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残疾少女”的社会融入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2-05-24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于娜

    单位 | 银川市春熙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小雅(化名)

性别:

年龄:15 岁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资料

服务对象一家四口,为重组家庭。服务对象父亲在服务对象出生后就离开了家庭,服务对象母亲独自一人抚养服务对象 12 年之久,期间数次带服务对象去北京看病,服务对象于 2010 年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确诊为癫痫,精神二级残疾,发育迟缓,严重感统失调(视觉系统失调),注意力障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并服用抗癫痫药,三个月复查一次脑电图。服务对象目前在特殊学校上学。

服务对象母亲在铁路上班,于 2018 年再婚,其配偶带有一名 16 岁儿子。服务对象的哥哥(目前 20 岁)在宁夏某职业学院读书。服务对象继父因为伺候三个月病重离世的前妻导致体力严重透支,也患上了心脏病,无法从事过重的体力工作,无法承担过重的心理压力,目前正在从事线上销售工作。

2、行为表现

服务对象因感统失调问题,协调性较差,运动能力非常差。视觉系统失调,因此眼睛会闪烁不定,不能集中注意力, 语言表达较为落后。社会功能退化,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会执着于某项未完成的事情而垂头丧气甚至发脾气。也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突然大喊大叫。但是服务对象非常喜欢读书, 也在自己尝试写小说。

3、人际关系

服务对象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因此与母亲关系紧密亲近。继父因为身患疾病,对服务对象关心较少。另有一哥哥, 与服务对象关系良好。

服务对象因为疾病原因,外出需要全程陪同,且母亲工作繁忙,朋辈群体支持较为薄弱,社会关系单一。

4、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母亲因工作繁忙,无法给与服务对象过多的日常陪伴,且因为服务对象自身疾病原因,无法融入普通朋辈群体。

因此,服务对象母亲非常希望服务对象可以参与各种普通同辈群体活动,在活动中交到新朋友、好朋友。因此,服务对象母亲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非常开心,且积极表示会配合社会工作者开展各项服务,一起帮助服务对象进行社会融入。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需求及问题

需求1:服务对象需要日常陪伴,并希望与同辈群体建立良好关系。

需求2:服务对象需要经济就学支持,以补充家庭经济支持。

(二)服务对象家庭需求及问题

需求1:服务对象母亲长期照顾服务对象,精力有限,生理和心理压力较大,需要缓解。

需求2:服务对象继父和哥哥在对服务对象的照顾角色上较为薄弱。

三、理论指导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人们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而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动网络中 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服务对象除了特定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外,社会支持力量薄弱。因此需要带领服务对象走进社会,加强交际, 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二)增强权能理论

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这种权利和能力不 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 亦即权力感。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

无权也不单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 源,同时亦是指人们通过一种内化的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 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增权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权力, 而是挖掘或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

增强权能可以帮助服务对象从个体层面、人际关系层面和社会参与层面进行干预。服务对象因疾病导致社会能力和自身功能下降,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与环境积极互动,促进其内在潜能发挥。帮助服务对象增加一定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提升自己的形象,参与社会行为,进行社会行动,融入社会大家庭。

四、服务计划

(一)介入目标


1、总目标

协助服务对象链接相关社会资源,参与社会行为,开展 社会行动,鼓励其家庭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提高其家庭适 应、利用环境的能力,促进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增强服务对 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培养其亲社会行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2、分目标

1、增加服务对象参与朋辈群体等社会活动的次数;

2、协助服务对象链接课业辅导志愿者;

3、协助服务对象链接助学金资源;

4、减轻服务对象照顾者压力,发挥家庭其他成员的积 极正向作用;

5、协助服务对象家庭梳理社会支持体系,充分发掘可 用社会资源,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二)服务计划

分目标1:增加服务对象参与朋辈群体等社会活动的次数;

策略/行动:通过与服务对象参与意愿的征询,对服务对象监护人的沟通,了解掌握服务对象的兴趣喜好,在其兴趣领域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在。

