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鉴史文学社 1950年11月,刘伯承建议并受命在南京组建解放军军事学院,并担任院长和政治委员。刘伯承通过在军事学院陆续创立各兵种,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军官。 1957年7月底,中央军委决定任命刘伯承为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刘伯承接到这一任命后,却向毛主席和彭德怀辞职:“请免去我在高等军事学院的领导职务。”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刘伯承为何要辞职? 刘伯承 刘伯承创办军事学院1950年7月20日,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创办军队院校的问题。在会议上确定:“在战争年代创办的学校基础上,改建和新建适应现代化战争条件的各类正规院校,首先需要创办一所综合性的陆军大学。” 得知要创办陆军大学的消息后,刘伯承当即萌生了投身军校教育的念头。于是刘伯承给中共中央写去一封信:
9月13日,聂荣臻向毛主席呈送关于陆军大学筹备情况的报告:
毛主席当天批复:“同意在南京设立陆大。” 10月23日,毛主席也批准了刘伯承的请求,并和朱德联名给刘伯承写去一封信:“伯承同志,我们已经决定让你创办陆大,你尽快将西南方面的工作交给邓小平等人,早日上京负责筹建陆军大学。” 10月27日,刘伯承从重庆抵达北京,朱德亲自到机场接他。 11月上旬,周恩来曾三次召集刘伯承、陈士榘等人召开会议。周恩来向大家转达了毛主席对教育方针的指示,还提出临时党委的组成以及干部配备方案。 那个时候周恩来住在中南海内一个有些旧的四合院里,客厅里摆放的都是旧东西,只有一个台灯是新的。刘伯承说:“总理什么都管,这次我们一定要好好向他汇报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刘伯承准备向周恩来汇报工作的时候,却被告知周恩来已经睡下了。刘伯承轻声对其他人说:“总理刚睡下,我们说话小点声。”没想到刘伯承话音刚落,周恩来就走了出来。 刘伯承本想等周恩来吃完早饭再说,周恩来却摇了摇头,说:“刘老有事快说,我一会还要会见外宾。吃饭用的是嘴巴,不是耳朵,两不耽误。是你先讲,还是我先讲?” 刘伯承说:“你先讲吧。”周恩来点点头说:“好,那我先讲。毛主席的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他让我和你说说办陆军大学的想法。” 周恩来顿了顿继续说:“我军的干部都是掌握武装的,要始终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过办学校要有校风和校训,主席认为还是用抗大的。刘老办学是内行,具体的问题你自己决定就好。” 刘伯承说:“总理,学校叫陆军大学似乎有些不科学,因为还有海军和空军等专业。是不是叫军事学院比较好?” 周恩来对刘伯承的建议完全同意,他说:“还是你想得周到,这些我都没有意见。好了,今天就谈到这里吧,我还要去参加外事活动,约个时间,我们下次再谈。” 四五天后的一个晚上,刘伯承特意来到周恩来的住处,向他汇报学院的编制、干部配备等情况,他和周恩来一直谈到夜里11点多。刘伯承还到朱德、聂荣臻处请示过多次,最终将军事学院的有关事情确定下来。 11月13日,刘伯承和陈士榘联名向军委和毛主席呈送意见书,意见书拟定了军事学院的训练方针,还建议将校名确定为“军事学院”,校址暂时设在南京。 当天晚上,周恩来约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人开会,讨论刘伯承和陈士榘送上来的意见书。 11月16日,周恩来将讨论后的意见书上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和朱德当即批准。毛主席在批准这个方案的同时,还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11月21日,刘伯承前往南京,开始准备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11月30日,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陈士榘为训练部部长;12月8日,刘伯承向聂荣臻报告了军事学院的各级领导干部配备,以及建立演习营等问题。 1951年1月15日,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宣布成立,大批既有军事学识,又指挥过战争的优秀干部在学院担任各级领导和教员。毛主席对军事学院的成立评价很高,他说:“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的转变之一。” 刘伯承请原国民党军官教书办学初期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员问题,第一期共招收了7个班,1952年春又招收了十几个班。虽然从苏联搬来了一整套军事教材,但由谁来传授又成为当时的一大困难;虽然也从我军各单位中抽调了一些军政教员,但杯水车薪,不敷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果断决定聘请原国民党起义和投诚的将校级军官,来军事学院当军师教员。当时愿意来军事学院教学的有上百人,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原国民党国防部二厅厅长郭汝瑰、35军军长朱大纯、傅作义部参谋长郭宗汾等等。 尽管这些原国民党军愿意来军事学院教书,但他们在教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败将教胜将,当时在教者和学者中都是一件新鲜事,也觉得有些别扭。 国民党败将在面对打败他们的学员讲述制胜之道的时候,内心难免有些尴尬和羞愧,因此他们在讲课的时候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候还会说错话。 比如说有位教员在讲述红军和蓝军对抗时,竟然说成是“共军”和“国军”,一时间引起学员们的哄笑。有时候学员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员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也弄得十分难堪。 原国民党教员在讲课的时候,生怕出一丁点的错误,所以他们大多都是照着书本中的内容讲解,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学员中也产生不少闲言碎语。 刘伯承知道这些事后从两方面做工作:
