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公众号,都会不停的说,中医治好了新冠,多好。——显然这对于唤醒民智是有价值的,非常值得肯定。 当然这仍然是表象,深入去看,我们要看的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中医脱颖而出?这才是关键点。 我坚持看了几年,越看越觉得中医正确;也是在对比中,慢慢我发现了其中的密码或者说玄机。 媒体报道,张忠德在香港的战役告一段落了,仔细品读,密码就蕴藏其中: 疗效稳定,必有原因。 有人认为,中医和西医大家本质上还是一个经验科学。因为人体太复杂,很多疾病的原理并不清楚,所以治疗药物也是经验所得。简单说就是试错法。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中医根本不是经验医学。人体虽然复杂,但是中医理解已经到了相对而言难以逾越的高度:比如阴阳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都是真理。为什么新冠我们百发百中?因为我们不需要试错。 也就是我们在底层设计上即考虑清楚,并不需要再在人体身上做试验和试错。——人不应该是试验场,不管是入组的试药志愿者,还是在外部的人,当一款药我们的评价体系不足以防止广泛的不良反应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谨慎。 而中医,在“神农尝百草”的5000-1000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基本的中药材的药物试验《神农本草经》,最迟在2000年前就有成体系的人体生理学、诊断学《黄帝内经》,1800年前就已经有成体系的方书《伤寒杂病论》。 也就是中医早就完成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搭建,最迟在1800年前。 后世的人的确可以微创新。然而很多时候,中医师其实都有“套路”:大部分疾病都是在套公式,不会有太大的创新。否则每次临证都是新手上路,以人为试验场,想想就很可怕了。 中医治新冠兼有基础病而零死亡,只是中医师平时训练的厚积薄发,不可能是临时抱佛脚,不会是运气和巧合。 基础病不可怕 治疗新冠的确有常用方。 回过头来想,我接诊的海外的新冠病人,不少的确有“基础病”。比如一个年轻的女性,当初生孩子的坐月子的时候,得了麦粒肿,有很多脓,在老家的中医院割了一刀,然后几年都反反复复发作。当时一家四口都已经好了,就她本人还有些不适,坚持处理,身体素质也就上一个台阶了。 我记得给一般的病人开方的时候,我单纯用小青龙汤、桂枝汤或者麻杏甘石汤就可以。但是她的方子,我额外加了不少扶阳、补肾的药物。——也就是病人基础并不好,就要额外处理。 我很少提方子,是因为有人会生搬硬套。比如一个海外的华人,肩背紧张,有人就给开了麻黄汤,吃了十天半个月,就汗流不止,又或者叫不良反应——麻黄汤当然是汗剂,如果病人不该发汗而强行发汗,就会“汗出亡阳”,让病人阳气受损,继而出现问题。 有汗一般不用麻黄汤。然而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碰到病人出汗还在用麻黄汤,就此做个点评:要学中医就学个彻底,如果学个半吊子,是会误治的,届时误人误己,悔之已晚。 当然,中药的好处是停掉,一般而言,身体也就会恢复了。纯天然,草本精华,值得信赖。 也就是当病人有基础病的时候,我们不能紧紧盯着新冠,也不能说就此放弃治疗,而是通盘考虑,对症下药即可。 这是中医的处理方法,数据可以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中医疗效稳定 从武汉到深圳,从香港到长春,有中医中药的区域,就能降低重症转化率,降低死亡率。这是因为中医的理论体系早已经搭建完成,后人只需要在这套理论体系下面进行微创新,或者干脆生搬硬套,就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同样这样的理论体系不光不会因为地域而转移,也不会因为疾病多了基础病或者多了些变化就失灵。 什么叫做科学? 当最初疾病出现在武汉,中医管用。 当疾病变异之后出现在长春,中医管用。 当疾病叠加基础病出现在香港,中医同样管用;而出现在轻视中医的上海,死亡率就上升,也可以反证这一点。 至于美国等国,发达,但是缺乏了中医,则是全球性的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中医,死亡百万。 当中医盯着症状,而不在乎病毒变异与否,中医是稳定的,可持续的。 以病毒为核心的视角,随着病毒的变化,似乎防御和治疗都有些无力感;然而中医以“阴平阳秘”、“六经辨证”、“辨病脉证并治”,让自身的疗效稳定,也就摆脱了病毒的干扰。 当中医盯着症状,还能处理基础病带来的问题的时候,也就是中医不光在治新冠,也在治天下所有的病。中医挽救人命的价值,不容忽视。 当然,我们什么时候讲过新冠就是单一的疾病了?我们一直将它看成是一系列症状的组合,看成是内科疾病的入口,并且这些症状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随着药物的介入变化。 中医以不变应万变,取得了胜利,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中医始终如一的品质,值得信赖,值得拥有。 为中医代言:不存在矫枉过正 从新冠诞生伊始,我码了很多字。很多时候,码字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也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有些消极怠工,网友们的鼓励,其实也激励我继续向前。 然后有一天,我就明白了:我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值得做,从来都是看这个事情是否符合大众的利益。这是我的价值观。符合我价值观的东西,我就去做。 看长远,只要事情是对的,就值得坚持;而眼前的蝇头小利,不值一提。 还有人说,为中医呐喊,恐怕矫枉过正。我说,还没矫枉,何来过正?为中医呼喊,即是为所有人的健康呼喊,怎么就怕迷信中医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19 年中医诊疗服务 2920 亿元,占国内医疗服务市场份额的 6.3%。 在新冠,我们看出来,中医在与不在,有没有一定的主导权,差异很大;然而,97.3%的诊疗恐怕中医都是缺席的,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中医的复兴运动,才刚刚开始,远远没到可以喊停的时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