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心路』思考经方与实践

 陈梦邯 2017-06-08

邀您参加:河北省中医药新媒体联盟召!集!令!


“医虽小道,关乎人之生死安危,故此行道者,务必精通医道经法,以仁行道,医德至上”。(这是张大昌先生教弟子时的敦敦教导)

吴鞠通曾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这一名言体现温病大家的敬畏专业和学习态度严谨不苟,促使医学精益求精。

本人毕业后,用历代医家名言激励自己,遵循内经理论体系,学习收集历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从医49年来,曾经在北京西苑医院进修及参加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经验传薪高级研修班学习,坚持长期读书思考,继承前人学术,博采众长,临证注重脾胃,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思想指导下,临床治愈很多疑难病症,2008年评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


在临床中还会遇到一些疑难病,常常使我感到困惑、迷惘,我的老师中国中科院教授、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余瀛鳌老师常讲:“做一名称职中医,必须学好《伤寒杂病论》,它是中医的根基和灵魂,是培养中医思维最佳教材,提高中医疗效实用之书。

  一、掌握胡希恕六经方证理论体系

2011年,有幸参加全国经方论坛,聆听冯世伦教授传承胡希恕先生方证辩证体系。


冯老报告中强调:“中医有两种体系:一种是岐黄体系,以脏腑辩证为中心,临证采用时方治疗;另一种胡老创立的经方体系,即先辫六经,继辨方证,注意兼证。”胡老讲“基于人体自然结构,势所必然对疾病斗争有限方式,是表、里、半表半里,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三个部位各含阴阳即为六经。”柯韵伯:“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所以后世把六经誉为开万世之法门。冯老的学术报告,使我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感到耳目一新,茅塞顿开,顿时领悟到这种体系让我徘徊十几年的困惑迎刃而解。这种方法,强调诊治疾病,根据病人症状反应,注重病症与经方对应关系,一旦“证”被确定,就可以根据方证相应的法则,选择对应的方剂,这种方法直率、质朴而不浮华,临床易掌握,操作性强。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


 我用经方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是2.5岁病儿,高热39.2℃,汗出、恶风、鼻塞、流涕、喷嚏10天,经西医抗菌素,清开灵治疗不见好转,经六经辨证,是太阳中风,方用桂枝汤加荆芥3g、杏仁3g,服药后啜粥,盖被取微汗,仅服一剂后热退症除,患儿母亲非常惊讶,西药花了几百元钱未治好,而中药十几元就治愈了,这阳就使我更坚定应用经方的信心。


   二、经方理论升华与临证


1、时方与经方辨证路径差异


中医内科最新版教材对感冒,时方以脏腑辨证分型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及虚体感冒。强调病邪在表,而经方的六经辨证则是根据病人目前症状反应,制定相应方证。如病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咳喘,经辛温解表、发热不退,又输入抗药素,口服解热止痛剂,病人出现大汗如洗、身热、口渴、口苦咽干、脉弦滑数,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方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服二剂,热退、脉静、身凉诸症悉除。时方治疗认为感冒辨证强调在表,即使化热,则采用辛凉解表,解表就易出汗伤阴,是由于治疗不当,过汗化热伤阴,而经方治疗的这个病人,认为表证已解,已转入少阳,阴阳合病,故服中药二剂而愈。


2、时方与经方辨证体系的区别


经方六经辨证体系强调是“方证”,《伤寒论》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其核心就是方证对应,把病人目前反应用六经归纳,病人症状是客观存在的,而领事物之先,其“证”,包含本质性含义。辨方证同时,不忘辨病机,首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时方辨证体系强调的是“病机”,通过四诊全面了解病人症候,概括判断某种病机的“证”。如脾虚、阴虚证,它是通过医者主观思辨得出结论,往往因医者视觉、水平不同而不同,存在一证多义,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辨的证,远比方证主治宽泛、笼统。

