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总理曾留下三个遗愿,邓小平:一个也不答应,毛主席:答应一个

 yzhkl 2022-05-24 发布于云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鼓舞了无数年轻人。许多人因为这句话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奉献给了解放事业。以至于到了今天,千千万万的学子还把这句话当作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周恩来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句话。周总理一心为国为民,在年轻时曾经远赴欧洲和日本留学,学习先进思想。在西方,他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奉为圭臬。从此坚定了自己的内心,确立了要走的道路,回到中国后为国为民。

邓小平和周恩来曾经一起在欧洲留学,俩人都是有志之士。周恩来比邓小平大,所以周恩来一直十分照顾邓小平。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周恩来一直担任邓小平的兄长和老师。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可以说是近代的棠棣情深。但是在周总理去世后,他的妻子向邓小平提出了三个要求,邓小平没有一个遵守。上报给主席后,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只同意了最后一个。

周总理和小平的相识要追溯到1920年,二人一同在法国留学。不久这批有才能的年轻人就创建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算是核心成员。其实在法国的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生计二人不得不打工,在打工之余,邓小平还担任《赤光》杂志社的编辑,周恩来则是主要的撰稿人。周恩来十分欣赏邓小平的才能,所以早早地就让他来做自己的副手,相处十分愉快,两人的革命情谊也越发深厚。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二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增加活动经费,周总理提议开一家豆腐店,豆腐店都交由邓小平组织。周总理看出了邓小平坚毅的品质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并且十分欣赏。

法国留学结束后,周恩来回国任军事部部长。而邓小平觉得要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于是他选择去苏联进修。1927年,国内共产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党内急需人才。周总理不得不给邓小平发电报请他回来,小平接到消息后以最快的速度回国,并且在根据地工作。在根据地常驻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除了高强度地工作还有敌人的空袭和刺杀等生命危险。但是在此高压状态下,邓小平还是一丝不苟地处理工作,而且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周总理看在眼里,赞同在心里。对于这个好友,周总理十分关心,有一次他发现邓小平没有警卫员,出于安全考虑,亲自给他配了警卫员。

但是邓小平的一生也不是一直平安的。邓小平在一段时间里彻底远离了权利中心。而当时周总理的情况也不好,他被查出患有膀胱癌,癌症一直是绝症的代名词,特别是那个医疗条件不好的时候。但是周总理还是放心不下工作,他深知如果自己倒下,那么肯定会陷入混乱之中。所以他一直强撑着批示公文,甚至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在和马来西亚建交的过程中,总理随时有需要急救的危险,医护人员一直在旁边等候。

总理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想找一个人主持经济,于是他想起了邓小平。为了让其更有威信力,周恩来拖着病体也带着小平参加各种重要会议。周总理十分相信和认可小平的能力,小平也没有让他失望。经历了短暂的适应之后,邓小平复出了,把经济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主席也给过邓小平很高的评价,说他文武都是一把好手,很有领导的风范,工作能力强。在邓小平的引导下,国内经济连年上升,小平没有辜负总理对他的期望。

但是总理的身体却越来越不好了,在癌症的折磨下,总理于1976年1月8日去世。主席和小平都十分悲痛,总理的妻子更是泣不成声。稍作休整后,邓颖超告诉小平,总理的最后三个心愿,一个是不要举办告别仪式,二是不要开追悼会,三是采取火葬。邓小平知道总理不想因为他浪费资源,但是他实在做不到。主席思考后也只同意了火葬的请求。总理这一生把自己都奉献给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周总理恰如其分。清廉正直,刚正不阿,甚至临终前还要求不开追悼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