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过度神话的日本教育,是如何毁掉一代人的?

 优家教育 2022-05-24 发布于北京
文丨 优宝

1982年,日本政府削减了教学内容和课时,规定要给孩子们不上课的“宽松时间”(下午3点就放学了)。
 
1994年,日本再次削减教学内容和课时。
 
2002年,日本所有的中小学生从每周上课6天改为5天,圆周率只需背到3,每个孩子都应当被鼓励,严禁学校排名。
 
这就是日本著名的“宽松”教育政策。

如此眼熟的操作不禁令人联想起我们的“双减”政策,这会是“中国版的宽松教育”吗?这种政策最终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以下图片均源自: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截图
 

平成之豚
 
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惨败,国内百废待兴。
 
根据沈美华先生在《试论战后日本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的说法:
 
日本人自从二战失败以后,就开始卧薪尝胆,他们相信只有拼命的工作,拼命的读书,大和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于是日本文部省在1962年发表了教育指导意见的白皮书《日本的成长和教育》,其中重点强调:
 
 “要使日本复兴, 除教育以外别无他途 ,我们由于进行战争而使国家荒芜,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但是至少希望他们受到卓越的教育。”
 
在这一刻,日本人相信,只有把日本人培养成世界上素质最高的人口,日本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首先进行了教育改革,并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制度中规定,课本内容要减少不切实际的人文历史,让学生多掌握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要让日本未来的年轻人全都变成爱迪生。
 
这样的教育投入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日本经济快速进入高增长期。
 

 
1968年GDP总量跃升全球第二,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日本也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当时每个家庭手里可支配的金钱在呈直线形势稳步上升,竞争内卷由此产生。
 
手里有了富裕钱,衣食无忧后人类的第一使命便从脑海中觉醒,那就是传宗接代。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婴儿潮到来,但家长们发现,随着人口的增多,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少。
 
从激烈竞争大学名额,逐渐蔓延到整个基础教育,应试化教育应运而生,于是各种“私塾”便出现了。
 
这些和现代补习班如出一辙的教育培训机构,不断对学生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根据日本文部省官方调查显示,日本中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从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的44.5%,再到1993年的59.5%;
 
小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也从12.0%到16.5%再到23.6%。
 

 
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有心人”(后面会提到)的带动下,驱使资本方纷纷进入市场,培训机构把教育做成了一门高盈利的“生意”。
 
竞争与内卷迅速消耗着家庭财富,让大多数普通家庭苦不堪言。
 
怨声载道的社会情绪,迫使文部省在1976年顺应民意,发布了名为《关于改善小学、中学及高中的教育课程基准》的答复报告。
 
课本从300页变成了150页、没有应试教育、没有重点化高中、不准成绩排名... ...一切都成了“宽松学习”。
 
学生们下午3点就放学了,关于学习的一切都不需要竞争,更不能竞争。
 
好学校完全凭运气分配,成绩成了无用的摆设,甚至完全推翻了曾经带给过他们辉煌的教育制度。
 
但是,还未等宽松教育出结果,日本经济大萧条就来了,经济泡沫破裂,随着倒闭潮到来的是失业潮。
 
学无所成、就业压力、社会压力等多重重压之下,很多日本年轻人看不到希望,选择彻底“躺平”。
 

 
2016年,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引发了日本社会广泛的共鸣。
 
剧中展现着一个又一个没有志向,没有欲望,无心奋斗,长期居于家中甚少社交,将精力投入到娱乐消遣中,浑浑噩噩度日的年轻人。
 
他们被称为“平成之豚”。
 
其实说到底,这些问题都只是经济过度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然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为何日本人会选择如此彻底、极端的方式呢?
 