例如李某,男,71岁,因反复心衰,诊断为扩张心肌病、心衰二度的病人,西医治疗二十余天无改善,慕名中医经方治疗。


刻下:心悸气短,困倦嗜睡,全身浮肿,夜间咳喘不能平卧,肢冷便溏,纳呆,胸憋闷,脉结代微细,舌苔薄白水滑,舌下络脉增粗紫暗,经六经辨证:心悸气短,浮肿,便溏,纳呆,舌水滑,为太阴病;疾饮内停,阳气不振。困倦嗜睡,脉结代微细为少阴病,阴阳不和。胸憋闷,夜不能平卧,痰阻气逆胸阳闭阻。舌下脉络紫暗,为瘀血内阻。证属太阴、少阴合病,兼痰饮瘀血。治以宣痹通阳、温化痰饮、益气活血利水,方拟四逆汤、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加人参、生芪、葶苈子化裁:制附子15g,干姜6g,炙甘草6g,细辛9g,姜半夏12g,桂枝10g,炙麻黄4g,白芍12g,五味子6g,生芪30g,北五加皮9g,葶苈子15g,茯苓12g,苍术12g,丹参30g,5剂,水煎服。


病人因反复性心衰7年,经久不愈,经服中药16剂,心衰纠正,阳复痹解,诸证悉除,一次在路上患者碰到我时,“称我为救命大夫,我三年来一直很好,没发生过心衰也没吃过一片药。”


3、经方与时方用方的区别


长期由于受教材影响形成中医辨证以理法方药为思维定势,所辨的“证”与方药一致时,临床取效,在临床实际中诊治疾病时,并未见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的现象。这种认识疾病原则固然不错,但是这种认识疾病是不全面的,实际与临床有很大差距,这种因机证治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总结的,上升为理性层面,所以教材一直遵循这种理法方药文体。


 例如时方辨证为气滞血瘀,应用血府逐瘀汤,其实气滞血瘀证概念远大于血府逐瘀汤概念,在辨气滞血瘀证时,要具体分析是否符合血府逐瘀汤指征才能取效。本方的“血府”专指膈上胸中瘀血,临床以胸痛、头痛、急躁善怒、舌暗脉涩或弦为辨证要点,方证相应才能取效。


经方辨证《金匮·妇人妊娠病篇》“妇人怀娠,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凡是妇人怀娠,腹中绞痛,这是胞阻血不下,用当归芍药散,方证对应屡用屡验。


4.药证对应是方证用药的关键


古人对药物功效认识是从单味药治疗单个症状开始,随着对疾病认识深化,相应在治疗上出现了复方。从《本草经》中记载看出:黄连主治“肠澼腹痛下利”等,这就形成中医学方证对应的古朴原貌。

药证是药物使用之客观证据,即指药物与所主治的症状、体征之间存在特殊对应关系,每味药都要有十分严格证据作支撑。“有是证,用是药”。例如《伤寒论》中理中丸临证加减明示“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说明《伤寒论》是根据症状体征加减用药的风格,与现行的根据病机、治则选方用药加减风格迥异,六经辨证强调临证时重视“方证用药”思想,不但没有否定辨证论治病机用药思想,反而对症状、体征认识上进行细化和升华。


三、《伤寒论》是提高临床疗效必经之路

2013---2014年,我聆听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全国伤寒大家姚梅龄教授从学习《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治探讨辨证论治精髓等学术报告,姚老结合《伤寒论》原文,按照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认识疾病。

姚老讲中医临床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疾病分类基础上,然而1800多年来,从未有一部书将辨证论治的源头《伤寒论》的所有症候,全部梳理清楚,源头不清流何以洁。

姚老协助父姚荷生先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分类,注明仲景分类依据,并将涉及所有症状、体征分析发病机理、病因、病所进行整理。细致地观其脉证并逐一分类梳理、鉴别。经过祖孙三代70多年系统严谨研究总结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使后生学习理解《伤寒论》原著,提供了极大便利和启迪。

2016年本人正式拜姚老为师,系统地学习姚老六经皆有表证的学术思想,及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视频学术讲座。

姚老采用六经主证、变证为纲,表、里、半表半里为目的分类方式,切合实际需要,又参考《金匮》、温病时方的代表方。姚老根据“六经皆有表证”理论,认为很多慢性病起于表证,由于不懂表证、误治、失治就变成慢性病,如果治疗慢性病在发烧期间懂得诊断治疗表证,又懂得新病和宿疾关系,就可以趁着身体抵抗力来复时候把潜伏在体内风、湿、热、燥、浊往外透,几年来姚老对我悉心教益,倾囊相授,从表征入手治疗众多疑难病,受益匪浅。我撰写了全面掌握《伤寒论》辨证论治精髓及临床应用,去年在秦皇岛给全省师承班学员讲课;“我的经方之路”去年在全国经方论坛大会交流;“从表证入手治疗疑难杂症”,在全国中医最大网络平台,“中医在线”录制12学时播放,受到临床医生的好评。


