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79糜今蕾:如何激励大学生上课发言

 高教课堂研讨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在大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积极发言,讲台下却鸦雀无声,任教师如何鼓励都无人主动开口。这种情况不仅让老师感到尴尬,而且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课堂发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大学课堂中积极发言的学生少这一问题展开原因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形成约束:

明确课堂要求并加强制度性激励

      大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约束。大学课堂上基本没有约束,听不听课全凭自觉。如果课程不太重要或内容太无聊,不听课的学生多,自然愿意发言的少——因为大家都不清楚老师讲到哪了,问了什么。

      为了激励大学生上课发言,可以把发言次数计入平时分,比如近代史纲要课采取了这种方式,每次提问同学们都抢着回答。即使不形成制度,也可以遵循“木桶原理”来补足短板。由于积极发言的同学总是少数几个而课堂提问的次数有限,为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应当将注意力分到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身上,当积极的学生在课上多次发言后尽量不要再点ta,而是点发言次数少的学生或提问没发过言的学生。

活跃气氛:

刻意营造宽松而积极的发言氛围

      大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的间接原因包括人际环境的生疏。大学班级的同学彼此间不甚熟悉,许多学生会担心答的不好会遭到耻笑或在背后被议论;对于老师同样如此,学生只是每周一次在课堂上见到老师,对于老师也感到陌生,发言没有安全感。在这种彼此都不熟悉的情况下,“集体沉默”带有传染性。由于从众心理,当课堂上一片寂静时,没有人愿意主动发言当“出头鸟”,而且每个人都想着“等一会儿,等别人发了言我再说”,因此大家面面相觑,无人先开这金口。

      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关键之处在于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为了激励大学生上课发言,要给予发言的同学(无论主动被动)正向反馈,对于主动发言的同学要肯定ta的勇气,对于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同学要肯定ta回答中正确的方面并告诉ta以后主动发言会更好。而且对于所有发言都要有所反馈,不然学生会觉得是自己说的不好老师不好意思点破,从而影响发言积极性。如果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或想法太简单太浅,教师应再提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完善回答,然后肯定学生的思考,这样可以增长学生的自信和对教师的信任感。

调适难度:

设计难度适当的趣味性问题话题

      激励大学生上课发言需要设计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鉴于提问时不少同学没有认真听讲了什么,教师可以重复几遍问题,或把问题和知识点打在屏幕上,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发言人数。比如英语课提问时老师总是再重复一遍问题和在书本的位置,因此没有认真听课的同学也能回答。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使教学内容有趣味性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听讲,不过从书本的无趣程度看这样做十分有难度。当然,问题过于简单也不行,学生会担心自己回答了会被同学认为“显摆”“半瓶水晃荡”,谁都会的问题还积极回答,有讨好老师之嫌。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就体现不出提问的价值,走向了“问答”的形式主义,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和抵触。

培养习惯:

增强学生重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习惯。在中学阶段,绝大多数教学实践都是老师讲,学生记的机械式的模式,学生没有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只默默等待着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才会开口。

      激励大学生上课发言需要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而习惯养成要从培养发言意识入手。要认识到学生抵触主动发言,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犯错的恐惧。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回答错误是正常的、有益于进步的,不丢人,更不会产生其他不良后果。树立这种正向的认知,方能从源头上解开大学生发言难的难题。教师和学生都应当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主动的发言有助于课堂的完善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当然,教师在无人发言时不必强求,以平常心应对尴尬的气氛。毕竟,有时学生们是真的不会,发言的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总之,激励大学生上课发言需要采用多种方法。首先是形成约束,明确课堂要求并加强制度性激励;其次是活跃气氛,刻意营造宽松而积极的发言氛围;再次是调适难度,设计难度适当的趣味性问题话题;最后是培养习惯,增强学生重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