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乌衣巷》鉴赏

 江山携手 2018-12-01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鉴赏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旧唐书·刘禹锡传》误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禹锡在19岁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江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译文】

  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

  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

  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

  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注释】

  1: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刘禹锡,中唐诗人。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石头城,古城名。本是古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用此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飞起。今为南京市。

  2: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3: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4:周遭:环绕。

  5: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6: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7:女墙:指石头城上得矮城。

    【赏析】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刘禹锡《乌衣巷》鉴赏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范之麟)

    附:刘禹锡写《石头城》时没来南京

     7月29日贵报《绿色家园》版《石头城土筑城墙犹存清凉山》文中,说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是“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登临早已废弃的东吴旧城石头城时有感而发”,这是个误解,刘禹锡写这首《石头城》时,还没有到过南京。

  《石头城》诗,是刘禹锡(772-842年)借金陵古迹抒兴亡感慨的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其他四首依次是《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在唐人的金陵怀古诗中,这组《金陵五题》以其思想内容的进步倾向、警醒立意与艺术技巧的纯熟,成为影响深远的金陵怀古诗中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其中的《石头城》与《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脍炙人口,起码在南京是妇孺皆知的。

  有趣的是,刘禹锡创作《金陵五题》时,还从未到过南京。《金陵五题·引》中说得非常清楚:“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又考证刘禹锡的行迹,长庆四年(824年)夏,刘禹锡由夔州刺史(州治在今重庆奉节县东)转为和州刺史(州治在今安徽和县),途中创作了与南京有关的“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七言八句《西塞山怀古》;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征召回洛阳,返洛之前,他宿愿得偿,畅游了南京(刘禹锡亲历南京,这是唯一可考的一次),并写出了“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的四联八句《金陵怀古》、“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的五言绝句《经檀道济故垒》等诗。如此,《金陵五题》实为824年夏到826年冬之间,刘禹锡在和州期间的作品,而其时刘禹锡并未踏访过南京。

  刘禹锡在没有来过南京的时候,却能写出《石头城》、《乌衣巷》这样情景交融的作品,当然反映了他对南京的了然于胸与心向往之,不过,他毕竟写的是意中虚景,我们不能演绎出“刘禹锡脚下的石头城”、“刘禹锡来此时只剩下一座寂寞空城”等等背离史实的想像。而从艺术上分析,虚景藏情,较之按实平铺直叙,更能包孕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理想,意境则尤为深邃含蓄。再者,刘禹锡以意中虚景咏金陵而又准确、精彩如此,也表明了寂寞、沧桑的文学意象,已经成为唐代文人———无论来过还是没有来过南京———对于南京的共同认识。南京,六朝时代贵为京都,繁华富贵,而隋唐的南京,地位一落千丈,寂寞空城,野草花,夕阳斜……于是,六朝古都南京,成了中国历史上生长咏史怀古文学作品的沃土,文学意象中的南京,抑郁哀伤也就成了显著的特征。

  顺带提一句,《石头城土筑城墙犹存清凉山》中所述诸葛亮在清凉山驻马坡留下“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云云,据权威历史地理学家的考证,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有来过南京。胡箫白

                                                                                (南京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