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雄无用,空留慨叹——解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解读其人

 810的老好人 2022-05-24 发布于广东

英雄无用,空留慨叹

——解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解读其人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本应该是位将帅,却生生地被逼成了一位诗人,不能在军事史上留下赫赫战功,却在诗词史上留下熠熠芳名。于他自己而言,他绝对不想把生命光耀在诗词上,他更想的是功绩光千秋,事业耀中原。惜乎!时不他与,只留下亘古的遗憾,却也成全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遥想当年,辛弃疾也曾年少得志,意气风发。当时北方金人沦陷区汉人起义声势浩大,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兵力甚至达到二十余万人,文武双全、智谋过人的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一,却深受耿京赏识,成了这支起义军的掌书记(相当于副官、机要秘书),并在屡次征战中亲历战场,上阵杀敌,血战建功,“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就是他对这一段战斗生活的自我写照。可惜后来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军被金人镇压。当时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以共同抗金的辛弃疾在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这个消息,悲愤交加,便率领五十多人奔袭拥众数万的敌营,把叛徒张金国擒拿带回南宋建康,一时壮举,媲美赵子龙长坂坡的传说。

然而到了南宋,辛弃疾虽然一时也受到南宋朝廷的逢迎,,但由于归正人的身份,以及其他一些诸如政治和自身性格等原因,一直被南宋统治阶层猜忌、排斥。虽一次次上书,一次次争取,却终是不受重用甚至屡受打击,到最后只能销了将帅梦,做了田舍翁。诸多悲愤和慷慨,只能酿于心里,形于笔端,成了诗词,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历来被当作辛弃疾词作的代表作,这首词豪放而悲壮,沉郁而苍凉,最能体现辛词的风格。这首词,词题是说登亭远望,词意却在论政谈兵,词情似在怀古,词指却在伤今,将辛弃疾的襟怀与抱负、慷慨与悲愤都融于句中,既有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与敬仰,也有对现实权臣的讥讽与劝告,既有报国杀敌、雄心不已的自勉,也有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失落,千情万绪,融于一调,展现了一代失意英雄阔大的境界、雄伟的气魄、沉痛的内心。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66岁。当时权相韩侂胄准备北伐,收复失地,于是启用了辛弃疾。虽年事已高,但终生以驱除金人,收复中原为己志的辛弃疾欣然领命,出任了镇江知府,为北伐做前期准备。然而正当辛弃疾踌躇满志,想要大展身手的时候,他却没想到,他只是一张为韩侂胄巩固权势、挣取政治声名而打出的随时可以抛弃的牌,人家根本没当他一回事,他很多军事见解根本不被采纳。韩侂胄不懂军事,却想以北伐之名赚取政治资本,所用之人又多纸上谈兵之辈,于是在准备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匆匆发动北伐,最终大败而归,使得南宋失去了与金人抗衡的能力。辛弃疾北伐之愿比谁都热烈,但深知打仗非儿戏,在物资、情报、兵员战力都还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他认为不能轻率出兵。然而他的话并无人听取,反而引起了韩侂胄之流的反感,在争议中以“用人不当”之名被驱逐出队伍。失落和忧愤无以排解,诗人登京口北固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词的上阙缅怀英雄,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敬仰,也表达了自己对功业的渴望。辛弃疾崇尚各类功业英雄,大禹、刘邦、李广、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纷纷呈于笔下,借以自勉,也借以自喻。这首词也不例外。上阕词中重点提出了两个英雄人物:孙仲谋孙权、刘寄奴刘裕。这两位英雄,一位在三国时平定江东,成为江东之主,与刘备、曹操构成三国鼎立之势,一位在南北朝时争权天下,建立南朝宋,一时威势无匹,都是有着赫赫功业的人物。而这两位英雄,一位在江东立足,一位在京口定都。诗人登高远眺,视野过江而巡,自然想到孙权,视野收回京口,自然又想到刘裕,视野内外,都引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他多么渴望能像这两位英雄那样,能够有一番伟大作为,青史留名。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被抛弃不用。他只能独登山亭,对着江风,听着江涛,无限失意。他不禁感叹:这江山,历经千古,再也找不出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了,那风流,哪怕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也被雨打风吹去了,我无他们的机遇,更只能在这里默默远眺,看着斜阳,看着草树,我的功业,究竟要怎样才能实现呀!诗人之悲,隐藏在慷慨之后,那豪迈之语,怎么也掩饰不住他的怅恨与无奈。

