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宕昌羌族风情

 君子养源 2022-05-24 发布于云南

     如果说宕昌夏日的水以其柔弱让人心生怜惜,那么严冬的冰雪则显现出一种男人般的刚强。宕昌位于甘肃陇南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岷迭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交错地带,气候温和适应人类在此繁衍生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宕昌为多民族杂居区域。现今居住在宕昌县林区的藏民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宕昌国的古羌人后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古羌时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劳动闲暇时,羌藏妇女身着节日盛装,弹起口弦,唱起藏歌……一派迷人的羌寨风情。

        “羌”由“羊”和“人”字组成,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羌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根据《甘肃省志》记载:宕昌羌是西羌的一支,是“参狼羌”的一个派系,因居位在宕昌而被称“宕昌羌”,汉以后的宕昌羌,分布在洮河以东,白水江之北,渭水以南的广大地区,过着畜牧农耕为主,相对定居的游牧生活。

        现在的宕昌羌后裔———“木家”藏族,居住在三乡、四沟、三十五村寨,形成今日“羌族”(木家藏族)的民族风情。其服饰、舞蹈、婚嫁、丧葬均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朴。

    口弦与花儿

        宕昌羌藏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在上山砍柴还是田间劳动,随时触景生情而自编自唱,这种民间歌曲,俗称“野曲”,他们称“甲里特”,又称羌藏花儿。内容丰富,从日常生活到生产劳动,从恋爱、婚姻、家庭到人情世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为独唱和男女对唱。“甲里特”是羌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羌藏民族抒发情感的途径,也是羌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心上人的媒介,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口弦是羌藏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小型乐器,尤为羌族妇女所喜爱。口弦多自制,青年男女恋爱时,男青年做一口弦送女方以示信托。妇女也能自制,用直径3-4厘米的竹筒,做成长约5-8厘米的口弦,竹筒里用竹片做一个簧片,细绳拴在簧片上,弹奏时张开嘴,形成音响,把口弦放在嘴边,拉紧细绳,用手指在细绳上拨动,通过簧片发音,声音绵绵悠长,如高山流水,潺潺不绝。口弦音域狭窄,不足一个八度,其音的改变,全凭演奏者扯动细绳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气流的强弱而定。

        在宕昌,无论是羌藏居民还是汉族群众都喜欢唱花儿。从广义上讲,花儿广泛流行于洮、岷、宕、舟等广大地域,具有浓烈的乡土特色。狭义来说,大河坝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花儿属于羌藏花儿,它受洮岷文化的影响,属于岷洲二郎山的一支,它是具有羌藏特色的花儿流派。羌藏花儿的曲牌有“啊欧令儿”、“尕牡丹令”等。

        羌藏花儿具有唱音高、顺口、上下连贯、方言运用较多等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咏唱爱情为主,集中反映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俗。

    朴素华丽的民族服饰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

        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羌族巫师,汉语称端公,羌语称“许”、“释比”,尊称“阿爸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羌绣布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在靠近汉区和城镇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汉族服饰影响,多着汉装,节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饰。

        羌族服饰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亦有布衫,以青色为多。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腰。解放后,河谷地带羌人多着汉装。

    羌族民俗风情

        羌族住房一般依地取材,用石块随手砌成,有二、三层之分,多为平顶房。房背用黄泥夯实挡雨,略有倾斜面以利排水。两层房加修牲畜圈、茅厕;三层房底层为畜圈、房屋之间用一独木梯相连。三十、五十房聚为一寨,即为羌案,分别坐落于高半山和河谷地带,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民国《汶川县志》称:“羌土寨居,远视如西式洋楼”。

        年满15周岁的羌族男子历史上有举行成年礼(冠礼)的习俗,事前需请来亲朋好友围火而坐,受冠礼者身着新衣,朝人类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时接受“许”代表天神馈赠的礼品———一用白色公羊毛线栓系的五色布条(护身符),之后由族中长者叙述祖先历史,可由“许”颂经祷告(俗称打“太平保护”)祭家神、祭羊神。岷江上游地区羌族因受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其生产生活习俗大多停留在农耕文化阶段,所居之处,“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吃饭穿衣,自种自收,自给自足。

        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食。饮食主要有蒸蒸饭、烧馍馍、刀片子馍馍、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洋芋糍粑等。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羌区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目前已远销海内外。

        羌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有“指腹亲”、“娃娃亲”、“掉换亲”、“买卖亲”,也有“抢亲”习俗。订婚又有“女花夜”、“正酒”、“谢客”、“回门”等程序,极为隆重。男到女家不受歧视。结婚生子后有送祝米和喝满月酒的习俗。丧葬除火葬外,有土葬、露葬、岩葬等习俗。

        羌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著名的叙事长诗《木吉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洪水朝天》、《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

        羌族山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很易上口。情歌开头“纳吉纳那,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杂沙”,译意:“纳吉纳那的歌要唱,不唱纳吉纳那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祖辈”,这四句唱完,再引申内容。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歌,歌词中,多以“咳、嘞、哟、嗒衣、哦、罗”等衬词。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这类仪式歌,在婚丧中得以表现。巫师在请神、驱邪、招魂、安葬等活动中形成的仪式歌,曲调简单,类似说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