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最得意的一首诗,写尽人世繁华落寞

 txzhxsh 2022-05-24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文 | 向小园·  图 | 网络

图片

说起刘禹锡,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便是乐观豁达中又带着些许张狂恣意吧。

提起万物凋落的深秋,别人说“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刘禹锡却笑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面对坎坷漂泊的贬谪,别人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独凄凉;刘禹锡却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乐观。

他的诗歌简洁明快,风情俊爽,又常给人以睿智哲理的启示。

图片

余秋雨曾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事实确也如此,刘禹锡一生沉浮,有着许多阅尽沧桑变幻后的沉思感慨,其中诸多情绪都体现在他的怀古诗中,最为人称颂又熟知的便是《乌衣巷》了。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刘禹锡年少时常在江南游历,却从未去过金陵,每每提及总是遗憾,后来有朋友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白居易在读过后“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这首《乌衣巷》便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金陵,现今的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之地,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化后,到了中唐早已不复当初繁盛,今昔对比,总让人伤怀感慨。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点明时节与环境。朱雀桥,南京名胜,横跨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乌衣巷,东晋时期世族豪门的聚居地,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以开国元勋王导为代表的王家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谢家。

图片

当时王、谢两家名噪一时人才辈出,如王羲之、王献之、谢道韫、谢灵运等。那时的乌衣巷高屋深室、雕梁画栋,冠盖车马络绎不绝。

然而入唐后,乌衣巷却沦为废墟,荒凉破败,正如“花草”前点一“野”字,人迹罕至,草木疯长,荒僻悲凉。

李商隐曾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每每提及夕阳,总给人一种日薄西山的惨淡之感,刘禹锡正是借此意象,以“斜阳”为景,为原本鼎盛如今荒败的乌衣巷再度披上一层衰败寂寥的薄纱。

提笔至此,悲凉荒败的氛围已然足够浓郁,理应开始转入正题抒发感慨,然而刘禹锡却一反常态,仍旧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将诸多情感融入其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栖息在王谢两家高门大户屋檐上的燕子,如今却在寻常百姓家筑巢。

“旧时”二字,赋予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我们自然知道燕子寿命再长,也不能跨越数百年的时间长存不灭。

然而刘禹锡正是借助燕子这类候鸟有着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说明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人生至理。

昔日王谢两家的繁盛,也终究在历史的更迭中化为灰烬。今昔对比,藏而不露,读来余味无穷。

 图片

历史更迭向来盛衰难料,更何况是个人沉浮呢。

人这一生,须臾百年,不知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尽管总有物是人非之感,却也不必过度伤怀。

不同的阶段自有不同的风景,雏鹰固然朝气蓬勃,但秋日结果的树亦醇厚温暖。

惟愿你我,笑看来时路,共赏明朝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