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杂谈丨被误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从来不是草根子弟的进阶之路

 人文之光 2022-05-24 发布于辽宁

 当代人说起科举制度,总会产生这样的误判:那就是认为,科举制度是草根子弟实现阶层跃迁的路子。但其实这个说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来都不适合草根子弟。

1、科举制度的初衷

其实科举制度的初衷,从来不是古代皇帝为了让草根子弟有进阶之路,而是为了和世家大族对抗。

在五代十国之前,世家大族对于历代君主来说,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从先秦时代,世家大族世卿世禄,限制君主权力,到魏晋奉行九品中正制度,门阀世家限制皇帝权限,皇帝的权限总是受到制衡。

并且,基于世家大族垄断社会资源,甚至还拥有部曲(也就是私人武装),这也迫使皇帝不得不向世家大族做出让步:毕竟,离开世家大族的支持,朝廷大概率会瘫痪。而且,如果世家大族普遍对皇帝不爽的话,那么,废黜皇帝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东晋皇帝无疑就是这方面的表率。

所以南北朝时期,就有君王考虑推行一种制度,来解决世家大族问题。到了隋朝,隋文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来为朝廷选拔官吏。进而瓦解世家大族掌握朝廷的现状。

不过,隋唐两朝君王都不愿意彻底和世家大族撕破脸,因此隋唐时期,想参加隋唐的科举,需要有世家大族的推荐,才可以考。而这些能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自然而然和世家大族关系密切。

 直到宋朝以后,科举制度才开始变得“亲民”:即不需要世家大族推举,也可以参加。

事实上,两宋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因为经过晚唐的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战乱,世家大族的根基在这一系列的冲击中丧失。

2、科举制度的真相

其实从始至终,古代皇帝就没有指望草根子弟等参与科举活动。

理由很简单:在古代,能参加的起科举,需要具备较为强大的经济条件:

首先,需要具备脱产读书的环境。在当下,读个K12教育尚且需要脱产,尤其是高三学生,需要起早贪黑刷题。而古代科举的激烈程度比起当下的高考,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自耕农家庭压根无法供养一个脱产人口参加科举,更别说贫农。

其次,师资力量也是问题。宛如现代人考公需要报班一样,古代科举也需要请专门的老师。而这笔费用也是一般家庭负担不起的——不要说自学成才。在古代,科举考试如果没有老师指点,只怕连下笔格式都写不明白。在当下,请得起家庭教师的尚且不多,更何况在古代,请科举老师的费用,喝人均收入的性价比可不是现在的家庭教师能相比的。

第三,如果到京城考试,需要一笔巨大的路费和住宿费。这笔开销,也是古代寻常人家负担不起的。

  所以,综合来说,在古代,能参加科举的,往往是出身于没有权贵背景的地主家庭——也就是所谓的寒门。

  事实上,古代皇帝推行科举制度,目的也是拉拢寒门——即没有权贵背景的地主阶层,而非真正的草根。

3、古代草根翻身之路

那么,古代草根的翻身之路该怎么走?

其实,古代草根的翻身之路,需要一套组合拳。

首先是踏实劳动。对于古代草根来说,指望偷奸耍滑是不行的,必须懂得踏实劳动:比如贫农可以通过努力攒钱置办点土地,然后让自己升格成自耕农。

而贫农想要做到这一点,单靠自己努力,无非要努力一辈子才能成为自耕农。这就和当代年轻人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还清房贷一样。所以,古代贫农有个绝招:那就是多子多福大法:只要多多生养男丁,养到五六岁,就可以上山挖菜,给地主放牛,为家里创造经济效益。而后,贫农汇集各项资金流带来的效益,就可以成为自耕农。

当然,头脑清晰、善于学习的自耕农,还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进一步——所以说,不论古今,学习都很重要。但区别是,一定要学对东西。

对于古代自耕农来说,学诗词歌赋、四书五经是没用的。这也是自耕农眼里最没有的学问。对于自耕农来说,最有用的学问无非两种:一种是农业知识,一种是商业知识,此外,手工业技能,也就是手艺,也是古代自耕农眼里的宝贵资产。

对于掌握了商业技能的自耕农,他们的进阶之路是这样的:自耕农有了土地,意味着有了口粮来源,而后,自耕农可以通过劳动中积攒下来的钱财,进行商业经营,而后,将获得的利润,用来添置新的土地。这样,逐步发展下去,自耕农就可以升格成为地主。

其实古代自耕农喜欢把钱换成土地,现代人喜欢把钱换成房产,这一点倒是一脉相承。

而随着自耕农成为地主以后,这时候,才可以考虑耕读传家:即稳定原本的生产经营活动基础上,才可以考虑走科举之路。

结语:其实历史是用来借鉴的。在北大博士当城管的今天,我们要知道:单独依靠一纸文凭就横扫四方,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现实了。所以,在读大学、读硕博的同时,发展工商业方面的特长,不断学习经营管理财经金融知识,也是每个有志青年该考虑的事情。

毕竟,有学历的基础上,还有特长,还懂财经金融商务,让自己的资本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