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是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最为推崇之人,在小说里,王冕是一等一的人物。此人是明初的名士,绍兴人。一度相当的贫困,冬日,居家无柴以炊,恰好他们家靠近一座神庙,庙里的神像是木雕的。于是,王冕就取来神像,劈了烧火。 而他们家的邻居,见到神像被王冕劈了烧火,感到十分不安,于是,就另选了一块木头,请人雕了神像,再毕恭毕敬地放回去。原来的神像烧完了,王冕发现居然又有新神像了,再拿来劈掉烧火,如此,几次三番,王冕劈了烧火,邻居再雕一座。 但是,王冕一家,并没有因此悖逆之行而招灾,全家上下无病无灾,什么事儿都没有。反而邻居一家,却总是有病有灾的,一年到头不得安宁。邻居非常愤怒,找来一个跳神的女巫,给她钱让她把神招来,问问这个神,为何不降灾那个劈他烧火的,为何不保佑我这个敬神的人? 女巫左折腾右折腾,神也没招来。邻居急了,接连逼问,女巫说,神说了,就怪你,要不是你总是雕神像,他哪里去劈了烧火?这样一说,邻居从此以后,不管了,神庙竟因此而荒废了。 越地野祀很多,这座神庙,也不知供的是何方神圣。不管供的是哪个,其实供神的人,心理都是基于功利主义,无非是想求神保佑,求神帮忙,去病啊,求子啊,等等,等等。所以,王冕和他的邻居,两个人的行为,按照中国人拜神的交换逻辑,其实都没有什么不对头的。 王冕没有柴火煮饭,把神像劈了烧火,神不是有用了吗?而王冕的邻居求神保佑,并因此而付出了代价,总是花钱雕神像,也是对的,你要求神保佑,无灾无害,当然得多付出点代价。但是,就有用而言,劈了烧火很直截了当,马上生效,而求神保佑,虚无缥缈。所以,得不到保佑,家人小灾小难不断,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按国人的敬神逻辑,虔诚礼敬,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是想要神为其所用,本质上就是交换。既然交换不了,那么,不仅可以不礼敬了,还可以把神像拖出来打。国人求雨,之于龙王爷,灭蝗之于蝗神,都是如此。开始的时候,唱戏酬神,供上三牲,礼拜周到。待到雨没有求来,蝗虫死活不走,那就开始殴打神像。其实,这些神像,最佳的用处,就是拖出来劈了烧火。 古人没有办法抵御天灾人祸,大者对于灾异,小者对于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往往都得听天由命。不甘如此,就造出些神灵出来,假装他们管用。有时候,还要配套造出些相应的神话,说这些神显灵了。惹得人们越来越虔诚——其实都是假虔诚。 其实,过于功利的国人,不过是在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王冕是名士,看得开,而芸芸众生,看不开。所以,王冕才那么有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