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短味浓韵无穷 ——王安石《元日》赏读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春节是中国人内心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我们将之称为过年,它寄寓了中国人对幸福、祥瑞、团圆、喜庆等等一切美好的期许,更让人们得到庆祝、恭贺、欢聚、游赏等等实在的快乐。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份关于过年的感受。这种感受,从古而来,延续于我们祖祖辈辈、子子孙孙,尽管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这种感受不尽相同,但是,它却有着共同的欢乐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我们永远眷恋并一直品味的年味。 关于过年的诗词可着实不少,许多诗词大家都曾经写过,比如温庭筠、范成大、梅尧臣、文天祥,都有不错的诗词作品。但是真正充满喜庆色彩而又为人们耳熟能详还是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小诗《元日》。 本诗的内容其实也简单,用了爆竹、春风、屠苏酒、丽日、桃符等几个意象,把过年的喜庆气氛渲染出来,表达诗人对过年的快乐感受。说白了,就是王安石将他感受到的年味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但是他的这种感受,却正能真真切切地把千百年来人们对过年地感受表达清楚,所以能为千百年来地读者所认同,接受,于是就成了脍炙于人口的佳篇。 元日就是大年初一,这是辞旧迎新最重要的日子,更是过年最有代表性的一天。这一天普天同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会融合进这喜庆气氛中。作者择取元日来写作,更是能够把年味写得突出。当然,古人过年,跟今人过年,从文化风俗方面会有不同,但同时,我们也从这首诗中看到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韵味。 本诗以爆竹起笔,爆竹也就是鞭炮,以前过年在汉民族区域是一定会放鞭炮的,所谓“鞭炮一响,黄金万两”人们对新年的期许可以说是从放鞭炮开始的,鞭炮不仅会驱除旧年的霉运,还会给新年带来好预兆,为了好兆头,但凡人家稍微有点经济能力,都会选择放鞭炮。你随意到一个地方去观看,就会看到鞭炮会一家连着一家,一串连着一串,迅速点爆。鞭炮声响震天,烟火弥地,就把过年的气氛直接推向热闹的高潮,这时候,人们就会出来围观,大人们会相互品评谁家的放得更大气,小孩们会在炸完的鞭炮纸堆中寻找没被点燃的遗漏鞭炮,然后弄个香火跑个地方去点爆了。调皮的甚至会在点爆后恶作剧地扔到谁的身边,把人吓一大跳。有点可惜的是,现在处于环保的目的,城市基本是不燃放鞭炮了地,农村地方这种风气也消弱了很多,那种热闹地感觉,自然也被消弱了一些,就只能存于我们的美好记忆当中了。当然,时代向前,新的风俗也会出现,过年,它必然以新的内容,让我们产生新的感受。 诗中还写了春风、丽日,直接就点出了春天的感觉。大年初一,正是春天真正来到的第一个日子,所以我们也才会把过年称为春节。万物伊始,始于春天,更始于元日。如果要写,诗人可以写很多春天的意象,比如似锦的繁花,比如复苏的草木,还比如欢飞的燕莺,都足以衬托出春天勃勃的生机。但是诗人不写,围绕着元日的主题,诗人仅仅用了春风、丽日这两个意象,把过年的温暖简洁地展示出来。这春风是温暖的,它足以融化冰雪、祛除严寒,更能吹入人心,让人们感受新春的喜庆;这丽日也是温暖的,它足以照亮阴暗,消除苦痛,更能带来吉祥,让人们感受新春的美好。有风,则无雾,有日,则无雨,这是多么好的新年兆头啊!这正好满足人们对过年的天气要求,更契合人们对新一年的心理期许。在这样的天气之中,人们更能进行户外的庆祝活动,将过年的节目充分展示,是舞龙舞狮,还是祭祀祷告,都更能呈现过年的气氛。 诗中还写到了屠苏酒和桃符,将过年的味道酝酿得更浓。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实际上喝屠苏酒不仅仅是为了驱邪避瘟,更是为了让过年的气氛更融洽。难得一年,全家老少又能够集中在一起过一个太平年,喝酒庆祝必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助兴节目,尤其是大人们,辛苦操劳了一年,在这一天终于能安闲下来,小酌几杯,意兴盎然,痛饮一场,酣畅淋漓。当然也不一定只是屠苏酒,其他美酒也可以同饮,当然也不仅仅是喝酒,一年之中最丰盛的食物就应该在今天置备,别说有钱人家的珍馐玉食,就是普通百姓也尽量弄些鸡鸭鱼肉,犒劳一下一年以来未曾满足过的味蕾。吃吃喝喝,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过年最大的实惠。然后就是挂桃符了。同喝屠苏酒一样,挂桃符也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已经挂满一年的旧桃符在新年是一定要换新桃符的。这样才能让新的一年邪气不生,邪运不来。今天这个风俗似乎没保存下来,却发展为贴春联。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贴春联是过年必做的事情。人们必定要挑选最喜庆祥瑞的联句,在门楣上贴好,也就昭示着一年的好运气。红红的联纸,也为人间增了不少喜庆的色彩。 本诗很短,也很简洁,但是不减浓浓的年味。这样的过年,必定是让人欣喜的。当然这首诗写的也不单单是王安石自己对元日对过年的感受,他的这种感受也能反映人们的普遍心理。更重要的是,诗人把这种感受放大了,将这种感受普遍为对整个人间的祝福。这体现在诗中“千门万户”这个词上。这“千门万户”必定不只是朱门大户,更有民间的篷门小户,普天同庆,普天同乐,这样就有了大同之意了。不管是春风、丽日,还是爆竹、屠苏酒、桃符,诗人看在眼里,享在心上,同样他也希望天底下的老百姓也能看在眼里,享在心上。这是一种博爱情怀,也是老百姓的普遍心理。所以,这首小诗,不仅渲染了过年的热闹和喜庆,也契合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所以它不仅存世,也为世人广而宣之。 过年,读《《元日》这首小诗,真是韵味无穷,浮想联翩!读者诸君,您们也来读读这首小诗吧! 最后,借此机会,也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