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李白与他的时代

 QDLF888 2022-05-24 发布于山东

      李白有“平民意识”,在他的诗中反映了盛唐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诗中的青春、浪漫、天真、欢乐处处流露;

      同时李白出现在唐帝国极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诗歌充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他诗歌还有怀才不遇和人生若梦的意思,所以痛苦和愤懑也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中。成了情感的基调。

   李白青春的笑脸,与痛苦的愁容,轮番登场。在李白全集中既有“仰天大笑”的乐观自信,同样也有“于此泣途穷”的痛苦哀伤。

   李白诗歌如果跳出“平民意识”、“诅咒黑暗”这一政治社会学的框框,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观照李白,我们将会看到,李白诗歌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意义就在于:他通过自己个体生命的激扬,深刻地表现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处于社会鼎盛时期昂扬向上的民族活力,并因此使他成为“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人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

   在唐代,不拘一格降人才,起宰相于寒门,拔将军于卒伍,一大批门第不高的士人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演出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历史剧。有志之士眼前展现的是一条看似无限风光的坦途,功名意气让大家都热血沸腾,他们积极要求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在大漠边塞建立奇勋。这种英雄主义的时代气氛增强了人们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也培养了他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白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负,称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这样非凡的个人才智自然要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从政就得扭转乾坤,当吕尚、范蠡、鲁仲连、张良、诸葛亮、谢安一流人物,他觉得自己对历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对巢父、许由甚至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都大不以为然:“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这种自命不凡的谈吐与追求往往遭到时人的嘲笑:“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可他毫不在乎人们这些冷嘲热讽,对自己的志向始终执著坚定,相信自己会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时候,即使被“赐金放还”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即使五六十岁的高龄还深信自己能“为君谈笑静胡沙”。

  这种高度的自信、宏伟的抱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是他那个伟大时代对李白的“馈赠”,只是李白比其他人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强烈罢了。不过,“没有哪个社会和文化是一元的,也没有哪个社会和文化是完全整合的,任何社会和文化总是代表某种冲突观点和冲突利益的复合体。”受社会制约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尚,也同样不会只是一种声音,不会只有一种倾向,它经常是不同音响的合奏。

    盛唐相对的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精神解放,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憧憬,人们创造现实世界的能力,要求突破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寻求更宽广更自由的精神空间,而束缚精神和个性的某些传统清规一旦被抛弃,某些精神的锁链一旦被斩断,精神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欲望就漫无节制地高涨,盼望推开一切精神上和思想上的阻碍,蔑视权贵、笑傲王侯、把一切外在的礼法与戒律踏在脚下。李白就是这种追求个性自由、蔑视王法与王侯的时代典型。“倚剑天下,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