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中外,融会贯通 ——《中国哲学史》​上 │ 书海遨游No.22024

 每日糊图 2022-05-24 发布于上海

书海遨游 No.22024

推荐指数:☆☆☆

   古今中外,融会贯通   

——《中国哲学史》上

原书阅读:781分钟

本文字数:1,933

本文阅读:6分钟

(注:本读后感仅为介绍和评论该书,供自己学习和研究,做些笔记和思路的整理。)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其实下册已经看了过半。这本上册全部在介绍“子学时代”,按照冯老的介绍,“儒家之兴起,为子学时代之开端;儒家之独尊,为子学时代之结局。”

坦率的说,诸子百家对于我来说也许只有孔孟老庄稍微了解些。看过这本哲学史之后,非常佩服冯老的一点就是他向读者展现了真正的百家齐鸣的历史。也让我知道了,“在中国历史中,自汉迄清,有大影响于人心者,非《周易》,而乃带《系辞》、《文言》等之《周易》;非《春秋》,而乃带《公羊传》等之《春秋》;非《仪礼》,而乃有《礼记》为根据的《仪礼》。”

很喜欢这种叙述历史的方式,按照冯老自己说的,采用叙述式和选录式相结合的方式。不光能看到原始的资料,还能有冯老的梳理和解读,当然还有最精彩的“融会贯通”。

这种“融会贯通”主要是两方面,一则是对比诸子之间的差异,打通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开始,“合同异”和“离坚白”之争,“盖或自物之异以立论,则见万物莫不异;或自物之同以立论,则见万物莫不同。”一直到《墨经》的离同异,合坚白。似乎就把一场甚至跨越年代地域的辩论赛呈现在眼前。都没有错,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前提假设之上。

很喜欢冯老的一句话,“现在哲学家所立之道理,大家未公认其为是;已往哲学家所立之道理,大家亦未公认其为非。”是是非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判断,从不同的观点来看,也许我们更多的是明白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的贴一个好坏优劣的标签。

以此也很喜欢冯老的态度,“伪书虽不能代表其所假冒之时代思想,而乃是其产生时代之思想,正其产生之时代之哲学史之史料也。”所以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思想,也许就是凑满了管中窥豹的管子。

“天下虽有名,而仍无共相。”也许这就是哲学史最简单的一句概括。

另一方面的“融会贯通”,是从历史的纵向对比角度发展到横向的中外对比。比如介绍孔子是如何颇似苏格拉底的,还有“墨子所主张者为'贱人之所为’,此其所以见称为墨道也。此犹希腊安提斯塞尼斯之学之见称为犬学。”等等,会很有意思的看到其实哲学的各个视角在中外哲学史上都能找到一个具体的标杆。

冯老也引用了希腊哲学家的分类:物理学(Physics)、伦理学(Ethics)、论理学(Logic)。来展现现代哲学的框架,让我受益匪浅:

1、宇宙论,“对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和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对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研究人究竟究竟是什么者和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对知识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研究知识之性质者和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这也牵出了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议题,“经验”和“道理”。“所谓纯粹经验即无知识之经验。在有纯粹经验之际,经验者,对于所经验只觉其是’如此’(詹姆士所谓’that’)而不知其是’什么’(詹姆士所谓’what’)”。

进而可以看到中外哲学的发展,乃至现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发展,也可以追溯到that和what的源头。“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如果中国哲学家更喜欢基于道理或者“是什么”而言,又有一个很值得回味的点,“孔孟之正名,仅从道德着想,故其正名主义,仅有伦理的兴趣,而无逻辑的兴趣。”也许这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地方。

关于这些“融会贯通”只能说是看完上册以后一部分的收获,还有具体每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熟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加上文言文和哲学的语境本来就不太习惯,一遍的阅读远远不够,值得再精读几遍。

总体来说,这第一遍已经是收获满满,虽然冯老也很坦诚的说,“写的历史永不能与实际的历史相合”,但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很多扇哲学思想的大门,期待以后的继续探索。

2022.05.08 



作者:冯友兰
1895.12.04~1990.11.26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