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玛瑙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葛岭路17号,坐北朝南,背靠葛岭,面向西湖,依山傍水。
图2 玛瑙寺旧址大殿遗址 2004年实施的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对现有历史建筑予以维修加固,历史遗迹原状保护,其他参照《清代园林图录》玛瑙寺图,修复一亭、一阁、廊宇和后山门。现作为连横纪念馆使用。 图3 玛瑙寺旧址庭院 图4 玛瑙寺旧址清泉居 玛瑙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钱氏建,因旧址在孤山“玛瑙坡”而得名。 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法慧禅师智圆重建玛瑙寺,寺内有“仆夫泉”。 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宝胜寺”。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孤山兴建宫廷御用的四圣延祥观,玛瑙寺迁至现址。 绍定六年(1233)玛瑙寺讲师元敬创建高僧阁,著《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元至正三年(1343年),玛瑙寺僧芳洲掘地得泉,名“后仆夫泉”。 玛瑙寺毁于元末,明永乐间(1403-1424)重建。 明万历间(1573-1620 年),改作紫阳书院。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高宗南巡两次游寺,增筑寺宇,题诗作文,赐“香台普观”匾额,成为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之一。 图5 连横纪念馆 1926-1927年,《台湾通史》作者、爱国史学家连横,曾居住于该寺整理文史资料。 1929年,为拓宽北山街葛岭路,玛瑙寺遭毁坏,大殿尚存。1947年2月,玛瑙寺创办私立中正中学,寺舍更改颇大,时为静江路4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玛瑙寺成了民居,清末重修的寺院格局尚存,主要由山门、厢房及园林等组成,大殿已毁,仅存遗址。 2004年5月14日玛瑙寺旧址作为西湖宗教文化景观的代表之一公布为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在2004年实施的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中,对现有历史建筑予以维修加固,历史遗迹原状保护,其他参照《清代园林图录》玛瑙寺图修复一亭、一阁、廊宇和后山门。 2008年12月18日,连横纪念馆开馆。 图6 连横纪念馆 传统测绘 图7 玛瑙寺旧址鸟瞰 3.1 测绘报告 图8 测绘报告(部分) 图9 总地形现状测绘图 图10 仆夫楼一层平面现状测绘图 图11 仆夫楼正立面现状测绘图 图12 仆夫楼A-A剖面现状测绘图 3.2 测绘建档亮点 1.传统建筑的营造无法像现代工业化生产那般精准,但也因其包含了众多工种匠人们的手工技艺精神,才能呈现出每个历史建筑独特的人文价值。由具备专业素养的测绘人员在现场仔细甄别观察判断绘制成的测绘图体现了更多精微的传统营造细节。 2.传统建筑的结构组织方式中有许多隐藏的结构结点,若仅从表面以设备进行扫描或按摄影选点成像,这种表象的测绘图无疑将缺失极多营造技艺信息,无法达到历史建筑测绘存档的重要意义。由专业指导人员与建筑专业人员现场精准分析进行的测绘图,能纪录保存更多重要的建筑资料。 图13 仆夫亭照片与现状测绘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