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第一部(吴乞买篇9)

 东吴春秋 2022-05-24 发布于江苏

所以李纲不同意进行议和,他认为目前的形势有利于宋朝,只要等勤王大军一到,他甚至还有把握彻底击溃完颜宗望的主力部队。

对于李纲的这种想法,赵桓非常不高兴,他可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陪李纲赌博,当皇帝就得当的舒服点,整天这样提心吊胆的,有什么意思呢?

既然金国要议和,那就议和吧,大不了我们赔点钱和赔点土地给人家,反正我们宋朝有的是钱和土地,只要能保住我的皇位,让我这个皇帝当的舒服点,这点损失算得了什么?

这就是当时赵桓内心的真实写照,所以他不顾李纲的强烈反对,急急忙忙派出了使者李棁到完颜宗望的大营商谈议和大事。

李棁和副使郑望之带着赵桓的特殊使命偷偷摸摸来到了完颜宗望的大营,要求和这位金国二太子进行和谈。

这种和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平,因为李棁等人的主要目的是用金钱和土地来换取耻辱的和平,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地位上。

赵桓吩咐李棁的谈判条件是答应给金国的岁币增加三百万两白银和三百万绢,并且还答应另外送给金国一万贯钱。

金国的二太子听到李棁的谈判条件后,表情只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

前些天在汴京城下被李纲打败后,完颜宗望心情郁闷了好一阵子,实在没办法,又不甘心就此撤军,于是完颜宗望便试探着吓唬一下一向懦弱无能的宋朝人,最好能捞点好处再撤军,也总比空手而归好。

没想到宋朝的新皇帝居然如此慷慨大方,居然主动送钱上门,完颜宗望可就不客气了。

于是,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向李棁提出了更高的谈判要求:

一、宋朝要一次性给金国五百万现金黄金、五千万两白银,一百万绢,牛马各一万匹。

二、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

三、要派亲王一名、宰相一名亲自到金营中谈判。

这三个条件都是完颜宗望自己临时想出来的,因为在当时的金国军事体制中,统军的主帅具有相当大的军事政治自主权。

试想如果完颜宗望连这种谈判都要去请示吴乞买的话,估计还没等吴乞买下指示,完颜宗望早就撤回燕京了,还谈什么判啊!

不过,这位二太子的胃口可是相当的大,五千万两金和五百万两银相当于宋朝以前献给辽国岁币一百多年的总和。

面对这一天文数字,李棁吓得差点没昏过来,完颜宗望的三个要求他一个都不敢作主,只好回汴京城如实向赵桓汇报。

李纲得知完颜宗望提出的谈判要求后,差点气昏了,因为他知道完颜宗望完全是在吓唬恐吓赵桓,以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

和谈赔钱并不是不可以,李纲心慕中的前辈偶像寇准先生也曾干过这样的事,不过当时的赔款金额实在少的可怜,每年只需给辽国三十万贯钱。

如今金国的要求实在是过分了,光是这些赔款足以把整个宋朝榨穷。

第二条更不可答应,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乃是汴京城在河北的屏障,一旦这三个地方交给金国,那将是后患无穷,金国随时可以轻易包围汴京城。

至于第三条,派亲王谈判,那更是金国人的阴谋,一旦亲王到了金营,肯定会被扣压起来作为人质,到时金国以此来要挟,就更麻烦了。

因此,李纲对于这三个条件的回应是,一条都不能答应。

李纲向赵桓建议道:既然金国人喜欢忽悠,那么我们也忽悠他们一把,暂时口头答应金国的要求,但谈判的时间可以找理由拖延,等到勤王大军一到,我们就翻脸不认账,到时,完颜宗望想发飚都发不出来了。

可以说,李纲的这个主意比较损,如果赵桓采纳的话,估计二太子完颜宗望真的会被气死。

可惜,李纲碰到的是宋朝历史上最窝囊、最废物的一个皇帝和一群大臣。

宰相李邦彦和张邦昌等人极力反对李纲的建议,认为这样只会激怒金国人,说不定还会连累赵桓,最好还是乖乖听金国人的话,不要进行无谓的抗争。

李邦彦和张邦昌等人有以下共同特点有点文才,官位较高,都是宰相,但又非常胆小、喜欢一味的“和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右倾投降主义,似乎都是被赵佶父子所传染。

而且,在宋朝末期这类文官集团的人数相当多,从最早的蔡京到白时中,再到李邦彦、张邦昌无不是如此。

赵佶下台,赶跑了老蔡等一伙人,但又冒出了李邦彦和张邦昌,真是“奸臣杀不尽、春风吹又来”。

而且李邦彦和张邦昌还将这一文官集团的“优良传统”传播给了后来人,大家最为熟悉的便是一位姓秦的宋朝宰相,具体是谁就不用我多说了。

李邦彦和张邦昌在关键时刻怂恿赵桓向金国妥协,而赵桓似乎对李邦彦和张邦昌等“和平主义者”比较信任,主要是赵桓其实和他们都是一类人。

于是,赵桓不顾朝中以李纲为代表的其它主战派的反对,决定马上派人出城和完颜宗望谈判。

至少谈判的人选,赵桓亲自选定自己的弟弟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一同前往金营。

康王赵构是赵佶的第九个儿子,本来也就是个普通的亲王,如果没有金国入侵宋朝这档子事,估计赵构也就这样在汴京城里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了。

但历史注定要把他推上这个大舞台,自从被他大哥任命为出使金国的使者后,赵构就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

史书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从中可以看出赵构比起他的父亲赵佶和大哥赵桓各项能力都要强。

而且,更可贵的是,这位康王没有受到父亲和大哥的传染,胆子还算比较大,在临行前,康王一点也不害怕,反而慷慨请行。

要知道,出使金营这差事可不好玩,弄不好就永远回不了汴京城,作为一名赵家后代的亲王能有如此的胆量确实很难得。

李纲等众臣似乎从赵构身上看到了宋朝未来的希望。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历史有时经常和大多数人开玩笑,这就是历史之所以精彩的地方。

金国天会四年,宋朝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一月十七,宋朝的康王赵构在宰相张邦昌的陪同下出使金国,同金国进行事关宋朝生死存亡的终极谈判。

二太子完颜宗望对于宋朝的配合程度非常的满意,如果这时宋朝当成缩头乌龟死活不理睬他的话,完颜宗望还真拿赵桓没什么好办法。

幸亏汴京城内的最高统治者赵桓比较胆小,也比较听话,还真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前来谈判,看来自己的愿望基本上可以实现了。

不过,赵构到了金营后的表现比张邦昌还要镇定,史书记载他见了完颜宗望后“不卑不亢、意气闲暇”。

使的完颜宗望一度认为这个康王肯定是个冒牌货,因为在这位二太子的印象中,赵佶的后代们个个都是窝囊废,看到赵构的优良表现后,他确实有点怀疑赵构身份的真实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