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提供2022年5月23日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赵海滨。主题是《警惕身上的跳动感》。主要介绍巧辨心悸识心病,如何预防心悸的发生,不同位置的跳动感代表身体出现了不同的问题等相关内容,百年养生网提供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笔记)。 有一种特殊的跳动感,可能出现在我们身上不同部位,却都跟同一个脏器直接相关!不同位置的跳动感代表身体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有种小石头,入药后却能缓解这种跳动感,究竟是什么呢?今晚17:2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 、心内科主任医师赵海滨教您巧辨心悸识心病! 图:警惕身上的跳动感 泡脚能够使人心静舒畅、化解负面情绪,专家推荐了一个静心气足浴方。 静心气足浴方组成:刺五加、远志、当归、炙黄芪、藿香、木瓜、肉桂。 方解:刺五加调节情绪、疏肝解郁;远志安神养心;当归养血补气;炙黄芪补益正气;藿香化浊解毒;木瓜祛湿健脾、通经活络;肉桂温阳化浊。 用法:药材加水2000毫升,煎煮45分钟,过滤出药汁即可进行足浴,每天泡1-2次,每次4-20分钟至全身微微汗出即可。 心脏正常的时候人体没有跳动感,心跳不正常的时候人就会产生悸动不安的心跳感,也就是心慌。 心慌和心悸不是一回事。心慌一般指的是心脏局部的不安跳动感,但心悸不止胸口部位,还包括身体上其他部位的特殊跳动感。心慌是典型的心悸。 专家提醒:特殊跳动感伴有疼痛时,要及时就医。 心脏在胸腔上部,发生不适时反射到胸壁上的感觉就会产生模糊,因此心脏到胸中一片的区域都有不适感,这就是心中悸,也就是心慌。 心慌的患者往往喜欢按压此处,患者感到心慌不安、不能控制,冠心病、心肌病、心衰、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或焦虑抑郁等容易合并心律失常引发心中悸。 专家提醒:心中悸可能是实质性病变,也可能受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产生,因此发生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图:心中悸 缓解心悸的小动作 图:擦膻中 1、在两个乳头的中间位置取膻中穴,用手掌大鱼际上下揉搓,每遍20-30次,能够温通心阳、缓解心慌的不适。 专家建议:心慌发作或者日常想起时都可以按揉一下,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够预防心中悸。 2、上身直立,握拳屈肘,然后扩胸收肩,挤压后背的膏肓穴,每遍10-20次,起到温通心阳、补益心肺的作用。 图:扩胸收肩 心窝处、剑突下的位置发生不安跳动,称为心下悸,患者有心慌不安、恶心想吐、气往上冲的感觉,要注意和胃病引起的胀满、反酸、恶心、想吐、烧心区分。 图:心下悸 焦虑抑郁、甲亢、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衰伴发心律失常都容易引起心下悸,而且情绪会让疾病因素引起的心下悸更明显。 脐下悸在肚脐下面能够摸到明显的跳动感,安静状态下或情绪激动时更甚,奔豚气会顺着两胁向上窜,伴有小便不利,广泛的焦虑或心律失常、甲亢等都会引起脐下悸,情绪还会加重器质病变,要注意区分。 图:脐下悸 有悸动不安、伴有头晕目眩的情况,称为眩悸,不安跳动感可以发生在心下或脐下,心律失常、焦虑抑郁、冠心病、耳源性眩晕、风湿性心脏病等都会引发眩悸,是种综合性疾病。 临床上,危害性最高的心中悸,发病率也最高达到60-80%,心下悸和眩悸各占10-15%左右,脐下悸较少,但是心下悸、眩悸和脐下悸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主观痛苦程度较重。 心悸的原因是气逆上冲。心脏的节律跳动不以人的意识转移,但中医认为阳气不足时,阴气侵犯心阳扰乱心脏跳动的时候,就会有感受到心脏的不规则跳动,同时有气逆的感觉,伴有其他部位的影响时就会有相关的表现如头晕目眩等。 图:眩悸 心悸的日常调理-平冲安神茯桂散 组成:西洋参、茯苓、桂枝、琥珀。 功效:益气化饮、平冲安神。 方解:桂枝温通心阳、降逆;茯苓健脾利水;西洋参益气生津;琥珀镇静安神。 用法:材料一起打成粉末,分两次冲服,一日两次。 适宜人群:心悸、失眠、口干、悸动不安、脾虚的患者。 专家提醒:火旺、阳虚、脾胃不好的患者需要遵医嘱加减用量,代茶饮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作用。 专家出诊信息: 赵海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方庄院区:周二上午、周六上午、周日上午。经开院区:周六下午。 备注:突发原因导致门诊时间、出诊地点、门诊类型(普通、专家或特需门诊)、挂号费用的改变,请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
|
来自: zhuxrgf > 《2022年养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