四、从表证入手治疗疑难杂证临床体会


1、用手太阴肺风湿表证理论对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原因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用纯中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尤其各种原因发热,治疗1-2天退热。


2营分证应从表证诊治。

 1)寒湿陷于营分: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骨关节炎、腰突。

 2)热邪在营分疾病: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药疹、痤疮


3、病案举例:

⑴银屑病

白某,女,43岁,四肢、腹部皮肤脱屑、瘙痒诊断4年余,逐年加重,曾在各地中西医治疗无效,2016年9月23初诊。

刻下:双下肢可见大面积样红斑,融合成片,上肢及腹部见点滴样红斑,表皮覆盖多层白色鳞屑,不断脱落,伴瘙痒,口干,白苔,无汗,局部红斑,红肿,背部怯寒,肤冷,心下胀满,偶尔发热,脉沉微细无力舌淡苔白,大便一日三次,稀便,结合四诊辨证为少阴表证,太阴虚寒合并,外寒中直少阴,郁而化热,热入营分,肌肤失养。治以温阳解表,清营气郁热,解表祛湿、止痒。方药:

炙麻黄(先下)9g,制附子(先下)12g,细辛15g,荆芥穗12g,刺蒺藜15g,羌活9g,败酱草2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20g,双花15g,连翘15g,浮萍10g,紫草9g,升麻9g,地肤子20g,蛇床子20g,桂枝9g,竹叶6g,赤芍15g,

5剂,日一剂,水煎服。

病人服5剂后,双上肢红斑明显缩小,褪色变浅,下肢面缩小,加减治疗65天治愈。

银屑病历代医家多从血热、血虚生风化燥治疗,本案从表入手,凡是外邪侵袭四肢九窍,体表症状均称为表证,病人证属太阴虚寒,腹胀便溏,少阴真阳不足,脉沉微细,怯寒,郁而化热,热入营分,皮肤红斑,化燥,皮肤干燥脱屑,兼以瘀毒湿浊,上方诊二月余而愈,至今未复发。


⑵哮喘

姚某,女,37岁,反复咳喘4年,诊断为支气管哮喘,2016年11月4日初诊

刻下:反复咳喘4年,发作喘促应用激素喷喉缓解。喉中水鸣声,咳而少痰,是白泡沫样,便溏日1-2次,舌淡暗,边有紫癜,舌下络脉瘀曲,苔薄白,脉沉细涩,证属寒痰伏肺,痰生瘀阻,肺失宣畅,治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佐以活血止咳,拟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味:麻黄9g,细辛10g,五味子10g,紫苑15g,冬花15g,干姜9g,白芍12g,炙甘草6g,茯苓15g,杏仁12g,瓜蒌20g,厚朴15g,黄芩9g,桃仁12g,6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喘憋明显减轻,咳嗽较前加重,身上现丘疹,加减治疗56天,喘平,诸证悉除。

哮喘西医认为不能治愈,本案哮病由寒邪引起,郁而化热,日久淤血阻肺。《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

发热,咳嗽,打喷嚏属卫阳与病邪相争一种特异性反应,病人以往发作最初症状就是喘促,用激素缓解,本案治疗后,出现皮疹,这是邪毒出表的反应,且表现咳重,是表里相争。哮喘逐渐减轻,病由里透表,肺毛细血管深层正邪反应,治疗应注重这些表现,也是治愈主要环节。


《医宗金鉴》曰:“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犹疑,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几年来坚持不懈学习经典,掌握六经方证体系,从表证入手分清表、里证,表里相兼证认清疾病本质,中医理论功底得以提高,临床疗效显著提升,患者群扩大,门诊量几倍增加,复诊率达95%左右,通过口碑相传,病人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个省市慕名就诊,其中有电话、书信形式,我都认真回复,大多都取得理想疗效。


作者介绍


潘树和

主任中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承德市中医院原副院长。




编辑 | 白杨树

责编 | 洋气莎



征稿启事

“河北中医药”是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号,诚向社会各界征稿。体裁不限,通讯、科普、文化、医案、文学等皆可;形式不限,文字、摄影、视频、音频、书法、美术作品等皆可。

只要与中医药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