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物界全系列】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中)

 廿氏春秋 2022-05-25 发布于四川

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中)

9.双钩叶科

双钩叶科(拉丁语:Dioncophyllaceae)共有33种(3个单种属),皆生长在非洲西部热带地区的雨林中。

图片

本科植物为藤本植物;单叶互生,无托叶,革质,叶子中脉长出两个类似钩子的器官,借以攀爬;花中等,花瓣5瓣;果实为蒴果;本科最为人知的成员是盾籽穗叶藤,仅有该种是食肉植物,该种的嫩芽和幼枝可以形成捕捉器官,分泌酸性黏液。本科另外2种:道氏盾籽藤、托伦双钩叶,它们的知名度皆远远不如盾籽穗叶藤。

本科植物为藤本食虫植物;单叶互生,无托叶,革质,叶子中脉长出两个类似钩子的器官,借以攀爬;花中等,花瓣5;果实为蒴果;嫩芽和幼枝可以形成捕捉器官,分泌酸性黏液。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堇菜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分类法认为应该放在石竹目中,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分类法维持原分类。

双钩叶属(拉丁语:Dioncophyllum)为双钩叶科单型的植物属,相当于本属唯一种类──托伦双钩叶(学名:Dioncophyllum thollonii)。本属的名称是取自科名,源自于希腊语(di=成双;onco= 爪形;phyllum= 叶片),归因于叶上的两个钩爪状攀附器官。种名则是对托伦(Thollon)表示敬意,他于1888年发现本种植物。本种为藤本植物,全长可达30 - 40米,原产于西非的热带雨林,证实可发现于加蓬、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本种如同其他的热带藤本植物,需要高温与高度的湿气。

10.露叶毛毡苔科

露叶毛毡苔科(Drosophyllaceae)又名粘虫草科,只有11种,是单种科,分布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茅膏菜科中,属于猪笼草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放到石竹目之下, 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维持原分类。

1)形态特征

本科植物是一种食虫植物,生长在干燥的碱性土壤地带,叶长20-40厘米,伸展,叶子可以分泌甜味的黏液,吸引昆虫,昆虫被粘住后由消化液消化吸收;花相当大,直径有4厘米,黄色,花期为2月至5月;果实为蒴果,种子直径为2.5毫米。

2)露叶毛毡苔(露松)

露叶毛毡苔,别名露松,一种食虫植物。植株直立生长。种子水滴状。露松毛毡苔算是国内比较少见的食虫植物,大部分的植株来自国外的种子养起,因为露松有着移盆就死的习惯,所以大部分人都会使用大盆播种。

露叶毛毡苔分泌黏液的腺体结构本科植物是一种食虫植物,生长在干燥的碱性土壤地带,叶长20-40厘米,伸展,叶子可以分泌甜味的黏液,吸引昆虫,昆虫被粘住后由消化液消化吸收;花体型大,直径有4厘米,黄色,花期为2月至5月;果实为蒴果,种子直径为2.5毫米。

露松腺体体型比茅膏菜的腺体大,腺柄却比茅膏菜的腺柄短,且不会像茅膏菜腺体那样会动。露松腺体分两种,有柄腺和无柄腺,有柄腺会分泌黏液,黏液有特殊气味,会吸引昆虫,昆虫被粘后,无柄腺会分泌消化酶,分解昆虫软组织,再将其营养吸收。

11.瓣鳞花科

瓣鳞花科(Frankeniaceae)共有4属,约9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温暖地区,生海滨及干旱荒漠及半荒漠地带。中国有1瓣鳞花属(Frankenia),1瓣鳞花(Frankenia pulverulenta Linn. ),分布于新疆、甘肃和内蒙西部。

本科植物和柽柳科的亲缘很近,生长的条件也相似。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这两科列入堇菜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这两科都列入石竹目。

图片

1)形态特征

草本或半灌木,茎节上具关节。单叶,小形,对生或轮生,无托叶。花两性,小,辐射对称,单生或集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花萼筒状,具4-7齿,齿镊合状排列,宿存;花瓣与萼齿同数,分离,有瓣片与长爪,瓣片向外张开,覆瓦状排列,爪内侧有鳞片状附属物;雄蕊4-6,或多数,花丝分离或基部微合生,花药2室,外向,纵裂;雌蕊1,由(2-3-4)枚心皮构成,子房上位,无柄,1室,有2-4侧膜胎座,各生两列倒生胚珠,花柱单生,纤细,柱头与心皮同数。蒴果包藏在宿存的萼筒内,室背开裂;种子多数,小,有薄壳质种皮,胚直伸在中轴上,埋于内胚乳中。