刘伯承强调说:“不要因为打了胜仗就不愿意学习别人有用的东西,这是一种经验主义思想在作怪!”没过多久刘伯承就提出“尊师重道”的口号。 由于教员们努力工作,再加上能够虚心听取学员们的意见,因此他们逐渐得到了学员们的谅解和尊重,师生关系逐渐好了起来。 毛主席对军事学院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视和关心的。1952年7月,军事学院高、上级系毕业,毛主席特意发来了训词。训词肯定了军事学院成立一年多来的成绩,也赞扬了刘伯承和全院同志的努力。 训词阐述了军事学院的宗旨和教育方针:“部队在建设现代化和正规化的过程中,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等等,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 尽管毛主席日理万机,但他仍关注军事学院的情况,他规定刘伯承每两个月要向军委和自己写一次综合报告。每当刘伯承的报告呈上来的时候,毛主席都会亲自批示,有事就会落实处理。 1956年1月,毛主席到南京巡视工作。当时正值军事学院5周年纪念,于是毛主席亲自来到军事学院视察工作。主席在刘伯承、陈毅、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校园,接见了各部、系、教授会代表,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问好。 当毛主席走到哲学教研室主任郭奇的面前,突然停了下来,热情地说:“我认识你,你是延安的大哲学家!”原来郭奇曾在十几年前当过延安抗大的哲学教员,如今毛主席能够一眼就认出对方,足以看出他对教员是十分尊重和关怀的。 军事学院正是在毛主席、周恩来、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亲临指导,以及刘伯承的督促下得以不断进步,日益发展。 刘伯承因何事辞职?1956年,由于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身体受到严重伤残,再加上6年来创办军事学院的日夜操劳,64岁的刘伯承越发感到自己的精力难以支撑,脑子和眼睛都出现了不同的病症。 11月初,刘伯承向军委请假治疗,并建议由陈伯钧代理军事学院院长,钟期光代理政委。11月6日,刘伯承来到上海治病,尽管在休养的过程中,他仍念念不忘军事学院的工作。 刘伯承多次拖着病残的身体给院党委和陈伯钧等人写信,还就《原子化学条件下的战役战术》的翻译和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从1957年春开始,军事学院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7月3日,刘伯承曾倾注过无数心血的战役系52名学员毕业了。战役系学员毕业后,军事学院开始了分校建院的工作,其中以军事学院战役系和战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 7月底,军委决定任命刘伯承为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兼政委。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刘伯承知道这件事后没有很高兴,而是在8月6日给毛主席和彭德怀写去一封信,请求免任高等军事学院的领导职务。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要知道刘伯承最喜欢的就是教书育人,他因何事要辞去这一职务呢? 刘伯承是这样写的:
毛主席和彭德怀收到刘伯承的信后,当即批示:“同意,好好休养。” 9月13日,军事学院召开大会欢送刘伯承到北京任职,同时也欢迎新院长廖汉生到职。当时几千名教员、学院和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大会,尽管刘伯承因病没能出席,但钟期光还是在会上深情地讲起刘伯承创建军事学院的功绩。 几个月后,训练总监部代理部长叶剑英来军事学院视察,他专门讲了一段称赞刘伯承的话:
1958年,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高级干部扩大会议。当时刘伯承因病住院请假,不过会议开始后,在外地休养的刘伯承还是接到了军委的指示,要求他立即前往北京出席会议。 在赴京的前一天,刘伯承一夜未眠,左眼球开始发红。不久后火车抵达北京站,由于刘伯承的病情太过严重,便先送他去医院。 当时刘伯承在医院治疗期间,一边养病一边写检讨,前来看望的陈毅见状十分心痛,他说:“你写什么检讨啊!你也不看看自己眼睛成什么样了?要写我替你写!”刘伯承摇了摇头,没有答应。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也下令:“刘伯承同志生病了就要好好休息,可以不来参加会议做检讨,表个态就可以了。” 尽管大家都劝刘伯承不用参加会议,但他还是坚持带病出席会议。