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阿房宫属于秦都咸阳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知道阿房宫的性质,有必要弄清楚秦咸阳城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关于秦都咸阳的建设规划,学术界多有论述,将分从三个方面予以简述。本章主要讨论“咸阳城的兴与衰”。 咸阳作为都城的存在,经过秦国七代国君长达144年(前350—前206年),将近一个半世纪,从秦国国都到秦帝国都城,咸阳的都城史经历了从“兴”到“废”的四个阶段。 1.初创期:从秦孝公十二年到二十四年(前350—前338年)的12年间,秦孝公重用商鞅对内实施变法以图强,对外发动战争,向魏国收回河西地。当时的都城栎阳距离前线较近,不能长期滞留,就择地咸阳,辟以为都,先建造了冀阙宫廷及其宫垣,为以后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期:从秦惠文王元年起,终秦庄襄王之世(前337—前247年),历经五王90年的时间,秦国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百万雄师的军事大国,咸阳也同步地发展成当时的一大都会。都城的范围急骤扩大,完全突破了局促于渭北一隅的狭小范围,跨过渭河向周都丰镐之侧的广阔地域发展,政治重心也随之有了向渭河南岸主要宫殿转移的趋势。 3.鼎盛期: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前246—前210,13岁始为秦王,39岁统一中国,自称为“始皇帝”,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咸阳的建设取得了极其光辉的成就。不仅完善了咸阳宫等宫殿,而且建设了六国诸宫,迁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且调整规划,迅速向南向东扩大发展,使诸庙及章台宫、上林苑等皆在渭南,又在渭南作信宫,又大肆营作朝宫,督使七十万刑徒分作阿房宫和丽山园,从而形成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殿屋复道周阁相属的宏大局面。此时作为帝国首都的咸阳,已有了市中区,近郊和远郊的划分,达到了它繁荣昌盛的顶点。 4.衰败期: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前209—前206)时期,虽有重建阿房宫的动意,但并没有什么建树。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起义军领袖项羽领兵进入咸阳,一把火竟把这座都城烧成瓦砾遍地、焦土累累的废墟。 上述四个分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便是有不同分法,也是大同而小异。现任秦咸阳城考古队领队许卫红研究员根据多年的研究,将秦都咸阳城的建设阶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初创阶段——秦孝公至秦惠文王时期。咸阳的核心区位于渭河以北,但到秦惠文王时,除了在泾渭之间建设外,在渭河以南尤其是皇家园囿上林苑内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建设。 第二时期,发展阶段——秦昭王至秦始皇前期(秦王嬴政时期)。经过几代秦王的营建,咸阳已经是跨越渭河南北的大规模都城了。 第三时期,辉煌阶段——始皇帝后期。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骊)山,做甘泉前殿,筑甬道,与咸阳连通之。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等等,与前述相同。 许卫红的这三个时期略去了毁灭阶段,实际上也是四个时期,单论前三个时期既有重叠,又有区别。但是,他们对于秦都咸阳城建设规划的基本事实却是一致的,引用的史料完全一致,均肯定了阿房宫起于秦惠文王时期,而且早在秦始皇以前已经在渭南区大肆兴建秦王宫殿。这是历代学者研究阿房宫的最重要的历史依据。 ![]() 秦都咸阳布局示意图 总而言之,咸阳的都城历史,起自秦孝公变法时期,在秦始皇时期达到极盛,成为地域广阔的大都市,地跨渭河两岸。其地域范围约为今咸阳市渭城区、秦都区一部分,以及西安市的西郊、北郊和东郊。司马迁所有关于咸阳的描述并未局限于汉朝的咸阳地界是有一定道理的。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