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俊明 : 东篱诗歌小读:从午后抵达的斑驳光线与沉潜面影 | 诗歌评论专栏 | 诗生活网

 置身于宁静 2022-05-24 发布于浙江
从午后抵达的斑驳光线与沉潜面影
——东篱诗歌小读
霍俊明

春天再一次从冬天的干涩冷硬的黑斗篷中挣脱出来,一切都在悄悄降临,从教堂和菜市场的屋顶斜掠过来,风,冲刷着漫漫高堤上的沙砾和青草。岁月,就在一次次的轮回与重复中使人沉坠或使人坚韧。这几乎可以成为当下时代一个诗人写作境遇的隐喻性表述。
当工业和物欲联合作战成为这个时代的图腾而倍受崇拜的时候,当电子网络和影视传媒构成的后现代语境下的读图、视屏时代翻卷而来的时候,读一首与生命与技艺与良知有关的诗需要一种勇气。而在一个诗歌越来越成为少数人事业的时代去写一首诗,需要的不只是一种勇气。
非常有意味的是当下的诗坛既安静、冷清又热闹异常。借用陈超先生的话,“目下诗坛,乱花迷眼,乱箭齐发,乱旗呼啸。求新、寻异、思变的热情怂恿着无数饱历沧桑的孤魂。任何人都无法拒绝这个基本事实,但如何理解这个事实的意义却相当不同。惊喜、疑惑、不屑、迷狂以及酸溜溜的抑揄和怕被抛下的惶恐一时间充盈了诗的反馈系统。”(《生命的意味和声音》)陈超说于10多前的这段话,对于当下诗坛写作状况而言,仍然是有效的。面对纷繁的诗歌写作图景,我想,诗人一个最为恰切的姿势就是坚持一种个人在历史和现场中的合理而有效的介入。而作为评论者,相应的姿态就是从基本的阅读出发,就诗论诗,这是对诗歌和诗人的起码的尊重和必备的职业道德感。
可以说,面对河北诗坛,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北人,多年来,我一直对它充满了希望和某种渴念,尽管即使今天看来,河北诗人的创作也并非令人满意。但是,在我并不广远甚至充满限制的阅读体验中,一些诗人让我充满敬意。包括一些老诗人,更有陈超、大解、郁葱、刘小放、刘松林、李南等中坚诗人。对河北的青年诗人,我只是大略地读过一些,我记住了东篱、晴朗李寒等为数不多的名字。
而东篱,这个诗人的文本也无疑给了我倾听的冲动和内心的震动。东篱的诗歌写作,充满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挽留,对当下现场的关注与凝思,对乡下记忆的当前复现。他的这些基本企图都充满了一种活力,这种活力又是以对生命和存在,对语言和想象的多重关注为起点的。这就如午后的光斑从事物中筛落下来,面影、内心的悸动与感怀在其中蔓延、扩散。在干涸的工业河床上,这些充盈的水滴漫洇,迂回,留下阵痛与回忆。
时间,面对时间,真正面对生存和生命的个体往往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这曾经燃烧的火焰,在岁月中迟早会窥见灰烬和黑暗。时间这巨大无形的流水将曾经的鲜活冲刷干净,将流畅的面影刻蚀得斑迹交错。而诗人就是在时间面前对往事和现场命名和探询的人。面对居无常物、一切皆流的世界,季节的翻转使诗人在感到无奈的同时,也显露出一种坚韧的顽健的“根”性的力量。它,既向上生长,又扎根向下。而优异的重要的诗歌,同样应该在这两个向度(精神向度)上同时展开。作为一次性的短暂的生命过客,在面对浩荡的时间形态时,确乎是相当微渺的,然而人类生存的本体意义却在于人事先明了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并为自己的归宿检拾自身认为重要的东西,并认识困惑的人类自己。

参差错落的坟茔卧在一片雪地里
像晨曦中的小村,宁静、幽远
这是大年三十。我在小村与坟茔间
瞻前顾后
我看到好多村民说不清的表情
我跟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
……
我料想,当我离开,我身后的坟茔
定会一点点将他羸弱的身躯包裹
他最终会紧缩成一个黑黑的句点
小村的原野,白茫茫一片
愈发干净而空旷
                               ——《年关记事·2》