词的下阙溯古及今,写出了自己对现实的忧虑,也写出了对自身命运的不忿。起笔三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写了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败,最后只能仓促逃回的历史事实,用以讽刺韩侂胄等人如果仓促北伐,终将落得失败而归的结局。只是他一语成戢,人家不听他的话,历史悲剧又重演了。金人是强大而又残暴的,并不是空靠热情与壮志就能打败的,在北方与金兵直接对抗过,历经多次生死对战的辛弃疾深深明白这一点。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他记得四十三年前,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如火如荼的起义浪潮之中奋死厮杀,双方死伤无数,虽有扬州百姓暗中相助,最终义军还是不敌金兵,金人战力,可见一斑。南宋不仅需要物资、情报等各个方面的配合,更要有建起一支强大的军队,还要统一当权者内部的意见,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还要鼓舞起南宋百姓的斗志,甚至还要争取沦陷区百姓的支持。然而这时,这些条件还不完善,匆匆出兵,也就只能被金人一举击溃,白白浪费了南宋积蓄的实力,散了北伐的士气,遗祸将来。

相比于韩侂胄等人的操之过急,辛弃疾是冷静客观的。其实他内心中也着急,一方面他自己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一方面他也知道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沦陷区人民已渐渐被奴化,已经在金人的统治中渐渐麻木,即使南宋打过长江,得到的支持也只会越来越少。他在词中写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其实内心中就充满了无奈与焦虑,他想到沦陷区的百姓此时或许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甚至都已经把异族君主当作神祗来膜拜,这是何等痛心的事呀!如果不早点收复失土,北地沦陷区的民心还会向着赵宋朝廷吗?所以他对北伐的焦急与渴望,比之韩侂胄之流只会更强烈,但是站在政治和军事的高度上,辛弃疾却能够强压这种冲动,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他甚至已经开始训练新军,等着形成战斗力。然而他始终不是掌权者,当所有基于现实的谨慎被夸夸其谈而又沉湎于“封狼居胥”的美梦中不可自拔的韩党视作无能、胆小、老而无用,当他失去利用价值之后,自然也就被排斥出去。辛弃疾只好离开,可是内心有万般不甘。然而又有谁能赏识他的英雄才气呢?人家只不过是把他当作无用老夫而已。所以他不免长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即使是勇武的廉颇,也有被嫌弃的时候,何况是他?他不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而不管怎样自我安慰、自我激励,冷酷的现实是,他被忽视了,韩侂胄不能真正用他,那庙堂之上高高坐着的皇帝更不会去过问他,只能空自悲慨。复杂的情感达到了顶点,最终也就只能用这么一个长问喷发而出,这一个长问,也是一个长叹,他问遍了千古,叹遍了千古,直到今天,也无人能予他满意的解答,只能接着长叹,古人为他长叹,今人为他长叹,后世还是为他长叹。

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每一位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兴亡结合在一起的志士最沉痛的悲哀。生逢那个时代,满怀爱国激情却又不得不寄希望于统治者奋发进取并予以他重用的辛弃疾是不幸的。求田问舍不应该是他的终结,红粉琼浆更不是他的追求,诗词歌赋也慰藉不了他焦灼而空虚的内心。他曾经多少次幻想能够挥师北上,解救沦陷区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多少次幻想能够杀尽金兵,整顿朗朗乾坤?他多少次幻想能金銮论功,垂名青史?然而一切只能在酒精中呈现而又幻灭。他,是痛苦的,放不下这一心结,到死都仍在呼喊:“杀贼!杀贼!杀贼……”那是怎样的期许?那是何等的悲壮?那是英雄用尽生命的最后力气发出震响尘寰的呐喊,此刻,似乎还声声在耳,摄人心魄。

辛弃疾去世的时间离他写下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只有两年。本来凭着他的身体素质,他不止活68岁,但是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使得他身心憔悴,尤其是这最后一次令他从希望的巅峰跌到失望的深谷的打击,更令他痛苦不堪,最后生了重病,灭了生命之火。

辛弃疾终究是去了,千般不甘,万般遗憾,唯一让人在慨叹之中留下一点安慰的是他留下了六百余首足以光耀千古的词作,把他的一生、把他的情怀、把他的壮志与气度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后人可以可以诵读,可以品味,可以瞻仰,当然,还有更多的慨叹。

英雄无用,空留慨叹。辛弃疾是失意的,读他的词,有豪迈,有悲壮,有自诩,有不甘,有奋发,有失落,一切情感的交织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感慨和嗟叹。辛词完整地记录了辛弃疾的一生,要读懂辛弃疾,一定要读懂他的词作,读懂他的词作,可以从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