系统疾病;可治疗目赤肿痛、目生翳障等眼部疾病。可针可灸,针刺可直刺0.5-1寸,也可向上斜刺1-2寸。

    1.臂臑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腧穴,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穴就是屈肘纹头尺,把前臂屈曲成90度屈曲,在肘横纹近端。肩髃穴在肩上,抬起把手臂平举之后,发现肩的前部的凹陷,这就是肩髃穴,或曲池与肩髃穴连线,曲池上七寸的位置就...肩部三角肌止点处。

    2.臂臑穴的主治作用,可以治疗肩臂的疼痛和肩臂不能够随意的运动,能够治疗颈肩的聚积等这种颈项疼痛疾病,其次臂臑可以治疗眼疾,可以让眼睛更明亮,还可以治疗瘰疬,也就是淋巴结的结合,这是臂臑穴的主治作用。按揉臂臑,能防治肩臂疼痛;眼病:配风池、晴明;配强间主治颈项强;配手三里、大迎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以下穴位止痒效果不错:血海穴,有调节血液循环、祛风的作用;其后一寸为经外奇穴百虫窝,善治各种虫邪侵袭之病。可活血化瘀,提高免疫力。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两寸,可以调节血液循环、祛风;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约四指宽的位置,可以活血通络;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古人称为“回阳九穴之一”,具有很强的回阳救逆补水之功;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可以平肝祛风、止痒。风市:(胆经)治皮肤瘙痒,失眠,风寒。蠡沟:(肝经)虫窝之意,治痒症,荨麻疹,调和肝胆,治月经病。按·拔·灸皆可。曲池:(小肠经)治皮肤病的要穴,专治皮肤瘙痒,还可降血压,祛痘,明目,退烧。

    还有就是新发现的大肠经治痒及治疗湿疹的穴位:臂臑穴。指压法止痒、祛除湿疹的穴道之一称为“治痒”,刺激此穴位,有止痒之效。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反复做10次,即可止痒。推荐一个止痒象数方:0002.00400.050,默念一小时试一试奇效。 

    要想快速止痒,抓挠绝不是一个明智的方法。可采用传统按穴位的方法,只要按摩以上这些穴位,就可以帮助快速止痒止痛,同时对身体也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凡具有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强壮腰膝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气闭阻于四肢,表现为关节冷痛麻木、腰痛膝肿、四肢拘挛等症状的一类腧穴,称为祛风除湿穴。此类人体腧穴包括:肩髎穴、臂中穴、伏兔穴、阴市穴、髋骨穴、梁丘穴、鹤顶穴、膝眼穴、犊鼻穴、条口穴、陵后穴、膝关穴。

    祛风除湿穴主要分布于肩、髋、膝、躁关节周围,多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如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条口穴等;他如足厥阴肝经的膝关穴,以及经外奇穴臀中、髋骨穴、鹤顶穴、膝眼穴、陵后穴也有较强的祛风除湿作用。选取祛风除湿穴时,应根据痹证的寒热性质、病程新久或痹阻部位的不同,及临床表现而适当配伍舒筋活络穴,以提高疗效。

    介绍的腧穴具有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作用,主要应用于治疗腧穴所在处和邻近部位的痹痛,除此之外,也可以治疗一些全身性疾患。如肩骼及臀中兼具疏风解表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荨麻疹;阴市穴尚有滋阴降火作用,能治疗消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条口穴均属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胃居中焦为水谷之海,故上述诸穴具有调畅气机、消食导滞的作用,可治疗腹胀、胃脘痛等疾病。臀中、髋骨穴、鹤顶穴、膝眼穴、膝关穴、陵后穴均为位于下肢大关节周围的经外奇穴,故有通利关节、舒筋活络、强壮腰膝等作用,可治疗关节麻木、下肢萎软无力等疾病。

    本章腧穴中,犊鼻穴、条口穴、膝关穴以散寒除湿作用为主,治疗下肢冷痛,应用时可配伍某些具有温阳作用的腧穴;肩髎穴、髋骨穴以祛除湿热作用为主,治疗肩中热痛、股膝热痛等,应用时,宜配伍某些清热作用的腧穴。另外,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屋翳穴一也具有祛风胜湿的作用。

    消渴症是一种“富贵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夜宵是糖尿病的直接“凶手”,应该学会这些,当血糖开始升高的时候,皮肤会最先感知。当皮肤这3个部位出现瘙痒,请高度提防糖尿病变。

    1.脚背皮肤:脚背皮肤深居暗处,一般不会轻易露面,所以大家对这个部位也不会太关心,只有到了脚背皮肤瘙痒难耐的时候,才想着去止痒。请注意了,因为血糖升高以后,会对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一定损伤,所以会引起周围血管病变,由此引发血供不足,最终会导致皮肤缺氧、缺血,刚开始由于炎症比较轻,所以会表现出瘙痒,最终会发展成为溃烂、疼痛。

