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问世最早的一部,《水浒传》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还被改编成评书、戏剧、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这部小说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表面上的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以外,还藏着各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数百年来后世学者们对这部小说研究得非常深刻,也刨根问底地发现了不少作者藏在故事内容中的秘密。本文要讲的内容也是作者暗藏在小说中的,用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名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射了明朝皇室的一些故事。这些影射明朝的事情上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封建王朝的态度,和未来发展的评价。

众所周知,梁山泊聚义排名中,宋江和吴用搞了个一百单八将的榜单,打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个大旗虽然举得很高,但小说中的内容与替天行道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梁山好汉看似英雄豪杰,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凶恶匪类,真正清白身家的没有几位。所谓的逼上梁山,像林冲这种被官府迫害的反而是少数,大量的都是被宋江和吴用等人诱骗和绑架入伙的。因此这些所谓的梁山好汉大多都是凶神恶煞之辈,正好印证了小说开篇剧情中洪太尉放一百零八颗魔星降世的说法。其中一百单八将的排名,却又成为了宋江和吴用顺应天道的表现。

小说中把这个排名捧得很高,从最早的九天玄女向宋江传授天书,到聚义厅上宋江和吴用玩神权天授的把戏,给这部小说打上了浓浓的神话色彩。从小说的内容看,一百单八将的排名是宋江和吴用精心打造的。这既体现了宋江派系在梁山泊上占据的统治地位,也从侧面对其他派系的梁山好汉进行打压的想法。因为在排名中出现了很多让读者疑惑不解的地方,比如孙立排名太低,朱武为什么是地煞榜的榜首。细细品读小说文字的细节,可以发现作者如此设计是有着深层次考虑的,也是隐藏着某种想法的。

阅读原著小说的时候,很多人把洪太尉上龙虎山请张天师当作了一个引子,作为引出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故事的铺垫。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可以发现这个铺垫并不简单,而是影射了朱明王朝的皇室。小说中描述宋仁宗年间出现瘟疫,宋仁宗派洪太尉到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下山,通过祭祀的方式来控制疫情。洪太尉到了龙虎山,龙虎山的道士告诉他张天师在山顶。于是第二天张天师徒步上山,路上他遇到了两个凶兽,一个是吊睛白额猛虎,一个是雪花大蛇。两个凶兽离开后,他见到了倒骑黄牛的牧童,告知他张天师已经去东京汴梁城了。

然后洪太尉下了山,对道士们抱怨,说被骗上山白折腾了。道士们的理由是猛虎和大蛇都是张天师给他的考验,那个倒骑黄牛的牧童就是张天师。接下来便是洪太尉游览龙虎山道观,对伏魔殿产生兴趣,然后强行打开殿门,放出了一百零八颗魔星下界祸害人间。这段故事写得惊心动魄,但与《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关联性不大,只有最后打开伏魔殿这段是重要的情节。可是结合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地煞榜排名来看,这段情节却是非常有意思的,暗藏着作者影射明朝皇室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情节。

洪太尉的名字很有意思,他叫做洪信,是殿前司太尉。从历史上看,宋仁宗时期并没有这么一位殿前司都指挥使,似乎这个人物是完全虚构杜撰的。可是把这个名字拆开,发现里面另有玄机。洪指的是朱元璋的年号洪武,信是传信的意思。结合洪太尉上龙虎山的情节,他是奉宋仁宗诏令上山求见张天师的,也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可以说洪太尉本身代表的不只是宋仁宗,暗地里也有代表朱元璋传播信息的意思。最有意思的是,洪太尉放出魔星时,镇压魔星的石碑上有“遇洪而开”的大字,这简直就是点名了朱元璋开国明朝的故事。

在洪太尉上山找张天师的路上,遇到了吊睛白额猛虎和雪花大蛇,过程非常的惊险。这不只是情节上的布置,而是影射了小说中两个角色“跳涧虎”陈达和白花蛇“杨春。这两个角色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地煞榜的将领,也是大聚义之前少华山的两大头领。这个影射非常形象,一个是老虎的动作,一个是雪花大蛇的样子。而少华山头领中,领头的正好是”神机军师“朱武,而且他也是地煞榜中排名第一的人物。很多人对此的疑惑是,朱武武功不行,计谋上表现远不如吴用,凭什么在地煞榜中排名第一呢?

