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知识简练分享记忆和考点:中医诊断学

 文炳春秋 2022-05-24 发布于浙江

第二章 望诊

四诊是整个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一,望神

(一)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临床意义: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的表现。

2,少神,即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面目无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临床意义: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3,失神,即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

(1)精亏神衰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等。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竭。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

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临床意义: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焰心包;或肝风狭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属气血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4,假神,久病、病重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的表现。

临床表现:如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或原本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但却浮光外露,目睛直视;

或久病面色晦暗无华,突然两觀潮红如状等;或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或久病脾胃功能衰竭,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等。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

得神、失神,少神的关键词:

得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明亮、灵活,面色荣润,动作灵活,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少神,神志不振,语言懒言,目乏神,面色少华,动作迟缓,呼吸少气,肌肉松软。

失神,神志不清,语言混乱,目呆滞,面色无华,动作迟钝,呼吸微弱,酒肉瘦削。

(二)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神乱是指神志错乱,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猝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痴、痫、脏燥等病人。

1,焦虑恐惧

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短,不敢独处的症状。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躁等病人。

2,狂躁不安

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大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3淡漠痴呆

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痫、痴呆等。

4,猝然昏倒

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多由脏气失调,肝风狭痰上逆,蒙蔽清窍所致,属痫病。

【记忆】

神乱主记,癫、狂、痴、痫、脏躁等的描述。

癫——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

狂——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痫——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

脏躁,卑惵——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短,悲观失常。

郁病——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

二,望神色

(一)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常色指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表示人体精神气血津液充盈。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有神气,有胃气的表现。常色又分主色和客色。

主色和客色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一般情况下,面部颜色显露程度与光泽的有无,受疾病轻重等不同情况的直接影响。

望面色:

1,常色:健康人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主色——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个体特征——偏白、偏黑、偏红、偏黄、偏青。

客色——外界因素差异,相应变化的面色——青春、夏红、长夏黄、秋白、冬黑。

2,病色——晦暗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暴露多见于久病、重病、阴证。

主要为善色和恶色

善色——面色异常但光泽明润——病变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易治,预后较好。

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病变深,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难治,预后较差。

(二)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赤色:热证,亦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两罐潮红,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観颊部红嫩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脏腑精气衰竭殆尽,阴阳虚极,阴部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重病。

白色:虚证、寒证、失血证。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皓白者,多属阳虚证;面色皓白而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黄色:虚证、湿证。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若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黄而鲜明去橘子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

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淤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面色青黄,多见于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面黑暗淡者,多属肾阳虚。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熏黑、肌肤甲错者,多由淤血日久所致。

(三)面部色诊的意义

1,判断气血的盛衰

面部是观察人体气血变化的窗口,体内气血的盛衰在面部反映最及时而明显。

2,识别病邪的性质

机体感受不同病邪,会引起体内不同的病理变化,反映在面部就会出现不同的色泽改变。

3,确定疾病的部位

(1)按照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诊察

青为肝色,赤为心色,白为肺色,黄为脾色,黑为肾色。

(2)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察

《素问.刺热》划分法左颊侯肝,右颊侯肺,额侯心,鼻侯脾,颏侯肾。

当脏腑有病时,可在面部对应的区域出现色泽的改变,观察面部不同区域的色泽变化,有助于判断病变的具体脏腑定位。

(四)预测疾病的轻重与转归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与运行情况;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和津液的盛衰;凡无光泽,均属病重,预后较差。

三,望形态

(一)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形体强弱

体强:指身体强壮。表现为胸廓宽厚,筋强骨健,肌肉充实有力,皮肤光滑润泽,同时精力充沛,食欲旺盛。

体弱:指身体衰弱。表现为胸廓狭窄,筋细骨弱,肌肉瘦软无力,皮肤干枯不泽。

2,形体胖瘦

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者,一般可视为肥胖。其形体特点是头圆形,颈短粗,肩宽短圆,大腹便便,体型肥胖。临床分型:形体肥胖,肌肉坚实,食欲旺盛,为形气有余。形体肥胖,肉松皮缓,食少懒动,动则乏力气短,属形盛气虚。临床意义: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因形盛气虚,水湿难以周流,痰湿积聚,故有“肥人湿多”“肥人多痰”之说。

消瘦:指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其形体特点是头长形,腹部瘦瘪,颈细长,肩狭窄,胸狭平坦,体型瘦长。形体较瘦但精力充沛,也应属正常健康之人。临床分型: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为中气虚弱。临床意义:由于消瘦者,形瘦皮皱,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故有“瘦人多火”之说。

(二)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坐形: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等所致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体弱气虚。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或肝阳化风。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为精神衰败。

卧式:卧时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卧时喜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倦卧缩足,喜加衣被者,多为虚寒证。仰卧伸足,掀去衣被者,多属实热证。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肺气壅滞,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肺有伏饮。

立姿:站立不稳,伴见眩晕者,多属肝风内动,或脑有病。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倚靠它物支撑,多属气虚血衰。若以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为腹痛之征。

行态:以手护腰,腰弯曲背,行动艰难,多为腰腿疼。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多为脘腹疼痛或心痛。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为肝风内动。

但坐不得卧——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

但卧不得坐——气血俱虚,夺气脱血,肝阳化风。

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肺气壅滞,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肺有伏饮。

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肝风内动。

病人睑,面,唇,指不时颤动——动风预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

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中风病。

猝然神昏,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

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瘘病。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痹证。

