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风云演变中彻底失去踪迹?

 思明居士 2019-07-01

宋代史学家郑樵如此评论唐朝和宋代的世家变化:“自隋唐以上,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意思是隋唐之前,无论是做官还是联姻,都要看家世。而从唐朝灭亡之后,人们当官,家世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观点,其实反映了唐宋之间,中华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世家大族的消失。

累世为官,可以和皇权叫板的大家族,越来越罕见。

1. 世家大族的力量有多大?他们甚至瞧不起皇帝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

氏族就是士族。自魏晋以来,这些世家大族,就掌握了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巅峰时期,“王与马共天下”,妇孺皆知。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风云演变中彻底失去踪迹?

到了唐朝时期,世家大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不如前,但实力依旧不可小觑。在普通大众中,士族和门阀的观念深入人心。与这些传统世家大族相比,皇族都是小门小户。皇家公主要嫁入这样的世家大族,都要被嫌弃门第不够。

一代雄主唐太宗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形存在。除了社会观念和影响不好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势力必然成为重振皇权的阻碍。

从魏晋到唐朝,士族势力和皇权此消彼长。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势力和豪强把持的地方势力无法很好地相容,世家大族还能影响皇权的归属和走向。打压士族力量,就成了任何一位头脑清醒的皇帝必须处理的问题。

修改《士族志》,是排斥旧士族第一枪,打击门第观点。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风云演变中彻底失去踪迹?

唐高宗又因为世家大族自恃门第高贵,对求取女儿的人家索要巨额财物,因此下令七姓十一家之间不得互相通婚。但世家大族宁可把女儿养成老姑娘,也不愿意与寒门小姓结尾姻亲。

禁婚家反而成了这些世家大族最好的宣传资料。

这两次从国家层面出发的打击世家大族的行动,没有彻底消灭士族,但对这些家族的冲击并不小。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社会地位,在于长期用血缘和联姻把持全国最好的政治资源。

2. 门第和血缘是门阀世家产生的原因

在隋唐以前,世家大族的产生是有历史背景的。

首先,世家大族是书籍的控制,成为绝对的财富。

在十一世纪印刷术普及之前,书籍还是贵族的所有物。拥有大量藏书的人家,只能是有钱有势的世家大族。

在那个年代,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而是书本就是黄金。

只有名门子弟才能接触到价格高昂的手写版本书籍。平民阶层的子弟,在文化学习和接受教育上,立马输在了起跑线上。

书籍的匮乏,甚至没有书籍的情况下,平民子弟在学业上就吃了亏。

二是官员选拔制度上,世家大族占据了先天优势。

在科举制度以前,进入官场主要是靠人脉。

没有人脉,就无法出道,更不要说成为高级官员。

在考科举成为官员选拔途径之前,历史上实行过的官员选举制度主要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两个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需要现任官员的发掘和推荐。而一个人,在为另外一个人背书的时候,于公还是于私,前提条件是,被推荐人能够进入推荐人的社交视野。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风云演变中彻底失去踪迹?

要满足这个条件,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熟人网络。英国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一个150定律,意思是人因为受到大脑功能的限制,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是150人。

在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人才考核的时代,推荐人肯定是从身边的关系网上寻找潜在人选。而一个人能够维持紧密关系的人数上线仅为150的情况下,熟人网络成为当仁不让的选择。

而且,世家大族之间不断联姻,在人脉网络和社会资本累积上,这种优势进一步强化,直到成为可以和皇权叫板的力量。

但是,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必然会抛弃那些不合理的制度。以亲缘和联姻为基础的社会资源垄断制度,注定会走向瓦解。

历经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三代帝王的努力,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制度。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风云演变中彻底失去踪迹?

不管是世家大族和平民子弟,都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官场的入场券。

在科举初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的人,以士族子弟居多。家族的财富积累,家族历代传承的书籍,在他们的学业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有财富,无法支付不菲的教育费用;没有书籍,如何能够完成文化教育呢?

这种优势逐渐被打破。非大族出生的中榜者越来越多。这种趋势,在宋代以后更是常见。

制度设计的成功,即使影响深远,但让世家大族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消解,非一朝一夕之功。

接下来就是唐朝国运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在唐朝以前,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安史之乱时,世家大族传统上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世家大族这个群体的人际关系和财产都受到重创。

但这并不等于世家大族彻底丧失优势。他们的辉煌,会一直持续到晚唐结束。

3.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晚唐崩溃后,贵族彻底失去生存土壤

安史之乱平定后,门阀世家重新获得生存的空间。他们继续出任高官,占据朝廷上的政治资源,维持占据优势的上级阶层生活。

安史之乱之后,世家大族还能勉强维持以往的地位,在于安史之乱结束后,国家的政治局势多有波折,总体却趋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但晚唐开始,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藩镇割据,各方势力大混战。一切以武力为说话标准,对文化和文人的尊敬走到一个波谷期。

这一次,贵族门阀彻底失去了生存土壤。

晚唐的特点,大家都很熟悉。中央权力弱于地方势力,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治理。朝廷还必须看地方藩镇的眼色。

这使得晚唐到北宋初期,兵戈不止,用兵不息。

这其中,以黄巢起义对晚唐门阀世家最具毁灭性。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风云演变中彻底失去踪迹?

黄巢大军逼近长安时,唐僖宗就像当年的唐明皇一样,弃城而逃。长安城陷入无政府状态,一片混乱。等到黄巢军队进入长安,局势稳定了几天,反而更加恶化,因为军队开始失控。

在乱局中,一些唐朝高官选择用自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忠心;一些高官选择躲避于民间,但被发现后,性命不保。这一次,数百位高级官员失去了生命。

侥幸存活的人,发现自己一无所有。长安城的建筑都毁于战争,他们拥有的财富已经化作尘土。

以往他们也在家国剧变中失去财富和地位。但是凭借自身的努力、才能和人际网络,随着国家进入治世,他们很快就能重塑家族的地位和声望。这一次,他们面对的局势更加绝望,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一次兵戈只是长达百年乱世的序曲。他们无法重返官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重建家族。

黄巢之乱后,政变、宦官斗争和藩镇谋反,从不停歇。在一场接着一场的政变中,门阀大族不断遭到清洗。

躲过一两次动乱是可能的,但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有这么好的运气,能够连续几场灾祸。到了最后,经营了几百年的公卿大族,再也无力维持自身的地位和声望。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风云演变中彻底失去踪迹?

公元904年,朱温掌权后,下令把唐朝最后一任皇帝从长安带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洛阳。走之前,他下令军队屠杀唐朝宗室,拆除了整个长安城的建筑,驱逐百姓,从此长安成为一片废墟,再也没有回到首都的地位上。

对于长安曾经的盛世繁华,后人只能在史书中寻找记忆,在他的废墟遗迹中寻求感叹。

在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社会动乱中,没有人能够毫发无伤,旧时的门阀精英也是如此。他们拥有得够多,所以失去的也是做多。

等到宋朝立国后,统治者更加明白累世为官的大家族对于皇权集中的危害性,进一步强化通过科举制度选择人才,树立天子门生的概念。世家大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