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睡不着,社会才能往前(第612篇)

 昵称45996405 2022-05-25 发布于湖南

一般而言父母受教育的程度高,对于孩子的教育稍微会好点。但不是绝对,主要看父母有没有一直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看父母从小的原生态家庭如何。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勤奋、读书改命。而且乐此不疲。父母为此付出很多代价。但有一点,只是针对小学或者初高中阶段。一般到了大学,便放任自流了。好像进入大学就完成使命,学生也忽然卸下所有压力,尽情享受大学时光。

中国父母不太关注孩子长大的学习,而是越小管的越多,学这学那,好像自己的小孩将来必定是大人物。可能等孩子长大,被迫承认自己孩子的普通,然后放弃。出于本能,依然会关心孩子结婚、买房。当然其实也能想明白,催促结婚的目的无非就是生孩子,把希望寄托在隔代。于是反复循环。

这里的问题就是教育。即使给孩子较好的环境,未必学得好。这个学得好,我觉得是孩子体能好,有好奇心,能专注。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其他的真的无所谓,只是学校的标准并非常如此,因此孩子往往会感觉痛苦,这是短期效益和长远计划的矛盾。延迟享受,包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考试分数以至于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

这套评价体系,被人为的变的功利。这等同于对孩子无休止的溺爱。有害。当然也有好处,就是制造了社会焦虑。不要小看焦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焦虑的民众会在网络媒体制造话题,最后舆论影响变大,促进执政者社会政策的改变。看起来民众在这场较量中赢了。确实也是如此。但过不了多久,又会产生新的焦虑。因为搅动民众焦虑的,是资本。而且资本无处不在。因为工业社会的标志,就是极少人掌握绝大部分剩余财富。

逐利便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再来回到教育的问题。工业革命之后的教育都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工具人。刻意渲染分工。分工之后,便没了衡量全局的能力,而且不能离开岗位,以此达到“被服从”的目的。

社会的发展就像动物进化,一定是稳定向前,定量变化。比如人类的进化,心脏一开始就是长在左胸,不会到了若干亿年之后,心脏长到头顶。位置大体不会变的。但可能会随着人类习惯不停的改进机能,或强或若。工业革命后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不可能抛弃机械,回到原始社会。一定会往下变,但变成什么样。我们无法预知。但有一点,必须不停的学,才可能生存。这是父辈的经验,也是他们认知的天花板。即便受了较好的教育。或许认知并没有提升。所以在教育小孩上面,更加的自以为是。容易“虎爸狼妈”,让孩子苦不堪言。

反观中国很多农村妇女,大字不识几个,有时候却教出善良的孩子。

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不能接受的,尽管他自己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但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教育法不如一个农村老太太。

这就有点意思了。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教育有时候就是言传身教。受过教育最后变成工具人,找工作谋生变成唯一的目的。忽视精神、人格。最要命的,是自己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还觉得自己对。那么孩子从小耳闻目染,自然容易产生性格的狭隘,变成熊孩子,不善良。

中国人天生浪漫,不然不会推崇陶渊明,除了金榜花烛夜,还有采菊东南下的浪漫。和大自然相处,而且能感到愉悦。

超脱——应该是至高的境界了。这是在工业社会下的生存之法。也是中国人的超级智慧。

说到底,教育就是伪命题,根本就是言传身教,耳闻目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