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 |石寿贵先生 2022年5月20日凌晨四点,湘西苗族一代“巴代”宗师石寿贵因病治疗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2岁。 石寿贵,男,苗族,1951年生,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人。民间信俗(苗族“巴代”)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苗族“巴代雄”第 32 代传人,苗族“巴代扎”第 11 代传人,花垣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首届感动花垣十大人物…… 石寿贵一生致力于湘西苗族民间信仰祭祀活动、苗族巴代文化收集、挖掘、整理、译注及传承工作,坛班门生达200 余人。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中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是石寿贵先生倾尽一生心血追寻、探索和传承苗族巴代文化的伟大成果。 《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先后分四期出版,1400多万字,图片约1400多幅,视频音乐达200段。《丛书》系统全面地记载了苗族传统历史、人文信仰、生存哲学、伦理道德、生产生活、文学艺术、人生礼仪等,是建构苗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素材。 在苗族传统社会里,巴代是苗族传统社会存在的“智者、师者、勇者、谋者”的化身,是引领苗族先民开疆拓土的先锋者和智囊团。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苗学学会会长罗康隆在石寿贵编译的《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序中写道:巴代是古代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各种社会活动仪式这三大仪式的主持者,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湘西苗族的“百科全书”的构造者,苗族民众是巴代文化的演绎者,苗区是巴代文化的舞台。 苗族巴代文化是苗族数百上千年在应对湘西险峻的自然环境与国家在场的多民族关系中,以自己特有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契机,为了苗族人民的生存发展与延续所建构起来的文化事实体系。苗族依靠着这样的文化事实体系,使其生在巴代文化中,吃在巴代文化中,乐在巴代文化中,睡在巴代文化中,死也在巴代文化中,巴代文化成为了苗族社会的根脉。 苗族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苗族的家园是靠人文地产景史神整合起来的聚落。苗族家园聚落是有生命的,是一个有起点、有发展、兴盛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之弧,人们生在其中,老在其中,病在其中,死在其中。巴代文化就是苗族家园的根、魂、神、质、形、命。巴代信仰是苗族聚落社会人们行为规范的一把“戒尺”——人在做,神在看。它超越法律,甚至超越道德伦理,成为聚落社会秩序的核心机制,是家园落根的力量源泉,也是苗族社会的根基,可以说没有了巴代信仰,就没有了苗族聚落社会的灵魂。 琳琅满目的苗族文化事实散落在崇山峻岭,他们是不会自动聚集起来,更不会按照人们的需要自动排队。从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有不少的学者不辞劳苦来到崇山峻岭的苗族家园进行田野调查,完成了不少的学术论文,在学业上取得了功名。这是可喜可贺的。费孝通先生早在 1980 年提出“迈向人民的人类学”,以外来者的身份开展对苗族的研究,并提出了苗族地区发展的种种举措,这有利于促进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将极大地有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宏扬优秀传统文化,对落实党和国家加强文化大发展战略有着特殊的使命与价值。如果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都在遗弃,都不知道珍惜,都没有人去加以收集整理,都没有人去开发利用,这样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苗族的希望,石寿贵开启苗族对自己文化自觉的先锋。只有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尊、自信与自立,这个民族才能被其他民族所尊重,本民族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丛书》的出版是苗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好事,也是我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件文化幸事。 湘西苗族一代“巴代”宗师陨落,湘西又失去了一座活博物馆;花落逢春可再开,先生一去永不回,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苍天流泪——秉承苗族祖先崇拜及灵魂观念,石寿贵老先生的灵魂已安详回到我们祖先凌斗灵阙的金銮大殿,他并没有死,只是转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这是他人生的华丽转身。他仍然生活在苗族人都熟知的世界里,苗族人人人都要去达的世界里。我们将沉痛的哀思化成力量,踏着先生的脚步前行,继续他尚未完成的俗世宏愿,以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愿先生一路走好,安息千古! 湖南省苗学学会 二0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悟秋堂祭奠石寿贵先生 |祭奠石寿贵先生 ![]()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