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如东县大豫镇理论宣讲创新鸣锣开道,坚持创新锻造理论宣讲队伍,创新构建理论宣讲平台,持续扩大理论宣讲效应,形成“草根上讲台,乡音传理论”等众多创新品牌,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传播到镇区的每个角落,在镇村两级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让党的理论被基层党员群众理解、把握,入心入脑,转化成推动大豫镇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延伸宣讲阵地,解决“去哪讲”的问题 把阵地搬到田间地头,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近日,“大豫镇板凳宣讲队”打破台上台下固有的界限,走进一门闸村皇菊基地和海边渔船,与群众面对面讲精神理思路、说成就谈变化、解疑惑论发展,使所讲的道理贴近实际、走进生活、注入心田,与群众贴得紧、讲得透、接地气。 把阵地搬进企业,以“新政策”助推“高质量”。大豫镇积极发动百姓名嘴宣讲员,送法律知识、国家政策进企业,进一步加强了非公企业的党建和理论学习工作,真正做到扛起理论大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送进企业,推动党和政府的先进理论深入人心,从而发挥好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把阵地搬上互联网,以“微课堂”实现“广覆盖”。大豫镇充分利用“实业大豫与你同行”微信平台,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中央精神和理论热点,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同时,及时报道全镇理论宣讲工作动态和理论学习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及时学、随时学、时时学。 创新宣讲形式,着力解决“如何讲”的问题 讲好群众乡音,变“普通话”为“如东话”。“大豫镇板凳宣讲队”用家乡话讲身边人、说身边事、话身边理,通过运用现场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和途径,灵活巧妙地实现理论宣讲“接地气、贴民心”,达到用宣讲“解扣子、化民忧”的目标。 用好基层文艺队,变“传统说教”为“喜闻乐见”。大豫镇充分利用基层文艺演出队的特点优势,结合农村生活实际指导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用三句半、诗音画、小合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理论传遍千家万户。看似只是唱唱跳跳、自娱自乐的基层文艺演出队,使党的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对全镇理论宣讲的学习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用活媒介载体,变“一时一地”为“随时随地”。一方面,大豫镇依托“党员冬训”“主题党日”“思廉日”“微党课”等载体,普及党的理论政策,广泛宣讲党史、新中国史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另一方面,围绕疫情防控、中国之治等开展手段新颖的云宣讲——“'云’中谁传知识来”,让党的最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升宣讲针对性,着力解决“谁来讲、谁来听”的问题 因材施教,采取对象化、分众化、分层次、分领域推动。为实现理论宣讲深接地气、直抵人心,大豫镇创新优化“干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的宣讲队伍建设模式,根据实际对象安排不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细分受众人群科学宣讲,把宣讲对象划分为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学校师生、军警官兵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群体,各有侧重进行宣讲。另一方面,根据宣讲任务,把宣讲内容梳理成不同的要点和关键词,针对不同对象选取不同内容宣讲。 打造一支群众身边的“草根”宣讲队伍。大豫镇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对上邀请、基层推荐、分类遴选等方式,从党员干部、创业青年、新乡贤、社会组织负责人、退伍军人等不同职业和群体中选聘百姓宣讲员,让最合适的人宣讲,把话筒、讲台、镜头留给群众。通过百姓宣讲、群众论坛等多种形式,让普通群众投身到基层宣讲中来,让宣讲对象成为最好的宣讲者,实现理论政策百姓讲、大众听。同时,广泛组织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通过多层次、广覆盖的宣讲,推动党的理论政策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理论宣讲工作,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基层干部群众的有效途径。党委书记杨海军表示,大豫镇今后将继续发挥“板凳宣讲队”作用,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方式方法,更高起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 进一步推动理论宣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陈 剑) 编辑:丛远华 |
|
来自: 昵称33442257 >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