    2.四肢皮肤: 尤其是以小腿、上肢的皮肤表现最为明显,如果这些部位经常瘙痒难耐,在排除了其他外因导致的瘙痒之后,应该首先考虑是不是血糖升高导致的。因为血糖升高之后,同样会导致四肢的血液供应出现问题,尤其是血糖会侵犯周围的血管、神经,导致这些部位的血管、神经出现炎症反应,所以会有瘙痒表现。

    3.腹部皮肤:腹部的皮肤也会有瘙痒表现,不过一般跟外界影响关系不大,尤其是脐周、肝区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如果经常瘙痒,在排出个人卫生导致的毛囊堵塞外,还应该考虑一个因素,就是血糖是否升高了。

    因为血糖升高以后,不仅会对四肢的皮肤有影响,对于腹部的皮肤,尤其是血液供应也会有影响,这就会导致局部缺氧、缺血,最终也会诱发糖尿病,导致皮肤溃烂,而瘙痒仅仅是开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口干多饮、消瘦、乏力,视力下降、肾功能损害等,还有皮肤瘙痒。

【水晶穴】:在内踝骨直后,为内踵骨腰上三点;即跟筋(阿基里斯腱)前缘贴骨下陷处下五分,即十四经中肾经之太溪穴下五分。大钟穴内五分处为水相穴。内踵骨后下二寸为水仙。

解剖:肾之支神经、脑神经。取穴:水相穴当内踝骨尖直后二寸下五分处是穴。即十四经大钟穴内五分骨缝中取。太溪下二寸取水仙。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而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妇科产后风、白内障。

针刺:直刺三分—五分。辨别:水相穴与十四经肾经之太溪穴相距五分,两穴位置不同,切勿混淆。说明:水相、水仙、水晶一带如有见乌黑之色,可先就其穴上用三棱针放血,对通经活络有帮助。

经验:一)水相、水仙、水晶配下三皇可治肾脏炎及四肢浮肿。

二)水相、水仙配肾关、三叉一穴对视力弱及飞蚊症有效。

三)本穴配上白穴、分白穴,长期下针,对白内障有帮助。

四)肾亏引起的腰痛可本穴配腕顺穴。

    消渴症患者有一个并发症,就是皮肤病变,发生率高达35%。多由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代谢障碍及感染等因素单独或相互作用而引起。其中皮肤瘙痒症较为常见,而且多反复发作。患者因瘙痒难忍,搔抓后会皮破血流,导致皮肤上常见抓痕、血痂,并可继发为皮炎。日久皮肤变硬、色素沉着,有的患者还伴有皮肤干燥脱屑等,属中医消渴病皮肤病。全身性皮肤瘙痒中医称“风瘙痒、痒风”,患者因瘙痒搔抓,抓破皮肤,表现为血痕累累者称为“血风疮”,局限性皮肤瘙痒、外阴瘙痒称“阴痒”,肛门周围瘙痒。

    会出现全身皮肤疱疹、瘙痒,而且夜间更重,搔抓溃破还会流黄色分泌物,皮肤满布点片状色素沉着,皮肤增厚、脱屑、瘙痒难忍,全身可见多处抓痕,并伴随精神倦怠,肢体乏力,心烦急躁,舌暗红,苔白,脉沉细。诊断为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辨证为气阴两虚,血瘀受风。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祛风为主。

    方用黄芪、玄参益气养阴;丹参、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荆芥、防风、桑白皮、白鲜皮、地肤子散肌肤之风,润肌肤之燥;山药、芡实滋补脾肾,固涩精微,濡养肌肤。血脉活,肌肤润,风邪祛而瘙痒自除。

    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复诊,瘙痒减轻,夜间可入眠。守上方加白花舌蛇草继续服用,又服一段时间瘙痒悉除,原皮肤色素沉着、增厚消失,皮肤渐见润泽、柔软。精神好,身体有力,饮食、饮水正常,继续以原方巩固治疗。

    消渴症皮肤瘙痒后应该注意什么?

