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自身正气不敌外邪。但兵法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自己时常面对的敌人,咱们总该要知道它们的特性。 对于外界病因,宋代名医陈言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最先完整地提出了“三因学说”,其中就将外感病邪总结为:风、寒、暑、湿、燥、火。他在自己的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就写到:“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风、寒、暑、湿、燥、火,这本来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称为“六气”。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与它们和谐相处的。但是当这些气候出现异常的时候,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正常的气候变化而发病时,这“六气”就变成了致病的因素。淫,有过多和浸淫之意。当六气变化损害到我们身体的时候,它们就被称为“六淫”。当然,判定自然界气候变化是否异常,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相对性。比如南方人初去北方,适应不了寒冷气温,此时的“寒”对北方人来说虽是正常,但对于南方人来说却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虽然同属于“六淫”,但是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性,下边我们就挨个来讲解一下。风是大自然空气流动产生的现象,但是我们很多时候生病都是因为风的缘故。风属阳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另外,风具有开泄的特性,当风吹过肌肤的时候,很容易促使肌肤张开毛孔,这个时候风就会借门而入,如果其性太多,则会引起病症。而且风邪一年四季都有,往往还呼朋引伴夹杂着寒、暑、湿、燥、火等邪气,等它先打开了肌肤的大门之后,其他邪气也会结伴进去,所以古人说风是“百病之长”。 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寒邪最常见于冬季,当然如果其他季节气温骤降,或者涉水淋雨、空调过凉,也会遭受寒邪侵扰。中医有个术语叫“伤寒”,意思就是寒邪客于肌表,人体的卫阳之气被遏制了。寒邪属于阴邪,所以人体遭受寒邪的时候会出现阴性的病症,比如恶寒、鼻塞、流清涕等。如果寒邪进入体内后进一步往里、往下走,则会出现手足冰凉、小便清长、大便泄泻。而且寒邪还有凝滞的特性,寒则凝,凝则滞,人的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寒邪侵犯,必定使阳气受损,失去温煦作用,经脉气血就会像冻上的河流一样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疼痛。因此,中医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的说法。和寒邪一样,湿邪也属于阴邪,不同的是,湿邪还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外感的湿邪多是因为在气候潮湿的环境中居住、活动所引起的。湿邪重浊的特性,一是指湿气沉重,常使人感觉头身困重、四肢酸楚,二是指湿气污秽不清,让人浑身不清爽,出现小便浑浊、大便溏泄、湿疹流脓等;黏滞,说的是湿气症状的黏滞性及病程的缠绵性,受了湿邪的人往往有身体陷入了沼泽地里的感觉;而趋下的特性是说,湿气因为沉重,所以进入人体后一般都往下走,往往下肢出现的病症比较多。《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就是这个道理。 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季因为雨水少,气候干燥,所以呈现一派肃杀的景象。这个时候人们特别容易出现干咳少痰、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等,这都是秋燥的缘故。而且秋季与肺相通,肺喜润而恶燥,所以一入秋季咳嗽的患者就比较多。因此,大家入秋的时候一定要润肺、养肺。火邪盛于夏季,属于阳邪。火邪致病,临床多见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就像被火炙烤过一般。火性上炎,因此火热侵害人体,病症也常常发生在人体上部,尤其是头面部的眼睛、咽喉、口舌、牙龈等。 暑邪是夏至之后、立秋之前的特定阶段出现的病邪。暑邪和火邪有不少相似之处,都属于阳邪,也会表现出高热、心烦、面赤等症状。但不同的是,暑邪有升发的特性,感受暑邪后可导致皮肤腠理开泄而冒汗、多汗,但火邪不会如此。再者,因为暑季多湿,所以暑邪出现时常常带着湿邪一道,临床表现除了发热、烦渴外,还常见四肢困倦、大便黏稠不爽等湿性症状的特征。 总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面对出了门就可能会遭遇到的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危险,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要让家里的父母担心。中医执业医师(非科班),自学及跟师学习中医十五年,后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师承于著名骨伤科专家、原保健医吴石华教授,后于江苏省名老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殷明主任门下学习儿科、妇科病的临床诊治。本号旨在推广弘扬中医,结识有缘朋友,志同道合请点赞、关注或转发。
|