分目标2:协助服务对象链接课业辅导志愿者;

策略/行动: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了 解服务对象课业辅导的潜在需求,掌握服务对象辅导活动的前后状态,积极协助解决过程问题;

分目标3:协助服务对象链接助学金资源;

策略/行动:通过与服务对象家属共同探讨资源链接的 渠道和方式方法,协助服务对象共同链接社会资源,授其以 “渔”。

分目标4:减轻服务对象照顾者压力,发挥家庭其他成员的积极正向作用;

策略/行动:通过邀请陪伴服务对象参与各种社会性活 动,减轻服务对象照顾者的压力;通过课业辅导志愿服务活动,减轻服务对象课业辅导的压力;通过与服务对象其他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增加其照顾者、支持者角色的深入参与度。

分目标5:协助服务对象家庭梳理社会支持体系,充分发掘可用社会资源,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策略/行动:通过与服务对象家属的面谈,澄清家庭相关情况,分析其家庭周围可用的社会资源,引导服务对象及家属发掘自身主观能动性去寻找社会支持资源。

五、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

目标:同服务对象及家属建立初步服务关系;收集服务对象及家庭相关资料。

社会工作者通过多次入户探访、线上访谈等方式了解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状况。服务对象母亲表示,因为其丈夫的 身体原因及大儿子在外上学的原因,服务对象的照顾压力基本全部在自己身上,因此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

服务对象刚开始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并无感,且由于视觉系统失调,无法认清社会工作者。但是社会工作者坚持每次与服务 对象沟通交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与问题,并及时给与回应。

在几次入户后,服务对象能够通过声音和大致轮廓辨别社会工作者,并亲切地称呼社会工作者为“朋友”。

(二)第二阶段

目标: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并制定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服务对象及家庭现有资源,评估其需求和问题。在经过前期的面谈及线上访谈后,服务对象家属积极表达了对于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肯定,因此双方就服务计划、内容、目标等交换了意见,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在对需求进行评估后,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希望获得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尤其是参与朋辈群体活动的机会。

社会工作者计划邀请并陪伴服务对象参与相关社交活动,扩大交际圈,同时在其中寻找社会支持资源。

(三)第三阶段

目标:链接、分析、整合社会资源,寻找社会支持资源 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家属共同探讨资源链接的方式方法,例如:社区居委会(民政 专干、团委专干)、慈善机构、社会工作者机构、公益活动(项目)等等。

服务对象哥哥可以发挥年轻人“网上冲浪” 的优势,寻找一些相关资源。服务对象继父可以利用线上销售的资源,充分发挥对服务对象的照顾者角色。

针对服务对象学习和交友的需求。服务对象本人非常乐于交朋友,但是由于自身疾病原因,无法融入社会同辈群体,且服务对象明确向社会工作者表达希望能够获得学业帮助的同时与志愿者建立友好关系。

因此社会工作者与“未”你而来——未保项目志愿者团队进行沟通,确定了 2 名志愿者, 对服务对象的英语与数学开展一对一线上课业辅导,同时, 对服务对象进行日常陪伴,减轻照顾者压力。

针对服务对象家属希望获得就学经济援助的需求,社会工作者链接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鸿基金的“微笑 1+1”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申请流程,最终顺利为服务对象争取到了每学年 2000 元的助学金,资助至服务对象高中毕业。

通过申请表格的填写和全流程的参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家属共同探讨、总结资源链接的渠道与方法,此类经济救助, 一般需要通过某中间组织来进行,个人申请非常困难且可能不符合流程。

针对服务对象的新年愿望——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入户服务时了解到服务对象的该需求后, 由此为契机,收集了困境儿童的新年愿望,并广泛发布传播, 呼吁广大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微心愿认领,满足困境儿童新年小愿望,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终20余位社会爱心人士和2家爱心企业参与到该服务中,服务对象的心愿也被满足。在服务对象获得书籍后,社会工作者与家属探讨,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掘社会资源,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

