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执医整理的西医诊断学知识点,必须学习
1、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的主要特点是 2、提示急性肾盂肾炎的尿液检查结果是 A、透明管型 B、颗粒管型 C、白细胞管型 D、脂肪管型 E、蜡样管型 3、慢肾衰竭时常可出现的是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红细胞管型 E、颗粒管型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慢性肾小球肾炎分为普通型、高血压型及肾病型。普通型患者最为常见,患者可有无力,疲倦,腰部酸痛,食欲不振等表现。高血压型以中度以上高血压为主要特点(C错)。肾病型的主要特点是大量蛋白尿(B对)。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提示急性肾盂肾炎的尿液检查结果是白细胞管型(C对)。透明管型(P315)(A错)病理条件下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颗粒管型(P316)(B错)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等。脂肪管型(D错)(P316)主要见于肾病综合征。蜡样管型(P316)(E错)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慢肾衰竭时常可出现的是蜡样管型(B对)。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A错)。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C错)。红细胞管型多见于泌尿系肿瘤、结石等(D错)。颗粒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等(E错)。 Cer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Ccr是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主要指标。成人(体表面积以1. 73m2计算)80~120mL/min。当肾小球滤过率(CFR)降低至正常值50%时,Cer测定值可低至50mL/min,但血肌酐、血尿素氮测定仍可在正常范围内,故Ccr能较早地反映GFR。Ccr一般可将肾功能分为4期:①肾衰竭代偿期: Cer 51~80mL/min。②肾衰竭失代偿期: Cer 50~ 20mL/ min。③肾衰竭期: Cer 19 ~ 10mL/min。④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期): Cer<10mL/ min。Cer 30~ 40mL/ min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Cer<30mL/min, 用噻嗪类利尿剂无效,改用袢利尿剂; Cer ≤10mL/min,袢利尿剂无效,应做透析治疗。亦用于指导由肾代谢或经肾排出药物的合理使用。血中Cr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当肾实质损害,GFR降低至正常人的1/3时,血Cr浓度就会明显上升,故测定血中Cr浓度可作为GFR受损的指标。全血Cr: 88~177μmol/L。血清或血浆Cr: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血Cr增高的程度与慢性肾衰竭呈正相关。①肾衰竭代偿期:血Cr<178μmol/L。②肾衰竭失代偿期:血Cr178 ~445μumol/L。③肾衰竭期:血Cr>445μumol/L。①肾前性少尿:血Cr增高- -般≤200pμmol/L。②肾实质性少尿:血Cr增高常>200umol/L。BUN是血中非蛋白氮类物质的主要成分,约占50%。90%的BUN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体外,当肾实质受损害时,GFR 降低,使BUN增高。BUN测定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不是敏感和特异性指标。①肾血流量减少:见于心功能不全、水肿、脱水、休克等。②蛋白质分解增加:见于急性传染病、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见于严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肾动脉硬化症等的晚期。BUN增高的程度与尿毒症病情的严重性成正比,故BUN测定对尿毒症的诊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见于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泌尿系肿瘤等引起的尿路梗阻。同时测定血Cr和BUN的临床意义更大,正常时BUN/Cr ( 单位均应为mg/dL)为20: 1。①肾前性少尿: BUN上升较快,但Cr不相应上升,故BUN/Cr常>10 :1。②器质性肾衰竭:因BUN与Cr同时增高,故BUN/Cr≤10: 1。β2-MG主要分布在血浆、尿、脑脊液、唾液及初乳中。正常人血中β2-MG浓度很低,可自由通过肾小球,然后在近端肾小管内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在GFR下降时,血中β2-MG增高,故β2-MG测定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血β2-MG测定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在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上,血β2-MG增高比血Cr更灵敏,在Ccr<80mL/min时即可出现,而此时血Cr浓度多无改变。若同时出现血和尿β2-MG增高,但血β2- MG<5mg/L,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可能均受损。(2) 任何使β2-MG合成增多的疾病也可导致β2-MG增高,如恶性肿瘤、IgG 肾病及各种炎症性疾病。(3)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对β2-MG重吸收减少,尿液中β2-MG排出量增加。男性: 125±15mL/min; 女性:约低10%。,见于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GFR是反映肾功能最灵敏、最准确的指标。正常人β2-MG可自由经肾小球滤过人原尿,但原尿中99. 9%的β2-MG在近端肾小管内被重吸收,仅微量自尿中排出。尿β2-MG测定可反映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见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的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只有血β2→MG<5mg/L时,尿β2-MG增高才反映肾小管损伤。莫氏试验可了解肾脏的稀释-浓缩功能,是反映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状态的敏感试验。成人尿量1000 ~ 2000mL/24h;昼尿量/夜尿量比值为(3~4) : 1;夜尿量<750mL;至少1次尿比密>1.018;昼尿中最高与最低尿比密差值>0.009。莫氏试验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对远端肾小管稀释-浓缩功能的影响。①肾前性少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血容量不足。②肾性少尿:见于急性肾炎及其他影响GFR的情况。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见于慢性肾炎、间质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等。由于慢性肾脏病变致肾小管稀释-浓缩功能受损,患者夜尿量增多,尿最高比密<1.018,尿最高与最低比密差<0. 009。尿比密固定在1. 010~1.012,称为等渗尿,见于肾脏病变晚期,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很差,浓缩稀释功能丧失。