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年的毛泽东,面对周恩来等人逝世,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回韶山去

 冬不拉拉 2022-05-24 发布于安徽

1976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哀伤的一年,而对于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来说,也同样有着太多的哀伤和担忧。

图片

灾难接踵而至

1976年1月8日,全中国笼罩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悲痛中,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周恩来也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最亲密的革命同志之一。

消息传到毛主席的住处,护士孟锦云握报纸的手颤抖起来,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噩耗,更不敢将这个噩耗告诉毛主席。自从去年,毛主席的身体就日渐衰弱,心脏出现了问题,视力也不如从前,前段时间毛主席才刚刚做了一次手术。但是这样大的事情也不能不报告啊。最后孟锦云决定宣读消息的时间定在下午3点——毛主席午休后精神最好的时候。

主席的书房里,孟锦云捧着一大摞新闻报读着,将周恩来逝世的讣告压在了最后一层。最后新闻读完了,要读周恩来逝世的消息了,孟锦云放缓了语速,用低沉的声音读到:“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听到“与世长辞”4个字,毛主席的眼睛忽然睁大了,他似乎不太相信这个事实,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他似乎是在确认一样,默默的点了点头,耳后闭上双眼躺在了沙发上。在那一瞬间,两行热泪顺着主席的眼角流了下来。14日下午,孟锦云为主席念周总理追悼会的悼词,在听到动情处时,毛泽东,这位戎马半生的革命伟人竟然情绪失控,嚎啕痛哭起来。这样情绪失控的情况在主席的一生中都是从来没有的。

周总理的追悼会,毛主席没有参加。一些激进分子总在这上面做文章,说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感情并不算很好,连周总理追悼会都没有参加。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毛主席在听说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身体和精神一下子崩溃下来,以至于坐起来都不能够了。于是在周总理追悼会的那一天,毛主席才无奈地对工作人员说:“你们去吧,我走不动了。”

图片

7月8日,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朱德总司令逝世了。朱总司令的离开是非常突然的,1个月前,朱老总还是自己走着进的医院,而且当时也没有太大的症状,只是有轻微的发烧,可没想到这一病竟再也没有起来。朱老总去世的噩耗传来时,毛主席刚刚被推出抢救室,意识清醒后,他看到了面色沉重的华国锋。

“发生什么事了?”主席用微弱的声音问道。

“朱老总走了……”华国锋回答到。

“朱老总得的是什么病?怎么这么快就......”毛主席的声音哽咽了。

华国锋和周围的工作人员赶紧上前劝慰,毛主席什么都没有回答,只是默默的躺在那里,良久才说出了一句话:“朱毛,朱毛,朱之不存,毛将焉附。”

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242769人在地震中丧生,164851人受了重伤,656136间民用建筑倒塌,4204个孩子成了孤儿。占全国经济百分之一的工业大城市,一夜之间成为废墟。地震也波及到毛主席的病室,毛主席的病床和周围的医疗设施都随着屋子剧烈地摇晃。工作人员都马上意识到了危险,他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寻找可以保护主席的防护工具。而主席这时,却异常地平静,他双目微闭,如从前指挥打仗时一样冷静,因为无法说话便用手势安抚着身边的同志。

一切平息下来,主席将汪东兴叫到了身边,说:“地震了,你去了解一下情况。”

图片

28日下午,有关地震的情况报告送到了毛主席的床前,毛主席急切地接过报告,艰难地读了起来。当看到20多万的死亡人数时,毛主席面色一下凝重起来,两行泪水划过了他的脸庞。他不停地嘱咐身边的华国锋同志:“一定要安排好灾区人民的生活!一定要安排好灾区人民的生活!”

要回韶山去

一场致命的天灾,三位革命挚友的离去,身体健康的崩溃,1976年对于毛泽东主席来说,实在是太艰难了。而这唐山大地震偏偏是在自己的革命同志相继离去后发生,这实实在在是让他毛泽东一个人扛这所有的灾难啊!

更何况,国内的很多矛盾都还没有解决,国内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下一步的路还有待定夺,党内的一些年轻干部已经有了贪污腐败的苗头,中国的财政经济因为动荡局势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已经变得十分匮乏。可是,陈毅走了,贺龙走了,周恩来走了,朱德走了,而且很有可能过不了多久他毛泽东也要走了。

巨大的压力和深深的哀愁折磨着毛主席的心,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了。他时常出于昏睡之中,由于肺心病,他的呼吸已经十分艰难,需要时时插着氧气管,由于运动神经元萎缩症,他的吞咽功能也受到损害,很多时候要靠鼻饲来完成进食。

病床上的毛主席不再喜欢自己作诗,而是更愿意听一些古人的诗词朗诵。《贺新郎》就是他最经常听的诗词: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毛主席躺在床上,眼睛微闭着,任凭那悲凉的旋律充满整个房间。当听到“举大白,听金缕”时,一股凄凉的感觉涌上了毛主席的心头,他喃喃地从嘴里念出了自己的诗句:“君且去,休回顾。”是啊,同志都去了,虽然竭尽全力地挽留,可最后还是去了,不过“君且去”吧,不必“回顾”了,毕竟这中国还有他毛泽东,至少还有他毛泽东。

病中的主席常常地重复的说一句话,工作人员看到他一直在重复,以为是是很重要的工作指示,就拿出笔准备记录。可是仔细聆听才知道,主席没有说工作的指示,而是说了一句很普通的话:“回韶山去,回韶山去。”

“回韶山去。”多么普通的一句话啊。所有的工作人员因为这句话而失声落泪。是啊,主席想家了,戎马半生、威震美帝、傲世东方,如今风烛残年,也有了落叶归根之意了。

图片

再铁骨铮铮地汉子,也会有脆弱的时候,再意气风发的英雄也会有思乡的情结,因为他们漂泊半生,都会累的。主席这样想回家,难道也是累了?

