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微刊 ![]()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 抹不去的记忆 天津 穆怀书 日记,是记录个人每天工作生活的事情。记日记起源有着很长的历史,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家俞樾认为,起源于东汉时期。东汉马笃伯的《封禅仪记》就已逐日记叙登泰山之事,认为是最早的日记。两宋时期更是成了日记的繁兴期,南宋陆游和范成大的日记,日本、美国分别有译注或研究论著出版。像清朝外交家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六卷),梁启超的访美《新大陆游记》和鲁迅的《鲁迅日记》,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坚持写日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1966年在学校上学时,我在家读过《鲁迅日记》的一部分,鲁迅先生坚持23年写日记,每天都记,就是今天无事,也要写上某年某日:无事。今天给朋友寄信,明天或给某报社发稿,或给谁汇款。长达23年的日记文笔简练,虽然是“信札往来,银钱支付”,看似是“写给自己看的”,实则是系统地展现出鲁迅先生的思想状态、生平业绩和历史风貌。这样的风格确实影响了我,也是我坚持写日记的模本。 1966年12月,我参加了天津市大中学校毛泽东思想长征宣传队,从天津出发前往瑞金,重走长征路去延安,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天大约走50里,经过杨柳青镇,走独流,过姚官屯,奔沧州。走泊头,奔德州,走临沂,进济南。爬泰山,走磁窑去孔府。进微山湖,听王刚讲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到了江苏徐州,因我走路脚底出了血泡感染,停止前行就地养伤。大家在当地参加工厂劳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王杰烈士纪念馆,徐州大街还有很多“淮海战役”时的碉堡,仿佛淮海战役就发生在昨天。 看到徐州当地女人拉排子车等重体力劳动非常诧异,日记下了这一风土人情和感想。一路走走停停,一共走了将近两个月,天天写日记,记录每天步行长征的体会和路上发生的事,比如唐官屯没有米面只有地瓜当主食,在临沂可以吃到大煎饼,铁水壶屁股凸出一个像罐头似的圆筒,可能是节省柴火更容易把水做开。爬泰山是从后山走卧牛山、伏虎岭到了岱顶,看日出,敬佩挑山工等等,每天都记在日记里。去年媒体发表我的散文《挑山工》,就是根据当年爬泰山的日记,写出了对挑山工的体会。今天翻开这些当年的日记,既天真无邪又热血涌动,充满了青少年的活力。 从1966年到1968年下乡前,文革运动每天都有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文革期间所经历的事情和思想活动。从1968年8月17日下乡那一天起,仍然坚持天天写日记,特别是在草原蒙古包的游牧生活,从不间断地写日记。我想,到老了的时候,回忆起年轻时的事情,这就是依据。在草原一个知青住在一个蒙古包,是牧区知青游牧生活的特点。语言不通而且生活很枯燥,没有知青的集体生活,孤独感总是横在心头。放牧牛羊,收拾牛羊圈,下夜看护牲畜不被野兽侵害是必须的三项劳动。这么枯燥的劳动生活又怎样记日记?一是劳动中的感受,二是与蒙古族乡亲生活的感受,再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比如,骑马迷失了方向,放牛过程中出了问题,同学不慎骑马被摔,如何得到牧民乡亲的呵护都记在日记里。日记里有夜半在烛光里想妈妈,与妈妈独白的日记,日记上还留着泪痕印记,眼泪浸湿了字体,现在每次翻看读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老泪含胸。 在场部农业队参加集体劳动中,出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把心里话记在日记里,纾解自己的情绪。为不让其他同学偷看我的日记,涉及到别的同学具体事情,我就用俄语写日记,这里要说的,不是俄语词汇,而是用俄语拼音写汉语日记,(因为俄语和汉语一样是拼音)别人偷看也看不懂。到现在连我自己都看不懂了,但它记录了下乡期间劳动生活所发生的思想动态。以上这些记日记的过程,在艰难之时,能坚持下来,确实是有恒心的,可见它的珍贵性。我的12万字下乡回忆录,基本上是依据日记的内容写出来的,还原了当年下乡的过程和历史。 我把下乡日记原始记录编辑成册,日记中就有毛主席在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原文,是我参加旗革委会召开的乡镇索木(公社)干部工作会议传达的记录,毛主席在闭幕会的讲话,没有公开过。还有“大工贼、大叛徒、大内奸刘少奇被永远开除出党的批判大会”发言记录,以及“踏上一万只脚让刘少奇永世不得翻身”的口号都如实地写在日记里。下乡日记,记录了我10年半时间走过的下乡路。返城以后的30年间不同岗位的工作、学习、生活,仍坚持以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有心得,有感悟,有实际情况记录,虽然它已成为历史,但它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写日记就是锻炼自己表达能力的过程,我是个口舌笨拙的人,不善言谈,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但是人活着孰能没有思想,没有意识?在很多场合需要我发言讲话,我害怕自己的讲话没有逻辑,就提前在日记中写好发言稿,“勤能补拙”,到了发言的时候照着念,同时也留下了我的日记。像1969年5月5日的日记,就是在旗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公社牧场演出动员会上的讲话稿。在后来被特招到海拉尔森警部队文艺宣传队担任代理队长的工作,写日记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找出重点,以后能够不靠发言稿说计划,作总结,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这对于以后担任小学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乃至返城后,担任企业管理培训讲师,办公室主任,主管集团区域职能部门,担任党支部书记,很多工作和思考问题都在日记中记录下来,可以说日记锻炼了我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日记记载了历史,我能够写出很多各个时期的行动轨迹和思想状态。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这些日记本几经辗转,从草原蒙古包到乌兰牧骑;从森警部队到农场学校;从劝业场到天海购物中心;从香江金海马家居到天邦购物中心;从草原下乡地返回天津。搬家数次,舍弃了很多很多东西,唯独我的这些日记与我相伴。很多东西可以留作纪念,日记不但是纪念,更是承载了我的一生走过来的路,它真实地记载了历史本来面目。像我的散文《才识苏东坡》《寒山问拾得》《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就是依据当年的日记所写。 写日记,记一天的一件事就可以,像鲁迅那样天天记,“今日无事”也要记,就十分难得,这需要耐心和毅力。在去蒙古包放牧准备行李的过程中,我不但带足了墨水,还预想到一旦墨水没有了,怎么办?就带上一支铅笔,真是在预料之中,有一段时间在草地蒙古包记的日记就是用铅笔写的。我以为,记日记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毅力,正像原子论的创建者约翰·道尔顿所说:“如果说我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不是我的才能的结果,完全是勤勉的毅力的结果。”俄国革命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讲过:“只有毅力才能使我们成功。而毅力来自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而需要的手段。”记日记,可以锻炼自己勤于思考,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靠的就是分析能力和顽强的毅力。 退休以后,大多数走过来的人,有时间拿起笔,在生活的大海里撷取一朵朵生命的浪花,丰富着我们的退休生活,这朵朵浪花就是一生所写的日记。无论是多么艰苦的环境,只要有毅力,就有一天一天写下去的记录,这样,才能还原历史的真面目,画出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 穆怀书,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天津知青文学社成员。笔耕文字田园,文章散见报端、网络平台和知青文选。著有文集《追梦呼伦贝尔》《闲草集》。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李 韵 ![]()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