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昵称48898074 2020-02-29

说到“词”这种文学体裁,它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经过五代,到宋代时发展到空前繁荣的景象,发展高度等同于唐诗,因此,我们较为熟悉的,市面上看到的书都是“唐诗宋词”,也就是古代文学史上文学体裁中的两个极具典型的高峰!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从古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市景我们可以知道,由于那时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就会开始发展艺术了,当时普罗大众有很多休闲娱乐的时光,听听唱词就是最普遍的一种娱乐方式,再加上宋代的知识分子们也很喜欢创作词,因此,词在宋代也就异常兴盛。

“词”最初叫“曲子词”,顾名思义,跟音乐有关,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歌词!因为它是从诗歌发展而来的,所以又叫“诗余”,又因为它的词句有长有短,长短交织,又被称为“长短句”!

字数不同也有不同的称谓:

  • 小于58字的叫小“小令”
  • 在59~90字之间的叫中调
  • 大于91字的叫长调

词的段落称为“片”、“阕”,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后两者比较罕见。

一开始作的词都只有词牌名,而且词和曲调的风格统一,后来由于新作的词越来越多,光看词牌名已经满足不了词的内容的需要了,于是后面用“·”间隔开的就是词的题目或是小序,概括词的内容!是为了区别同曲调不同词意的。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副标题”。

我们通常看到一首词,比如《雨霖铃·xxxxx》就是用的“雨霖铃”的曲调,“·”后面跟的是词的大致内容。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说到“雨霖铃”的词调来由还有个故事:相传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一天雨中行路,走在山谷中突然听到了铃声,雨声和铃声交错在一起,再加上雨天的景致,听起来格外的凄清哀婉,唐玄宗忆起逝去的佳人,便写下了这首曲子。这说明古人对于音乐的表达也是十分的敏感的,词曲搭配更能展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按照词的风格,可把词分为两大词派:一种是婉约派,一种是豪放派。

  • 婉约派的内容一般都是婉转含蓄,描写的是离愁别绪,儿女情思之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如李煜、柳永、宴殊、李清照等。
  • 豪放派的内容一般都是恢弘雄放,描写的是军情国事或是感怀历史之类。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范仲淹、苏轼、辛弃疾等。

下面所提到的这首词就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赴镇江任知府备战期间写的,“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说在京口的北固亭感怀历史,追古抒情。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城北有北固山及北固亭,北固亭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在古代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66岁的辛弃疾登上了北固亭,看着这滔滔的江水,面对这历史的古城,放眼远望,想起在此建功立业的英雄,想起国运和自己的身世,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6岁的他要去征战,他又有什么样的身世呢?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亦是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生长于金人占领的区域,因此从小就有恢复中原的志向。22岁时,便拉起了2000人的队伍开始实现儿时的志愿。

南宋人洪迈曾写了一篇《稼轩记》,形容辛弃疾的神勇:“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说有一次他听说抗金起义军中有卖国投敌的叛徒,他立即率领50人直奔五万余人的金兵营地,为了避免不小心发出声音被敌人发现,他们把马蹄包裹起来,减小声音。然后每人嘴里含一根筷子一样的竹木棍,日夜兼程、一路狂飙,不吃饭不喝水的连夜生擒叛徒并把他绑在马上带了回来,这足以说明辛弃疾有着非凡的胆识、谋略和勇气。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生长在北方的辛弃疾为了尽展才略,抗金杀敌,便投奔了南宋朝廷,然事与愿违,由于当时南宋朝廷懦弱畏缩,甘心向金纳贡求和,使他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一生力主抗金,却不断遭到猜忌和排挤,每当他主张抗金,便会被罢职,长期落职闲居于乡间前后有二十余年。他的理想是做统兵将领,驰骋沙场,但生不逢时,偏不遂愿,满腔热血,一身才干却无处施展,便转而以笔作剑,在词坛上建功立业。

