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是肿瘤常见的远处转移之一,尤其在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中占到首位,常引起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活动障碍等其他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而双膦酸盐类药物,比如常见到的唑来膦酸、伊班膦酸等,就可以很好的治疗这一系列症状。 现有双膦酸盐类药物根据其上市时间可分为3代: 第一代:依替膦酸二钠、氯膦酸二钠等; 第二代:帕米膦酸二钠、阿仑膦酸等; 第三代:利塞膦酸、伊班膦酸和唑来膦酸等。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代数更迭,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作用强度等都会更加优于前代。这其中的药理我们暂且不谈,那么在抗骨转移治疗中,这些药物都可以做到什么呢? 双膦酸盐类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在《氯膦酸二钠防治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中提到,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减少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骨转移的发生概率。 换言之,就是说部分的乳腺癌患者在没有出现骨转移的时候就推荐使用部分双膦酸盐药物来进行预防,从而避免或者降低骨转移风险,获得了更好的生存期。 所以当医生为患者朋友们用上这类药物的时候也不必感到疑惑,为什么自己没有出现骨转移,但也在使用唑来膦酸或者氯膦酸二钠这类药物了。 SREs是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由于疾病进展引起的骨骼并发症总称,主要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需要手术或者放射治疗的并发症等。 有文献报道在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SREs发生率可以达到66.7%。这意味着多半发生骨转移的患者都会出现骨转移和骨相关事件。 而双膦酸盐类药物,则可以通过其药物机理,治疗骨转移、减轻骨痛及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等其他并发症。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缓解了相关的症状,使得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在乳腺癌的治疗中,针对ER及PR值较高的患者,需要使用到内分泌治疗。而一部分内分泌治疗药物(比如来曲唑、阿那曲唑等),往往会引起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因此这些患者需要定期检测骨密度,当骨密度出现异常时,就可能需要使用到双膦酸盐进行治疗。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作用当然不止于此,限于篇幅,我们就讨论以上这几个常见临床应用。 而在大部分药物的使用中,难免出现不良反应,双膦酸盐类药物也不例外,下面就来看一下常见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双膦酸盐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在高剂量或者长期口服药物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等消化道反应,这是由于药物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引起。因此在服用药物的时候,我们建议: ①避免高剂量服用。 ②空腹使用,用足量水送服。 ③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入院检查,向医生寻求对症治疗。 ④当对症处理无法缓解、减轻时,可以改为静脉注射制剂。 双膦酸盐类药物会让血清中钙的含量下降,口服使用的患者可能会在治疗的两周后(注射的患者则在几天内),出现手脚抽搐、口周感觉异常、乏力、酸麻等情况。 患者需要在治疗期间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同时监测血钙的变化。如果患者本身就有低钙血症的情况,双膦酸盐类药物就更要谨慎使用了。 颌骨坏死较为罕见,主要发生在大剂量注射药物后,或者患者本身有口腔疾病、牙科手术史的情况下。 主要累及下颌骨,表现为疼痛、牙齿松动脱落,进而发展为反复的口腔感染、根尖周围炎、甚至形成口腔瘘管。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结合《氯膦酸二钠防治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我们建议: 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②及时处理口腔感染,避免有创操作。 ③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定期检查处理潜在的口腔疾病,防范于未然。 ④在必须做口腔手术时,应暂停用药,待创伤完全恢复后,继续使用药物治疗。 ⑤在出现颌骨坏死的可疑表现时,应停药,尽快入院,明确病因后进行处理。 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静脉注射时,容易出现肾损害,尤其是在快速注射时。因此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谨慎地使用这类药物,在专业医生的医嘱指导下进行治疗。 急性期反应多发生在使用含氮的双膦酸盐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时,表现为骨痛、发热、寒战、疲乏等症状。一般在3天内缓解,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及时入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炎治疗。 除了以上一些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外,还有一些未提及,比如可能会影响视力等。对于所有的不良反应都应该定期检查、密切关注、及时入院、防范于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