当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始后,刘伯承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迈着蹒跚沉重的步子出现在主席台的一角,开始发言。 1958年9月12日,根据国防部的命令,军事学院以各系为基础,正式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等6所高级军事指挥学院。 这年冬天,刘伯承给毛主席写信:“由于身体越来越差,还请主席同意我辞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和政委职务。” 11月17日,根据国务院的命令,刘伯承被免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和政委的职务,从此离开了他热爱的军事教育工作岗位。 生病期间也不忘关心国家、关心百姓晚年刘伯承的身体越来越差,这一切都为他的老战友、老部下所牵挂。 1965年春节,原八路军129师的几位参谋——王乐天、李炳辉、王南等人在钟泽民的邀请下,来到刘伯承的家里拜年。在客厅里摆放着两套带有补丁的浅蓝色布套沙发和几把椅子,房角放着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 钟泽民等人在客厅等候,没过多久刘伯承在一名战士的搀扶下走出来,他的视力越来越弱,大家见状不由地一愣,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刘伯承的妻子汪荣华看到大家脸上悲伤的神情,安慰道:“大家不要这样,斗大的字还是能够认出来的,衣服的颜色也能分辨的出。” 刘伯承还是一如既往地朴素、热情、平易近人,他高兴地和大家一一握手,聆听每个人的声音。当时钟泽民还带上了自己的大儿子,刘伯承拍着他的肩膀,感慨地说:
在和大家闲聊中,话题逐渐转到最近下的几场大雪,刘伯承问钟泽民:
钟泽民对这方面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他想了一下说:“胥光义同志去过西藏,现在在地质部工作,可能他比我更了解这个问题,我回去后立刻问问他。”刘伯承满意地点了点头。 看到刘伯承元帅能够从下雪考虑到国防和人民生活两件大事,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1966年,刘伯承搬到京郊西山住下,没过多久叶剑英和聂荣臻也搬到这里。陈毅和徐向前经常看望刘伯承等人,于是他们5个便经常讨论当前的形式。 这年12月12日,传来了吴玉章逝世的噩耗,刘伯承得知后悲痛万分。吴玉章是老同盟会员,也是刘伯承参加革命的引路人,两人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战友关系。因此吴玉章的去世对体弱多病的刘伯承来说,又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不久后聂荣臻病倒了,住进301医院。当时正在301医院治疗眼疾的刘伯承闻讯后,不顾左眼已接近失明,仍摸索着来到聂荣臻的病房,他紧紧地握着聂荣臻的手,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刘伯承和聂荣臻都是四川人,两人早年都在上海,后来转到中央苏区工作,又共同参加过长征。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一想到这里,刘伯承感慨万千地说:“老兄,你受苦了啊……”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刘伯承的眼疾越来越严重,后来经周恩来批准,他离开北京,前往济南治疗。后来刘伯承又前往南京、上海等地治疗,在治疗期间,他经常对前来看望自己的领导干部说:“你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不要出一丁点的乱子!” 1969年10月20日,刘伯承在处理完手头上的文件后前往武汉,后来又辗转来到上海,继续治疗他那视力极其微弱的左眼。 1970年5月,刘伯承创建的南京军事学院、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和政治学院等合并,成立解放军军政大学。刘伯承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当即决定将自己珍藏多年的2000多册军事理论图书送给军政大学图书馆。 1971年,刘伯承对前来看望自己的萧克说:“我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不是太好,这些教材和图书就留给你们吧,希望你们能把学校办好!” 1972年,刘伯承的左眼也失明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他不得不住院进行长期治疗。中央对刘伯承的身体状况也是十分担心的,周恩来曾3次亲自到医院探视,医护人员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非常可惜的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毛主席知道刘伯承的病情后亲自过问,周恩来也快速作出“刘帅的病要以养为主”的指示。不过由于刘伯承年事已高,他只能躺在床上休养。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逝世,享年93岁。刘伯承逝世后,邓小平带着全家第一个来到刘伯承的灵堂,向刘伯承深深地鞠了三躬,并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
|
来自: hy01 > 《战争/军事/兵器/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