(4)尿量明显增多(>4L/24h) 而尿比密均<1.006,为尿崩症的典型表现。血尿酸(UA) 可自由经肾小球滤过人原尿,但原尿中90%左右的UA在近端肾小管处被重吸收。血尿酸浓度受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男性150~416umol/L,女性89 ~357μmol/L。①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见于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结核等。在反映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方面,血UA比血Cr和BUN敏感。②痛风:血UA明显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而使体内UA生成异常增多所致。③恶性肿瘤、糖尿病、长期禁食等血UA也可增高。①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重吸收UA功能损害。②肝功能严重损害所致的UA生成减少。FPG>7.0mmol/L称为高糖血症;FPG>9.0mmol/L时尿糖阳性;FPG<3.9mmol/L时为血糖减低;FPG<2.8mmol/L称为低糖血症。 生理性增高见于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病理性增高见于:①各型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胰高血糖素瘤等。③应激性因素:如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等。④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肝损害、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⑤其他:如呕吐、脱水、缺氧、麻醉等。生理性减低见于饥饿、长时间剧烈运动等。病理性减低见于:①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等。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缺乏: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缺乏等。③肝糖原储存缺乏: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④急性酒精中毒。⑤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GTT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增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现多采用WH0推荐的75g葡萄糖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0GTT)。(2) 服糖后0.5~1小时血糖达高峰,一般在7. 8~9. 0mmol/L,峰值<11.1mmol/L。(3)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 <7.8mmol/L。(DM)FPG≥7.0mmol/L;0GTT2hPG≥11.1mmol/L;随机血糖≥11. 1mmol/L。(IGT)FPG<7.0mmol/L,2hPG7. 8~11.1mmol/L,且血糖到达高峰时间延长至1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长至2~3小时后,同时伴尿糖阳性者为糖耐量异常,其中1/3最终转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常见于2型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IFG)FPG6.1~6.9mmol/L,2hPG<7. 8mmol/L。GHb是血红蛋白A (HbA,) 与糖类非酶促反应的产物。GHb 分为3种,其中HbA,c ( HbA与葡萄糖结合)含量最高,占60%~80%,是临床最常检测的部分。GHb不受血糖浓度暂时波动的影响,是糖尿病诊断和监控的重要指标。GHb对高血糖,特别是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时有特殊的诊断意义。HbA, 5%~8%, HbAjc 4% ~6%。GHb水平取决于血糖水平、高血糖持续时间,其生成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反映的是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GHb增高提示近2~3个月糖尿病控制不良,故CHb水平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程度的监控指标。糖尿病性高血糖GHb增高,应激性高血糖GHb则正常。血脂是血清中脂质的总称,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等。血脂检测的适应证:①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②使用降脂药物治疗的监测。合适水平: <5. 18mmol/L; 边缘水平: 5. 18~6.19mmol/L; 增高:≥6. 22mmol/L。①T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类脂性肾病等。③长期高脂饮食、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①严重肝脏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等。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③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合适范围: <1. 70mmol/L; 边缘升高: 1.70~2. 25mmol/L;升高:≥2 26mmol/L。①TG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②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痛风、阻塞性黄疸和高脂饮食等。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严重肝脏疾病等。临床上通过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来反映HDL水平。合适范围:≥1. 04mmol/L;升高:≥1. 55mmol/L;降低: <1. 04mmol/L。①HDL-C增高: HDL-C水平增高有利于外周组织清除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HDL-C与TG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故HDL-C水平高的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小。②HDL-C减低: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临床上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来反应LDL水平。合适范围:<3.37mmol/L;边缘升高:3. 37-4. 12mmol/L ;升高:≥4.14mmol/L①LDL-C 增高:判断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LDL-C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LDL-C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还可见于肥胖症、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阻塞性黄瘟等。②LDL-C 减低:见于无自-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硬化和低脂饮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