儿童手足伸曲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

四,望头面五官

(一)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的盛衰关系密切。

发黄: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精血不足,可见于慢性虚损病人或大兵之后精血未复。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或枕后发稀,或头发稀疏不均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而致。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伴见面黄肌瘦,多为疳积病。

发白:青少年白发。发白伴有耳鸣、腰酸者属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症状者为劳神伤血所致;但亦有因先天禀赋所致者。

脱发:突然片状脱发,脱落处显露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称为斑秃。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多屑多脂者,多为血热化燥所致。

(二)面肿、腮肿及口㖞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面肿:面部浮肿,按之凹陷,为水肿病,属全身水肿的一部分。颜面浮肿,发病迅速者,为阳水,多属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所致。颜面浮肿,兼见面色皓白,发病缓慢者属阴水,多由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所致。颜面浮肿,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者,多属心肾阳虚,血行瘀滞,水气凌心所致。

腮肿:痄腮指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的症状。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发颐指灌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的症状,为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口眼㖞斜:口僻单见口眼㖞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故腮,饮食言语皆不利者,为风邪中络所致。中风口眼㖞斜兼半身不遂,则为中风病。

(三)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目的脏腑分属

(1)目内呲目外呲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2)黑珠属肝,称为“风轮”。

(3)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4)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5)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2,望目色,目形,目态

(1)望目色:目赤肿痛,实热证。

白睛发黄,黄疸的主要标志。

目呲淡白,血虚、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黑睛灰白浑浊,称为目生翳。

(2)望目形

目胞浮肿,水肿。

眼窝凹陷,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

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

胞睑红肿,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称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称为眼丹。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藴热上攻于目所致。

望目态: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等药物中毒。

瞳孔散大:可见于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也可见于青风内障或颠茄类药物中毒。

目睛凝视: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向,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所致。

睡眠露眼: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睑未闭而睛珠在露。多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

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者。多属于外伤所致。

四,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望口

口之形色:口角流涎,小儿见之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歪不能收摄。

口疮:唇内和口腔肌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多由心脾二经积热所致。

口糜: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多由湿热内郁,上蒸口腔而成。

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

口之动态: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闭,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不能吸吮,可见小儿脐风。

口㖞:口角向一侧歪斜,见于风邪中络,或中风病的中经络。

口振:战栗鼓核,口唇振摇,多为阳虚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温病,伤寒欲作汗时。

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的表现,若口角挚动不止,是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望唇:唇色红润,正常人的表现。

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多属热盛。

口唇赤肿而干:多为热极。

口唇樱桃红色:多见于煤气中毒。

口唇青紫:多属淤血证。

口唇青黑:多属寒盛、痛极。

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

唇内溃烂,其色淡红:为虚火上炎。

唇边盛疮,红肿疼痛:属心脾积热。

唇角生疔,麻木痒疼:多为锁口疔。

人中部生疔:为人中疔。

人中满唇反:久病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为脾气将绝,属病危。

3,望齿

牙齿色泽: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牙齿干燥:胃阴已伤。

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涸,精不荣上,见于温热病的晚期。

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

齿焦有垢: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

齿焦无垢: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牙齿动态:牙关紧闭,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生风。

咬牙紒齿:多热盛动风。

睡中紒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也可见于正常人。

4,望牙龈

牙龈色泽:牙龈淡红而润泽,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牙龈淡白:多是血虚或失血。

牙龈红肿疼痛:多是胃火亢盛。

牙龈形态:齿衄,齿缝出血,痛而红肿,多为胃热伤络,若不痛不红微肿,多为气虚,或肾火伤络。

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多属肾虚或胃阴不足。

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多因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所致。

(五)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望咽喉色泽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证。

咽部嫩红,肿痛不显:属阴虚证。

咽喉淡红漫肿:多属痰湿凝聚所致。

五,望躯体四肢

四肢躯体主要指的是:从颈部开始,到胸腹,四肢,包括动静二态。

(一)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缨瘤: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或水土失调。

2,瘰疬: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3,颈瘘

病名曰鼠瘘,因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而成。

4,项痈,颈痈

多由风热邪毒温蒸,气血壅滞,痰毒互结于颈项所致。

5,气管偏移

多为胸膈有水饮或气体,或因单侧缨瘤,肿物等,挤压,牵拉气管所致。

6,项强

项强指项部拘紧或强硬。

7,项软

指颈项软弱无力,抬头无力。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多为脏腑精气衰竭之象,属病危。

8,颈脉搏动

指在安静状态时出现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可见于肝阳上亢或血虚重症等病人。

9,颈脉怒张

多见于心血淤阻,肺气壅滞及心肾阳衰,水气凌心的病人。

六,望小儿指纹

(一)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诊察小儿指纹时,令家长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在小儿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便于观察。

(二)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

小儿指纹要点可概括为: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辫寒热,淡滞定虚实。

1,三关测轻重

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2,沉浮分表里

(1)指纹浮而显露——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

(2)指纹沉稳不显——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

3,红紫辫寒热

纹色深暗者——实证。

纹色浅淡者——虚证。

指纹鲜红——外感表证,寒证。

指纹紫红——里热证。

指纹色青——疼痛,惊风。

淡白——脾虚,疳积。

指纹紫黑——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4,淡滞定虚实

(1)指纹浅淡而纤细——虚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

(2)指纹浓滞而增粗——实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

【记忆】

癍疹鉴别:痈,䔃,疔,疮的不同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