其实作者在这里又在影射朱元璋和明朝,而且做得非常之明显。洪太尉传信遇到的两大凶兽,正好是少华山的两大头领。这两大头领的顶头上司正好是朱武,他是地煞榜第一的角色。联系起来看,故事由洪太尉开篇,代表了朱元璋的意志。路上正好有跳涧虎和白花蛇,正好应对了少华山的剧情。少华山剧情是梁山好汉故事的开篇,这种对应显然不是巧合。因为开篇中的重要角色叫”九纹龙“史进,意思是历史来时演进变迁。变迁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史进被朱武请上了少华山,成为少华山的大头领,直到少华山并入梁山泊。

从历史上看,很显然朱武就是影射的朱元璋,因为朱元璋也叫朱洪武。朱武是地煞榜第一,而朱元璋是人间的皇帝,正好一一对应。陈达和杨春是朱武的左膀右臂,而朱元璋的两大将领叫徐达和常遇春,这显然不是巧合。从龙虎山的洪太尉剧情,到少华山的史进和朱武,再到地煞榜朱武第一,都是指向了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整个围绕朱武和少华山的情节设计,就是影射着明朝。就连洪太尉遇到的牧童都很意思,表现了朱元璋的出身。牧童倒骑黄牛,有着造反的意思。牛是黄色,这是皇家专用颜色,影射朱元璋是造反称帝。

朱武在小说剧情中没有太出彩的表现,但因为是朱元璋的化身,所以必须是地煞榜第一。地煞榜第二的“镇三山”黄信就完全是为了配合朱武的含义,这才有了第二的地位。黄信的本事不大,虽然名叫“镇三山”,实际上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看管的清风山、桃花山和二龙山,最后都被宋江收于麾下。而且这三座山上的土匪头领,每一个都比黄信要强。他在这里的含义很直接,就是“皇信”,代表着皇帝向天下发号施令。第一是朱武,第二是黄信,其中的意思显然是朱元璋作为皇帝要向天下的英雄发号施令。

地煞榜第三是“病尉迟”孙立,这是排名最具争议的梁山好汉。孙立的能力可与天罡的五虎将平分秋色,可却落到了地煞榜。从原著故事的内容上看,孙立作为登州派系的首领在三打祝家庄中立下大功,却被宋江和吴用排挤,在梁山上难以施展才华。这样的情况让很多读者感到疑惑,也有很多人替孙立不值。从地煞榜的设计来看,孙立在这里不只是剧情需要,也是作者影射明朝的需要。朱元璋晚年立了皇孙朱允炆作为皇储,最后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便是建文帝。但朱允炆登基数年却引发靖难之役,让造反的燕王朱棣夺去了皇位。

孙立在梁山得不到重视,正好影射了朱元璋立朱允炆而没有延续下去。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不知所终,正好对应了孙立率领登州派系退出了梁山好汉的行列。孙立在梁山的遭遇正好暗示了,朱元璋欲立皇孙朱允炆,却没有真正地立起来,而是被燕王朱棣夺去了皇位。
有趣的是,宋江第一次给梁山引来入伙的好汉,正好是清风山的好汉。清风山三大头领是”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这三位的名字连起来,正好是“燕王真英顺天授”,而这三位也都是地煞榜的将领。这明显是在影射了朱棣起兵造反,然后夺去了侄子朱允炆皇位的事情。

地煞榜排名第四是“丑郡马”宣赞,第五是“井木犴”郝思文,这两个角色不来自于《水浒传》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作者设计这两个人物并无无的放矢,而是有着更深的意图。宣赞来自于宋朝宣赞舍人的官职,这个官职原来叫做通事舍人,是皇帝身边上传下达的官职。这两个角色含着的就是这样一个文官的角色,代表着朝廷的喉舌。作者把这两位放在这里,也是影射和梁山好汉类似的起兵反元的各方势力,最终会进入到明朝朝廷中,被朱元璋一一拿下,成为新的明朝的一部分。

地煞榜排名第六到第九四位,分别是“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玘、“圣水将”单廷珪、“神火将”魏定国,这四位的安排有着开国奠基的意味。韩滔和彭玘影射了汉初名将韩信和彭越,这也影射着明朝众多的开国元勋。单廷珪和魏定国被称为“水火二将”或“龟蛇二将”,影射了明成祖朱棣重建明朝的事情。朱棣在民间被神话成真武大帝转世,龟蛇二将正好是真武大帝的护法将军。四人是影射明朝开国的两类勋贵,前面是朱元璋册封的开国元勋,后面是朱棣册封的靖难元勋。这也都影射了明朝初年政治动荡下,皇权更迭的故事。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地煞榜的设计看似疑点重重,却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里面暗藏着影射明朝朝廷的各种线索。这里面既包含了朱元璋称帝和传位给朱允炆的故事,也包含了朱棣造反称帝的情节,内容非常的丰富。在明朝初年政治动荡的环境下,这些东西都不是能够拿出来公开讨论的。作者用这种方法写入到小说中,也表达了他对明初政治的态度。而小说最后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明朝政治人物的结局。这种暗藏丰富政治含义,借古讽今的手法,也成为了后来各种古典名著的标准配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