在新与旧的强行转换、生与死的尖利对视中,坟茔,这些紧缩着生命短暂行迹的黑色意象,在枯叶翻卷、落雪纷飞的时刻,骤然降临。面对死亡的阵痛还夹杂着个体在生存中的尴尬和失语状态。“我看到好多村民说不清的表情/我跟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这种苍凉和无奈同空旷的乡间平原一样尽显落寞和肃杀的灰色底色。
“一种混沌的白,让一个人的屋子/沉静而空旷/此时是下午。那个陌生人的脚步/始终在你背后,不慌不忙/似乎停滞了。许多东西悄然老去/而你浑然不觉/后山的积雪,一茬压着一茬”(《大雪无痕》)。时间的无情冲涌化为具在而又虚无的飘落的大雪,“陌生人”,这时间的脚步何曾留驻?个体生命的消陨却在茫然的大雪中日益缩减并被掩埋。这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无奈而仓然的喟叹又何尝只是一种巧合。这注定人的宿命,就是斯芬克司的古老困惑和“陌生人”般在异乡的秋风向晚的被放逐的无家可归、无枝可栖的黑色梦魇。

一个人在屋檐上潜伏了很久。睡梦中,突然将你
敞开已久的窗帘,轻轻合上。你醒时,他一动不动
他只在你睡梦时,在屋檐上,“刷刷”地来回走动
多么孤独的人啊!因误解而被人抛弃。一个人
在异乡的屋檐上,孤枕难眠。
                                          ——《秋风》

在时间的巨大火焰与无边黑暗共同织就的无形困厄中,诗人在其中感受到的独特而略显悲凉的体验,是通过诗人不动声色的场景描述而一点点呈现出来。这种冷色调的呈现恰恰使这种痛入骨髓而悲痛难名的体验带有了瞬间穿透人们灵魂的持久膂力。代表作是《你总会有这样的时候》:

第一片树叶从枝头到地上走了半个小时/也可能更长。/当你还没站在窗前的时候,它已经是在路上了/第二片树叶从枝头到地上只走了两分钟/如果不是风兜着它转了一圈,或许会更快/接下来,第三片、第四片……/几乎是眨眼之际,地上就落了满满的一大片/黄的,红的,还有一些青青的/这时,阳光穿透玻璃斜射进来/你感觉茶杯里的茶正一叶一叶地往下沉/单独的,或接二连三的,中间也偶尔停顿一下/迟迟浮在水面的,你只好把它们轻轻吹掉/一上午,你吹掉了九个茶叶梗儿

时间,在下坠和上升、急速与迟缓的截然不同的向度中几乎同时抵达并强行闯入你毫无遮拦的视野,一切都是猝不急防,一切都是不可阻拦的降临。那飘坠的片片黄叶简直是一种加速度的巨大眩晕,而茶杯中缓缓沉落的茶叶梗儿正显示了内心的迟疑、困惑,莫名的对时间的无助挽留。
东篱的诗有一部分是对乡村记忆的反复呈现,而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抒写乡村记忆并非是一种矫情,相反它需要一种更高的表述能力,因为它不只关涉题材,更关涉一种趣味与良知,一种不断回溯和返观的记忆能力。诗歌作为古老的手艺,持有了对语言和世界的最为直接也最为本源的记忆。正是在这一点上,“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表达。”(布罗茨基语)东篱试图在反观和回顾的时光模糊而强大的影像中,温婉而执着的挽留过往的行迹匆匆,在共时态的形态中抵达人类整体性的共鸣与感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越是个人的经验越具有传遍公众的持久膂力。斯蒂芬·欧文在《追忆》中说,“在诗中,回忆具有根据个人的追忆动机来建构过去的力量,它能够摆脱我们所继承经验世界的强制干扰。在'创造’诗的世界的诗的艺术里,回忆成了最优秀的模式。”“回忆的链锁,把此时的过去同彼时的、更遥远的过去连接在一起。有时链条也向幻想的将来伸展,那时将有回忆者记起我们此时正在回忆过去。通过回忆我们自己也成了回忆的对象——成了值得为后人记起的对象。”
而东篱显然不缺乏这种持久的记忆能力,而构成他记忆的主体就是乡村这黑灰色背景中的生命以及,父亲、母亲、父老乡亲,隔壁的姑娘等这些记忆图景。这些俗常而有异常贴近的灵魂,在无数个暗夜拷问和打磨的“古老”事物,使得诗人以回视和后顾的姿势一次又一次折回那记忆的生发地。在《当你老了》、《掌上舞》、《关于父亲的两种叙述方式》、《写给佝偻背的母亲》、《母亲说,下雪了》、《读<我与地坛>——给母亲》等诗中,诗人在场景的呈现,意象的营设,细节的擦亮,想象的飞翔中都体现了较为优异的操控能力。
在《关于父亲的两种叙述方式·之二》中诗人对历史的回顾是与深切的个我体验——关于父亲的往事和父亲的病故——紧密承接的,而深有意味的是诗人把这些都投射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将内心的记忆原生态性质地呈现出来,平凡人物的命运在历史的阔大背景下获得了同样重要不可或缺的意义和言说价值。历史,不再单单是宏大的革命史和伟人传奇,也是普通人的琐碎生活史和命运史。而历史也在个体命运的观照中获得了生机、活力与本来面貌。