其实,主席的确很想回家,从心中思念着韶山冲,可是那种思念却不是心灵的疲惫,而是一种深深的追思。

当年在韶山冲,他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邹春培先生,将自己由一个顽皮吵闹的孩童“打”成一位孜孜不倦地学子。

也是在韶山冲,他写下了第一首豪气十足的七言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茵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还是在韶山冲,他向父亲表明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志向,并怀揣着远大的志向走进了长沙师范学校,并结识了蔡和森、周世钊这样的革命好友,认识了杨昌济这样的新思想启蒙老师,将革命的火种接在心里。

又是在韶山,他在“共产主义的学校”学有所成,重返故乡将革命的思想宣传到民间,为今后与朱德会师的秋收起义打下基础。

韶山冲是毛主席知识启蒙的摇篮,更是毛主席革命路程的起点。这里意味着青春,意味着激情,意味着起点。在这里,革命战友们非但不是离去,反而是刚刚来到。虽然时间已经是1976年,但这里——韶山冲,永远都是1926!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26年,多么美好的一年啊!这一年,毛主席在湖南主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故乡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火种。也是在这一年,他第一次见到自己今后至亲的革命同伴——周恩来。

互相交流才知道,两人不但在革命观点上出奇的一致,甚至在革命工作的进程上都是同步的:1918年,毛主席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在湖南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周恩来就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毛泽东成为最早的代表之一;同一年,巴黎共产党小组在法国巴黎成立,周恩来也是最早的成员之一。1925年,毛泽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宣传东征的伟大意义;同一年,周恩来亲自参与领导了两次东征。也许这就是默契吧,即使素未谋面,也能在任何事情上做出相似的选择,简直就像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冥冥之中的指点。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默契,在面对蒋介石制造的迫害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时,所有人包括陈独秀都主张委曲求全,却只有周恩来站在了他毛泽东那一边,主张武力反击。

“毛周”之间的这种默契在古田会议时,更显出了特有的魅力。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与朱德在军队是集权指挥还是分权指挥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作为调解员的陈毅本来非常擅长分歧的调和,但面对“朱毛”之间的分歧却没有了办法,周恩来奉命参与“朱毛”分歧的调解,用自己独特的口才,将集权与分权的利害剖析到明面上,并使所有人从心里支持毛泽东的集权指挥思想,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集权指挥才是明智之举。

1934年,毛泽东遭到了博古等人的排挤,军事指挥权也被剥夺。红军因为博古的不利指挥,节节败退,不得不走上长征的道路。对博古等人的顽固不化彻底绝望的毛泽东,决定不再与大部队一起撤退,独自驻守瑞金寻找生机。当时,很多同志都是不怎么看中毛泽东的,认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老土,”所以毛泽东不愿随部队转移,也就随他去了。但是,周恩来却不这么认为,周恩来明确的告诉所有的同志,红军没有毛泽东,就岌岌可危了。周恩来连夜策马赶赴毛泽东的住处,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整夜的畅谈,第二天毛泽东决定随军出发。

什么是默契,别人不明白我,而你明白我,别人有时轻视我,而你永远都重视我。

图片

遵义会议,周恩来力主毛泽东参与最高机构。抗日战争时,周恩来为毛泽东在国统区开辟“文艺战场”。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做毛主席全面军事指挥的总参谋。

无论何时,周恩来都是他毛泽东最知心的伙伴,最万无一失的军师。

还有朱德,如果说周恩来是他毛泽东的伙伴,那么朱德就是一个对毛泽东即爱护又服从的“大哥”。毛泽东比朱德年轻七岁,在理论知识和革命经验的总结方面要胜过朱德,但是朱德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却比毛泽东更丰富,是军队实际的指挥者。

1927年,毛泽东组织了秋收起义,可是由于队伍多中大多数成员都是学生、农民,军队的战斗力不是很强,战士的战斗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毛泽东为此整日愁眉不展。不过,第二年4月,朱德带来的800名将士,为毛泽东解决了燃眉之急。朱德的800名士兵,几乎都毕业于黄埔军校,且都是清一色的北伐铁军战士,战斗力、战斗经验绝对是不容置疑的。自此以后,毛主席带领的部队与朱德的部队融为了一体,战斗力倍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日益强大。

1935年张国焘召来川、康省委扩大会议,企图用舆论压力逼迫朱德放弃与毛泽东北上的决定。但是朱德拒不顺从,并表示坚决支持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定。张国焘又制造混乱的方式逼迫朱德,甚至断绝朱德部队的伙食供应。朱德临危不惧,给中央发电报,揭露张国焘的阴谋。朱德对张国焘说:“你张国焘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

图片

1937年,王明从苏联回到延安,将“百分百布尔什维克”教条主义的毒素带到了延安。由于王明是被斯大林派来的,威信更高,毛泽东的指挥权就受到了排挤。朱德得知后从抗战前线赶回,全力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权,协助毛泽东纠正党内路线,揭露教条主义的危害。他大声呼吁:“党在二十多年奋斗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领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

什么是大哥?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伸手去帮助自己。什么是服从自己的大哥?就是即便帮助了自己,也依然情愿听自己的指挥。

朱德当之无愧,就是毛主席那个服从的“大哥”。

可现在,伙伴走了,大哥也走了。现在是1976年,不是1926年了,一切都变了。

回去,回去,回到曾经的革命同志中去,回到那友情与激情都澎湃燃烧的岁月中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