武艺高强,军人出身的辛弃疾,词像其主,充满了英雄气质和战场风光,从刀枪剑戟,到弓箭戈甲,从铁马旌旗,到将军骑兵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和意象,形成了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由于20多年的乡村生活及对乡村生活的熟悉与热爱,所以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也极其细致生动,如《西江月》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首创的“听蛙声预丰收”的写作手法,突显了乡村里欢乐又充满诗意的意境,这种乡村图景的多方面描述也格外的丰富多彩、清新自然,这种书写农村田园生活的风格在词史上也堪称唯一!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如此高的评价!了解了词人的故事后,就来欣赏一下这首经典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现在已经无处寻觅了。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屡变,曾经的繁华景象、一代人物的文采风流也已经随着风吹雨打和时光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但他的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将交相辉映。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孙仲谋: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文韬武略,与刘备联盟一致对抗曹操,为巩固联盟把自己年轻的妹妹孙尚香嫁给了50多岁的刘备,引发了一场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连他的对手曹操也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在斜阳里,草树的掩映下的普通小巷,据说是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这里用“寻常”形容“巷陌”,强调刘裕出身孤寒,并不是什么贵族、大家子弟,却仍然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寄奴:即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原是东晋大将,出生于京口,寒门逆袭,以京口为基地起兵平定了贵族军阀桓玄的叛乱,取代了积弱不振的东晋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他几次挥戈北伐,收复百余年沦陷于异族的版图(黄河以南广大地区)。

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刘裕沙场征战的声威与气势被辛弃疾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象的概括出来。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上片的两位英雄人物都在京口建立功勋,都勇敢面对北方强敌,从百战中创建基业。与曾经的统治者怯懦偷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意在劝勉皇帝学习古人励精图治,这也是辛弃疾之所以推崇孙权、刘裕的目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的年号。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没有周密的部署和充分的准备便仓促北伐,落得大败而逃的结局,本想赢得“封狼居胥”的壮举,也随之彻底化为了泡影。

草草:轻率。

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宋军北伐,被北魏军击败,北魏军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赢得,剩得,落得。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封狼居胥:说的是汉代名将霍去病的故事。霍去病为抗击匈奴,率军远征,歼敌七万余人,俘获许多匈奴贵族,后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内蒙古境内),经此一战,匈奴逃到了遥远的地方,大漠以南再无匈奴。

辛弃疾借典故从反面总结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要避免重蹈覆辙,要充分做好北伐的准备,切勿轻敌冒进,仓促上阵。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追忆过去以及自己的抗金历程:四十三年过去了,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的抗金场面……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往事不堪回首,如今在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斥着老百姓的当神一样的祭祀供奉,却忘了它曾经是异族皇帝的行宫!

可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元嘉二十七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这句寓意人们遗忘的很快!那金人南侵的历史,不也很容易就忘了吗?!可见作者的急切又悲哀的感慨与心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有谁来问,廉颇的饭量如何?辛弃疾认为北伐虽困难诸多但也有胜利的希望,关键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同时,也以廉颇自喻、自比、自荐,表示自己虽然已66岁,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然有抗金报国之力。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一心想着赵国!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无独有偶,辛弃疾满怀希望的以为自己终于等到了渴慕已久的为国效力的机会,积极投入北伐的准备工作,派人勘察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缝制军服,预备招募壮丁,充实军力。但当时的执政者韩侂胄独揽朝政,积极筹划北伐,目的是希望通过抗金胜利提高自身地位!他先将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辛弃疾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是想利用他元老重臣的身份和主战派的招牌作号召天下的幌子,并不重视他的意见!

不久后,就彻底被弃用!再次落职南归!为此辛弃疾无比悲愤的发出“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出自《瑞鹧鸪·乙丑奉祠归舟次余干赋》)怒斥朝廷不是真的爱惜人才的仰天长叹!

经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辛弃疾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稼轩祠提词“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赞颂了辛弃疾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也高度评价了辛弃疾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

“空有杀敌英雄梦,却做田园牧歌人”一代文武双全的英才,一生只为报效国家,却如此生不逢时,上一任执政者胆怯懦弱,不敢战,下一任执政者独揽大权,不让战!一身才华,满腔热血,竟会无处施展!感叹遗憾之余,也赞叹“以笔为剑”的功力之雄厚,用典贴切之自然,意境之慷慨,心绪之悲壮!

同样是“怀古”,辛弃疾的词虽没有同是豪放派的另一位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种“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的旷达和雄迈,但却在众多典故中借古抒情,由古及今,使其爱国之情与难酬之志多了几分悲凉、苍劲,也正因为如此,也铸就了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丰碑!而这也只是“宝藏男神”辛弃疾诸多才情中的其一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