他们并非是脑子瓦特了,而是被人忽悠了,被他们的老大哥,美国人。
 

教育歧路
 
根据吉林大学曲梦晨博士的论文《二战期间美国关于对战后日本的占领与改造的政策制定》里的研究:
 
早在1942年8月,美国就成立了一个领土问题委员会,简称TS,随后又成立了战后计划委员会,简称PWC,接着又演化为了三部协调委员会,简称SWNCC。
 
这三个机构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战后对日本的各项政策。
 
彼时,日本刚刚偷袭了珍珠港,显然两颗原子弹尚不足以让美国放过日本,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管理日本人。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白玉平、曲铁华先生的《冷战时期(1945-1975)美国基金会对日本教育援助项目探析_兼论战后日本战后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因素》论文中提到:
 
美国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美国文化中心等等一系列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完全控制了日本的教育机构,对日本的教育界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洗脑。
 
他们通过在日本教育界和新闻界的代理人,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对日本过去几十年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彻彻底底的“反思”。
 
最后得出了一个结果:日本的教育体系没有融入国际社会,培养了一群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让每一个日本家庭深受其害,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980年,日本出台了一版《学习纲要》,强制让学生过上“宽松而充实”的生活,不再为了考试而考试。
 
同时也要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免得他们为了各种补习班支出大量的金钱,造成沉重的生活压力。
 
这些政策甚至精确到了学生每个学期的上课时长,比如小学生的上课时间从6135小时,降低到5785小时,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少写一些家庭作业。
 
1989年,又双叒叕出台了新的《学习纲要》,这次直接让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小学生不再学习“社会”和“理科”,只学习“生活”课,相当于退化到了幼儿园的水平。
 
2002年,干脆就把学生的课程直接砍掉了30%,把小学6年的课时再次减少到5367小时,中学减少到2940小时,学生们真的能够痛快玩个高兴了。
 
然而太多读书“很轻松”的学生,进了社会才知道,优胜劣汰早就在那儿等着他们了。
 
日本是一个缺少资源的国家,曾经人才竞争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随着宽松教育的实施,国民素质急速下降。
 
而人才出现断层后,那些依靠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日本大公司也变得后继乏力,纷纷被其他国家的公司取代,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有愿意“躺平”的家庭,自然也就有不愿意的家庭,他们开始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各种补习班照样偷偷上,社会分层由此产生。
 
那些名牌大学里,集满了上层社会的子女,他们毕业后纷纷进入了高收入阶层,巨大的贫富差距让普通人倍感绝望,一些底层产业开始丧失发展动力。
 
2016年,日本文部科学相驰浩特,发表了“强化教育”的演讲,宣布彻底放弃“宽松教育”,强调一定要大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思考的能力。
 
在走了30年的弯路之后,他们终于又重回正轨了,但代价是沉重的,他们失去了被称为“平成之豚”的那整整一代人。
 
对于美国人的幕后操纵,很多学者也并不认可这种说法,毕竟“宽松教育”的本质是好的。
 
其本意为减少教学中的“填鸭式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生存能力等等。
 
从“死读书”的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只是当一项政策被过度解读,再被社会舆论操纵洗脑,其所呈现出的结果便注定是扭曲且失败的。
 
就像优宝此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宁做平成废宅,不做狮城学霸?精英教育之国走进了死胡同》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与日本的“宽松教育”可以说是两种极端的对比,但他们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双减”政策,其实从我们还是学生时,减负的说法便一直存在,也一直在被执行。
 
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呈现出的矛盾与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
 
政府给出了政策,也控制了力度,却无法掌控每个家庭心中对于“鸡娃”的那个尺度。
 
这个答案只能由我们自己去寻找。
 
什么才是“鸡娃”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内卷下,你不鸡娃就会慢人三分,因此娃必须鸡!
 
但很多父母的鸡娃方式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强迫孩子学很多他不喜欢的东西,最后往往让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
 
因此在我看来,鸡娃其实不如鸡自己,家长需要不断成长、突破自己。
 
与其让孩子奋发图强,20年后走上成功道路,不如现在你就走一个成功的道路给孩子看。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