1974年秋天,我因要求买一个铅笔盒,在饭桌上/被父亲狠狠地抽了两筷子/后来,他用他使过的注射液盒,亲手给我缝制了一个/我一直使用到小学毕业/1975年夏天,我因偷村里张乃军家的火 字/被父亲狠狠地 了一耳光/1976年春天,父亲因病去逝/我跑到村南,上树折了几枝槐树花,放在他身边/我的手被槐树刺扎出了血/1976年,国人相继失去了三个伟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我的父亲叫张俊阁,西张稳村人背地里都叫他老毛蛤(蚶子)

这首关于个人记忆的诗,使我们更深体悟到“父亲”的倔、直,而父亲的死显然是用“血”来怀念的。诗的结束,将父亲和伟人的逝世同时放置在一个历史背景下,是值得反复回味与深思的。
在这些记忆之作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一组“唐山景物诗”。而衡量一个诗人的标准之一就是意象的营设。记得一位重要的诗人说过,与其写万千诗句,不如一生写一个重要的意象。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意”和“象”的结合使用最早见于《易传》:“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之后又有《文心雕龙》中“窥意象而运斤”和《诗品》中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之说。意象(image)作为现代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它指涉的是“诗人的感情、智性和客观物体在瞬间的融合,它暗示诗人内心的图景,它锋利而具体有着坚固的质量。”( 陈超《生命诗学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独特的意象不是人云亦云,他是一次性的个人发现,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独特而优异的意象会瞬间照亮我们的心志,催发感官和智性的洞开,在难言的审美快感中洞穿事物的本质内核。如庞德的著名的《一个地铁车站》,“这些面孔在人群中倏忽闪现/湿黑的枝干上花瓣片片。”
而这种优异的意象打造能力正体现在他的《在公共汽车上看冀东烈士陵园》、《抗震纪念碑的手高高地举着》、《李大钊先生还在演讲》、《我每天都要经过抗震纪念碑》、《阳光从抗震纪念碑侧面投射下来》、《抗震纪念碑的对面是百货大楼》、《抗震纪念碑在这一天会不会暗下来》、《抗震纪念碑的西面是大钊像》、《凤凰山》、《抗震纪念馆》、《我从未进过冀东烈士陵园》等诗中。这些意象可能带有历史感的宏大(grand)底色,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客观之物经过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哲理的过滤已经成为意义丰涵的携带巨大心理能量的主客交融之物,带有诗人个体主体性的不可替代和重复的体验和想象,包容着日常生活的魅力与色彩。相信,任何一个了解唐山历史,了解唐山大地震的人,抗震纪念碑、冀东烈士陵园、大钊公园已经成了这个灾难而新生城市的符号和象征。而诗人选择这些带有巨大象征意义的物象应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一个物象如果携带着相当大的象征视阈,尤其是公共象征,那么如果重新说出一种重要的意义或选取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是相当困难的。而诗人却坚持用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想象重新进行命名和发现,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对于这些象征勇敢、悲壮、血泪的纪念碑、陵园,一般意义上的抒写者往往流于模式和刻板化,尽管可能言说方式不一,但切入视角和抒情范围往往是大同小异,无非是赞美、致意、回顾历史,面对未来等诸如此类。而东篱,却恰恰避开了这些可能使其诗歌平庸的种种危险与歧误,而是在日常的景象和场景中,以一个个体的体验深入其中进行诗意地挖掘又保持着相当的阐释和审美的必要而有效的距离,也即诗人避开了这些经典物象的象征意义,而是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迹写出一个真切不乏沉思的内心世界。如《抗震纪念馆》:

除了一些已死的和至今还活着的人的
照片
除了一堆堆破烂的石头和砖瓦
这棺材红的建筑

而我宁愿站在高大的抗震纪念碑下
被它灰色的影子
紧紧覆盖

这首小诗是相当出色的,尤其是它的历史感和有效的命名能力。1976年凌晨的黑暗而蛮横的时刻,唐山,这座工业城市和活生生的生命转瞬即遭灭顶之灾。当历史烟云渐渐消退,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释怀/是什么让我们黯然心惊?是抗震纪念馆和那些残砖断瓦吗?这也许只是其中一部分,恐怕还是很小的一部分。在烦乱不堪的琐屑生活中,忙碌的人们被公交车、蔬菜市场、儿童学校所包围和缠困,他们的生活状态更多是一种生活自身的流向,而非强硬地对所谓崇高的历史之物——抗震纪念碑、纪念馆——时时顶礼膜拜,反复思考历史。“我有时从百货大楼里出来/穿过新华道/顺便到纪念碑去看看/有时在纪念碑玩够了/再穿过新华道/到百货大楼去转转/买点东西,或者什么也不买/然后穿过新华道/回家/我想,许多人也会像我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走”(《抗震纪念碑的对面是百货大楼》)。确然,与纪念碑这些宏大历史之物构成对称或者对抗的正是这象征日常状态的“百货大楼”和行色匆匆的人群。人们更多地是走在路上,走在历史与现场两者之间,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总之,人的生存状态更多是倾身向下的,而仰望则需要的不只是勇气,也需要一种对生命和生存的最本真的思考。而在纪念碑高大的阴影下情愿被覆盖的渴念,正是一个良知的灵魂的闪亮与顽健。这个阴影恰恰通过个体呈现给整个灾难和怀念的历史,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触目惊心。
可以说,诗作为一门古老的人类生存方式,其语言是充满呼吸的向阳生长之物,它的繁殖和增生能力是惊人的。诗是对语言与灵魂的双重涉险与发现,是对存在的澄明与去蔽。诗人,是从外乡跋涉而来,在黑暗冰冷的雨夜擦亮语言灯盏的人,他重新发现了语言背后阔大场阈中被遮蔽的意义和声音的指向。诗人,是在板结梗硬的寒冬,撬开冰层和土壤,在不懈的挖掘中提早与语言在鲜活的春天照面和打量的挥汗者。在这个长久而可贵的语言向度和弯身劳作的姿势上,诗人才维持了诗之为诗的本体依据和可能性诉求,才持有了一个手艺人的道德良知和基本责任感。他的语言是澄澈的、明净的,但同时也是隐晦的、朦胧的、多义的。这正如水银看似透明静止实则隐晦,变动不居。这犹如诗人手中的雕刀,在刻画和剥琢间,真实的想象的世界得意最大限度地呈现和敞亮出来。在语言的向度上,考量东篱的诗,他也是相当重视语言的繁殖和再生能力的。如《漂》:

树叶被初冬的风刮到城市的角落。零乱而漫不经心
午时的阳光,让一双皲裂的手,折射成直角
烤白薯。煎饼。兰州拉面。沈阳花卷
“匆匆的脚步,让我愧对油腻的生活”
而那些挂在光华里的干瘪,是显而易见的
低头吞进,抬头吐出,随后被风卷走

这些语言看似是“漫不经心”的,而实际上这种不动声色的冷处理的语言更需要一种长期对语言尊重的态度,对母语的发现和再造的野心。而东篱做到了。
午后的光线在渐渐倾斜和移动,建筑和行色匆匆的人们留下了深浅不一的投影。诗人,就这样在不动声色的时刻,静立街头或坚守自己的内心,那斑驳陆离的影像和光斑投射出一个大背景之下真切而略显心惊的动容与挽留……

                                             2005/4/8-10日北京花园村


地址:北京西城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       [100011]
手机:13810449662 ;         E-mail:hongshailibai@sina.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