例如:团委在每年年底都会有征集微心愿的活动,服务对象可加强与社区团委专干的联系,或者寻求社区社会组织的帮助,主动询问相关事宜。

针对服务对象希望参与更多社会活动的需求。社会工作者邀请并陪伴服务对象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例如:航空科普展、花灯制作、公益旅游、重阳节敬老活动等,扩大服务对象的交际圈,增加了认识和了解朋辈群体的机会,增加了社会融入的可能性,也减轻了主要照顾者(母亲)的压力,服务对象及其家属感受到社会对未成年人群体的方方面面的 关心与爱护,培养亲社会行为。

服务对象参与的社交活动,基本都会有社会企业的参与,包括门票和餐食费用的减免、活动道具的提供、志愿服务团队的参与等等。在参与社交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运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增加活动互动环节,培养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服务对象的参与感、融入感和有能感。

(四)第四阶段

目标:分析整合资源与社会支持系统,实现自我成长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家属一起进行探讨分析,整合社会资源、分析支持系统。

目前,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系统中, 母亲的支持角色与地位明显强于服务对象的继父与哥哥,因此需要正向发挥服务对象继父与哥哥的作用,从内部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社会工作者与主要照顾者(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关于如何增强家庭其他成员对服务对象的支持力度。

并利用现有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可持续性。

六、总结评估

(一)服务目标达成情况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初期,与服务对象及家属进行了充分 平等地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及家属自主寻求问题与需求,并主动提出预期目标和解决办法,让服务对象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定,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与自我实现。

该个案服务涉及了总目标和分目标,每个分目标都有清晰且操作性强的策略和行动步骤,确保目标和成效具有可测量性。在服务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的变化和紧急情况的发生,社会工作者会适时调整服务目标和行动策略,以确保服 务总目标的顺利达成。

经过近一年的服务,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对于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表示非常满意,并且服务对象及其家庭都有了可视的改变。

(二)服务过程评估

在整体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一直秉承专业的价值观 与价值理念,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且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始终相信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 主观能动性,鼓励服务对象及其家属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中立的价值观,不给予服务对象“权利”, 而是主动发掘服务对象潜能,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实现“自助”。

(三)服务成效评估

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链接了就学支持资源,包括课业辅导志愿者资源和每学年 2000 元的助学金资源,在这其中,还为家属链接了一些政策等资源,包括了解链接资源的 途径、渠道和方法,补充了家属对这一块知识的欠缺。

社会 工作者还协助服务对象扩充了社会支持网络,得到了基金会、 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大学生志愿者等对服务对象家庭的支 持。

(四)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目前的现状

服务对象现在与志愿者达成了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意 向,且服务对象与志愿者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通过志愿者的反馈和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表述,服务对象明显比以前更加乐观、开朗、自信,且对于普通社会群体的融入更加期待。

服务对象家庭中,服务对象继父和哥哥也在进行改变, 在闲暇时间会抽出更多时间陪伴服务对象,帮助服务对象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予服务对象及其母亲更多的支持。

(五)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

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服务对象的需求而非问题为出发点,运用积极聆听、同理、尊重和接纳,和服务对象以伙伴关系一起共同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一起制定改变的目标。同时社会工作者不断的给与服务对象支持和鼓励,逐渐的树立其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最终和服务对象一起达成服务目标。

七、专业反思

1、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要秉承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分辨清楚“同情”与“同理”的区别。在服务过程中,既要保持中立的价值观,又要运用“同理心” 理解服务对象,但是也不能因为情感泛滥而将“同理”发展为“同情”,偏离服务初衷。

2、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试图让服务对象主动提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服务对象自决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3、在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的作用,多方联动形成合力,营造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的氛围,以此培养困境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4、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在疫情防控政策的允许下和服务对象权益最大化原则的基础 上,开展各项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发 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工作者如何科学有效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