2)主要价值

隶属于瓣鳞花科瓣鳞花属的瓣鳞花以花萼3、副萼3、花瓣3、雄蕊3等性状而区别于蔷薇科任何其它属的植物,有三瓣蔷薇之美称。其茎多分枝,具宿存、坚硬而成刺状的老叶柄;叶为三出复叶;小叶革质,顶生小叶3全裂,裂片与侧生小叶同形,全,两面具长绢毛;叶柄短、坚硬,宿存;托叶膜质,贴生于叶柄。花单生叶腋,花瓣白色或浅粉红色;雄蕊短于花瓣;子房上位,长卵圆形,密生绢毛,花柱基生。瘦果长圆形,淡黄色,为宿存萼筒所包被。瓣鳞花是一种珍贵的种质资源。园林中可与山石配植装饰岩石园或制作盆景,适用于华北、西北干旱地区居民点和风景区的绿化。

3)瓣鳞花

瓣鳞花(学名:Farankeniapulverulenta Linn. )是瓣鳞花科瓣鳞花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6-16厘米,平卧,茎从基部多分枝,常呈二歧状分枝。叶小,通常4叶轮生,狭倒卵形或倒卵形,长2-7毫米,宽1-2.5毫米。花小,多单生,稀数朵生于叶腋或小枝顶端,无梗。蒴果长圆状卵形。种子多数,长圆状椭圆形,下部急尖,淡棕色。

生长于海拔1200-1450米的河滩、湖边等盐化草甸。为地中海型干旱气候环境中的耐盐植物。喜生于干旱区内潮湿并轻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可以在各种地形、土壤中生长。最适宜土质松软的沙质壤土,pH值为6.5-7.5,冬季温度零下20℃左右,年降水量在300-800毫米的生境。

分布于欧洲南部,经俄罗斯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至蒙古;非洲、亚洲西南部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民勤)和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生长于荒漠地带河流泛滥地、湖盆等低湿盐碱化土壤上。

瓣鳞花为一种古老孑遗的单种属植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茎叶表面密布有专门排放盐水的盐腺,可把从土壤中吸收到的过量的盐通过分泌盐水的方式排出体外。盐水蒸腾后留下的盐结晶可直接食用。可用于改良盐碱地,或作为牧场饲草。

瓣鳞花是世界干旱区的物种,在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干旱气候区内是独特的古地中海区系成分的典型代表之一,对研究中国干旱区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植物地理分区,均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92——濒危(EN)。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濒危(EN)。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84——Ⅱ级。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9——濒危(EN)。

物种现状:稀有种。该属在地中海区、澳大利亚、智利和北美西部各有1种。在中国只分布瓣鳞花1种,仅出现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境内三个非常狭小的范围,植株极为零星稀少。野生数量极为稀少,植株矮小,易被忽视。

致危因子:生境退化或丧失。

12.吉粟草科(针晶粟草科)

吉粟草科(Gisekiaceae)又名针晶粟草科,只有15种,分布于热带非洲和亚洲,中国只有1吉粟草 Gisekia pharnaceoides L.)生长在海南。

图片

针晶粟草科的学名Gisekiaceae由模式属针晶粟草属学名Gisekia的复合形式Giseki-加上表示科的等级后缀-aceae构成。该词为复数形式,故在做主语时应与动词的复数形式搭配。

本科中文名亦由模式属中文名针晶粟草属中的专名针晶粟草加上字构成。其单纯的中文别名有吉粟草科。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番杏科,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分类法维持原分类,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但200757日新修订的结果将其合并到商陆科。

1)形态特征

草本,披散,多分枝。叶对生和假轮生,稍肉质,匙形,富于针状晶体;托叶不存在。花两性或杂性,小,淡绿色或淡紫色,无梗或具梗,通常组成腋生的聚散花序;萼片5片,近离生,草质,边膜质,宿存,无花瓣;雄蕊5枚(国产种),下位;心皮53枚,离生,子房1室,有基生胚珠1颗。干果不开裂,肾形,果皮脆壳质,具针状结晶体;种子有胚乳。

2)吉粟草(针晶粟草)

吉粟草是针晶粟草(学名:Gisekiapharnaceoides)的别名。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花期夏秋,果期冬季。产海南。生于海岸沙地。越南、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及热带非洲也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