1保持心情舒畅,减轻心理负担,定时作息,提高免疫力。

2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尽量减少海产品、牛羊肉的摄入。

3避免热水烫洗、避免应用碱性沐浴产品,控制洗澡次数,减少大力搓擦引起的皮肤损伤。

4穿戴棉质衣物,避免化纤和皮革类衣物带来的刺激。

5芦荟涂抹处理。

       富贵寎的糖友,还在为整天吃药而恐慌?打胰岛素就算了(大脚趾底胰腺反射区)。其实,人体自带降糖穴,抽空揉一揉就能控餹、预防并发症……消渴症保健穴:小腿脾经漏谷穴上一寸的阿是奇穴消渴穴;心包经郄门穴下五分降餹穴,脚肾经上的然谷穴,是一个针对脾胃功能,帮助肠胃恢复,增强胃动力的一个穴位。按摩然谷穴可治疗暴食不消化,和各种肠胃不适,常按摩然谷穴对身体的重要器官脾和胃有提高作用。

  一、降血餹——然谷穴

  人体的九个控糖穴位

  【位置】然谷穴在足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解剖学称之为舟骨粗隆,舟骨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了。
  【功效主治】然谷穴是我国古代记载最早的治疗糖尿病的穴位,属足少阴肾经的荥穴,是肾经气血流经的部位。具有助消化,化血餹。治疗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咯血,咽喉肿痛;消渴;小儿脐风,口噤不开;下肢痿痹,足跗痛。
  二、提高胰脏功能——脾俞穴

  人体的九个控糖穴位

  【位置】脾俞穴位于在脊椎的两侧,系上皮带时,皮带正好在左右的腰骨上,以线连结左右腰骨最高之处。这条线,正好经过第四腰椎的骨凸。从此,往上第四个凸块即是第十二胸椎骨,往上第五个凸块则是第十一胸椎骨。脾俞穴则位于这两个凸块中央,往左右二指宽之处。
  【功效主治】此穴与肾脏相通,具有疏经益气、补肾益精的功效,还可治疗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肠腑病证,以及背痛症状。

     三、缓解烦渴——鱼际穴

  人体的九个控糖穴位

  【位置】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具有清肺热,利咽喉的功效。
  【功效主治】上消跟肺阴不足、肺热有关,表现为多饮,应注重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可以掐鱼际。
      四、控制食欲—内庭穴

     人体的九个控糖穴位

  【位置】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功效主治】中消跟胃阴不足、胃热有关,表现为多食,应注重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可以掐内庭。用食指和拇指放在脚面和脚底,上下对掐揉内庭穴,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控制食欲,治疗口气重、便秘、打呼噜、牙、胃火牙痛等。
      五、泻热利湿——意舍穴

  人体的九个控糖穴位

  【位置】意舍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功效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脘腹膜胀、饮食不下、呕吐、黄疸、肠鸣泄泻、消渴、身热、咳嗽、腰脊酸痛等。
   六、除脾湿——阴陵泉穴 【位置】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属性】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阴陵泉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每天坚持按揉阴陵泉穴10分钟,就可以除脾湿。
  【功效主治】古代记述:腹中寒,腹中气胀,洞泄不化,不嗜食,肠中切痛,胁下满,水肿,腹坚,小便不利或失禁,寒热,阴痛,遗精,霍乱,足痹痛,鹤膝风,腰腿膝痛,脚气水肿,疝瘕。
    七、健脾利尿——漏谷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属于足太阳脾经的穴位。
  【功效主治】对腹胀,肠鸣,尿路感染,下肢麻痹,及腹中热,心悲气逆,小腹胀急,小便不利,失精,厥气上头癫,足踝肿痛,有治疗效果。

饮食谱:

一、萝卜缨薏苡仁粥

原料:萝卜缨、马齿苋、薏苡仁各30克。

制作:将萝卜缨、马齿苋、薏苡仁洗净,加适量水,煮粥。每日食用一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用于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证属风热血燥者,有清热祛风、凉血润燥之功效。

二、桃仁高梁粥

原料:桃仁(去皮尖)10克,高梁米(或粳米)50克。

制作:先将桃仁和米研碎,如常法煮粥,可供早餐食用。

功效:用于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证属血燥者,有养血祛风之功效。

    编者按:皮肤瘙痒不是小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没有所谓的营养不良,只有过度与现代食品危害。故少食,试一试一日两餐或一餐,每周轻断食,很多问题都是吃多了,撑出来的。每天十点前睡觉是恢复健康免疫力最佳方法,另附听力保健方,耳鸣是外耳道炎或中耳炎所引起?耳鸣是由于听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传统医学治疗耳鸣的穴位:耳门、听宫和听会;翳风穴,百会穴。下关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汇点在太阳穴斜下八分,耳屏前发际边。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使其上升、澄清、降低浑浊度。此穴位具有消肿止痛、益气健耳、清风通窍的功效。用于耳鸣、耳聋、耳鸣、牙痛、面痛、口眼倾斜、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颌痛、牙齿紧绷。可自己用两手的拇指进行按压,力度以患者自己感觉到酸胀为主。在按压的时一定要张开嘴巴比较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